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很丰满,共享停车不过是穿了衣服的“车位分享”
共享单车 、共享汽车掀起社会共享热,“互联网+”计时付费即被冠名“共享+”,而“错峰 停车 ”被包装成为“共享停车”重回停车热点话题,随即而来的是砸钱投资。那么,“共享停车”能效仿共享单车,占领停车市场的 风口 吗?
共享停车遭遇冷
今年3月份,上海宜家徐汇店开启夜间停车包月模式(夜间停靠时间为每日18时至次日9时,250元/月或是20元/次)。一时间,这一共享停车举措被一致看好,各大媒体大肆宣传报道。事实上,经过半年的运营,宜家开放车位使用率不足50%。原因归结于宜家距小区太远。
上海月星环球港共享停车也有同样的冷遇,不仅停车场距小区远,而且周末停车按实价收费的规定也让车主打消“共享停车”念头。
而曾经一时激起千层的上海大华虎城共享停车预订率更是不足20%, 归结原因是开始时间太晚(每日21点),距离小区远等。
共享停车的实质
“共享停车”本是为了应付城市里有车一族停车难,停车贵,机动车数量暴增所提出的概念。可实质是由于车位的数量并没有增加,所以 这一所谓的“共享停车”只能算是“车位的分享”或是“分享停车” ,而车位的分享也并不是当下才有的。开车的人多少会遇到过管理员把你引导到某一车位上,并告诉你几点之前须驶离的情况,这其实就是分享的过程,只不过现今是用了互联网这一新瓶装了旧酒罢了。
前景未明,创业投资需谨慎
这一车位分享的概念或我们权且称之为“共享停车”的概念已提出了不少时日,“互联网”,APP上的分享信息也不少。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 政策 予以支持,可为何得到的结果却是叫好而不叫座呢?
第一,不是所有的停车场都适合进行“共享停车”。 需要经过计算及筛选,距离停车刚性需求较大的小区是否合适,车位可开放时间设定等都是重要因素。
第二,安全问题。 社区居民担忧是否会影响到正常生活,一时间太多外来车辆进入,即使有车牌识别,物业管理起来也相当困难。
第三,车位的分享必须以区域性为单位进行 ,以单一或独立的物业去进行区域的辐射最终只会事半功倍。
第四,政府的榜样作用有待提高。 虽然部分政府机构将车位开放给社会,起到了带头表率作用,但这也是极少数的。政府机构的车位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分享。
第五,地域性差异导致成功案例难以复制。 由于各地政策差异与人的接受程度不同,会存在车位产权问题,管理成本问题等,因此无法大规模复制。
作为共享热潮下的停车正刚起步,共享停车理想是丰满的,而现实却很骨感。“互联网+停车”凭借广阔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大量资本热钱,大批创业者涌入。然而,想要通过共享停车来分享停车领域的一杯羹,甚至占得停车市场的一席之地,显然是行不通的。至少从目前来看,共享停车并非停车行业的风口,投资者还需冷静,共享停车有待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