儿童陪伴机器人1.5亿市场,出货量10万台,阿凡达CEO亲述行业难点何在
还记得《超能陆战队》里的大白吗?胖身子、小短腿,粉丝把它称为暖男,因为它是在太贴心了。其实,大白就是一个 机器人 的模型。在工信部近期一份报告中指出,2017年,预计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32亿美元,2012-2017年的平均增长率接近17%。不可否认,机器人正在逐步渗透到我们的生活里。近年来,儿童陪伴型机器人更是刮起了一股风,这风,可是吹到了家长的心坎里。
当下社会的父母们绝大多数是80后甚至90后,他们工作任务繁重,能陪伴孩子的时间并不多,同时这些年轻的父母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也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投资。因此,儿童陪伴机器人所宣传的“场景式陪伴”功能很好的贴合了用户需求。
那么儿童陪伴机器人的目标客户群体有多大呢?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我国幼儿园在园儿童达到4264.83万人,毛入园率为75%,小学在校生9692.18万人,入学率99.88%。可以算出,2015年我国处于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数量约为1.54亿人。而近年来,随着二孩政策的落实,这一数字将持续增长。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儿童陪伴机器人的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平均下来,这个市场可以达到千亿级的规模。然而这块饼看着很大,实际能吃到的人并不多,或者说还没有公司敢说自己“吃得饱”。据业内人士估算,2016年国内儿童陪伴机器人总销售量大约只有10万台,与庞大的用户数量相比,这一销售数据实在是惨淡。
为了解儿童陪伴机器人市场的具体情况,亿欧采访了 阿凡达机器人 的CEO John Ostrem博士以及其CTO熊玮。
南京阿凡达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1月,专注于儿童陪伴机器人的研究,其联合创始人兼CEO John Ostrem博士曾是美国SRI International(前斯坦福研究所)的科学家和研究员,阿凡达CTO熊玮是一名英国留学博士,曾服务于英国Durham大学研究所和政府机构。
在2015年,阿凡达推出其产品——i宝机器人。这款机器人针对3-12岁儿童设计,具有教育、陪伴、娱乐和监护这四个主要功能。身高102米,重量约为12.5kg,胸部嵌有6.0英寸的触摸屏。相较于其他同类型产品,i宝的特点是具有自然语言处理和人脸识别功能;拥有24个自由度,头部可旋转,手指灵活可动;可实现自主避障、人机语音互动、实时模仿人类动作;具有皮肤传感器。
此外,i宝还有云端应用商店,内部的1000余款应用软件中免费、付费均有,价格从几元到十几元不等。与大多数厂商的做法类似,i宝采用安卓系统,对第三方平台开放两款开发工具(SDK开发包、内容开发者工具)。
阿凡达CTO熊玮坦诚的告诉亿欧,研究儿童陪伴机器人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实现真正的“交互”。 这里的交互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指 人机交互 ,另一个是人人交互。
第一个方面很好理解,人机交互是目前整个机器人产业最大的拦路虎。很多产品在实验室测试的时候,机器人的语音系统达到交互的要求,语音识别准确度在90%以上,但是一旦客户签收,应用到实际场景,那就是“鸡同鸭讲”。如果企业不能赋予机器人说话的能力,那在消费者眼中,这个机器人就是不智能的。
第二个方面——人与人交互:阿凡达的研究目标不仅仅是让儿童与机器人进行对话,在为实现实际上的交流功能,i宝内置了类似微信的“童信”,让儿童可以添加好友,通过机器人交朋友,和亲友保持联系;家长可以通过手机和儿童视频通话,也可以远程遥控i宝,监护儿童。
除了交互外,儿童陪伴机器人的另一个难点在于机器人本体与用户的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 大部分用户对于机器人的兴趣仅仅停留在其物理属性上,再深一点也就是要求机器人唱歌跳舞讲故事,许多深层应用并没有被实际使用。而用户又因为机器人无法满足自己“脑洞大开”的需求,对机器人产品进行各种抱怨和吐槽。
这又何尝不是目前商用/服务机器人的通病,现在的机器人们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呢?不是为你服务,不是保护世界和平,而是卖萌。亿欧曾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对多家机器人制造商进行采访,听到的最多的一个形容词就是“萌”。唱歌跳舞查天气,这样的工作各家机器人都会做,若是要求再高一点,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也的确有点强人所难。
总的来说:
目前市场上儿童陪伴机器人的硬件水平普遍处于比较简单的阶段,想要有所提升,还需要深厚的技术能力和高昂的成本费用。因此,大部分现有产品都只是在软件层面进行挖掘;
儿童陪伴机器人并不是刚需产品,家长的消费习惯也尚未养成。从市场的反馈来看,真正的行业高峰还没有出现,行业整体也还处于早期阶段。儿童陪伴机器人并不是一个伪需求,但在短期内仍将是一个小众市场;
面对同质化严重的市场,构建品牌壁垒,开发出具有创新性、差异性的产品是各个企业都需要仔细思考的事情。作为儿童陪伴机器人,从教育内容入手或许是趋势所在。
2017年8月25日,亿欧智库正式发布《2017人工智能赋能医疗产业研究报告》,该报告总结八大应用场景,从产品形态、业务模式、公司现状等角度对各场景进行深度解析,进而对我国医疗人工智能公司宏观数据和巨头企业布局进行盘点,最后提出“人工智能+医疗”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了解更多报告内容,请点击: 《2017人工智能赋能医疗产业研究报告》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亿欧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北京亿欧网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