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投资千万的吴际超: 技术改变世界,极牛如何改变技术服务?
为 创业 公司提供 技术服务 这件“小事”, 极牛 CEO 吴际超 从2014年创业并坚持到现在,还在今年5月份获得真格基金和君盛资本的千万元投资。“那时候创业火热,‘有一个idea,就差一个CTO了’是很多创业者常挂在嘴边的话”,吴际超对亿欧说道“其实这句玩笑话也反映了一个市场状况——创业公司对合适的技术人才一直存在需求缺口。”
以技术人才共享为出发点,极牛的团队在成立的3个月后,华兴资本CEO包凡在2015年11月国际 创新 峰会上关于技术驱动的演讲中,两次提到极牛,算是给初创的极牛团队点了个赞。
不过极牛的发展并不是一路高歌,企业从一开始对标获得A轮千万美元 融资 ,号称是软件开发行业Uber的Gigster;经历转型后发展的更像 Coding 这样的众包平台。吴际超讲述了极牛对企业转型的思考,以及企业级技术服务市场正在经历哪些演变等话题,以下是极牛与亿欧的对话:
亿欧:当初为何决定做极牛这个项目? 撮合交易类平台如何建立行业壁垒?
吴际超: 2014年是创业非常火爆的时候,创业公司数量上有一个非常明显地增长。而企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周期一般是3-4年,初创企业想快速找到合适人选很难。那时候帮助考拉班车创始人张敏寻找CTO,找了一个月没有找到合适人选,市场上存在技术人员供不应求的问题,而供给不足就应该增加流动性。2014年火热的共享经济也是一个启发,于是决心做一个大牛汇聚的技术咨询的平台,用技术共享的模式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这是当时创立极牛的想法。
我原来是新浪微博通讯平台研发主管,在极牛之前也创过2次业。做极牛的时候找了两位联合创始人,一位是彭超,InfoQ中文站前主编,一位是李源,是前新浪微博通讯平台技术专家,道出创业想法后,几个人也是一拍即成。
极牛开始采用的O2O+C2C模式,我认为这类撮合交易平台最主要的壁垒还是规模和品牌,其实归根还是资本的竞争。这个行业有老大、老二,但老三和老四很难生存不下去。极牛产品demo阶段获得了300万的天使融资,接着我们努力拉拢近百名技术入住,他们大多是百度、360等公司的的技术大牛。初期建立规模以后,极牛力争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品牌,这也无形解决了企业级服务最重要的信任问题。
亿欧:极牛被称为企业版的“ 在行 ”,但“在行”在今年火过一阵后陷入低谷,极牛有没有遇到这个问题?
吴际超: 在行确实在2015年短暂的火热过后又陷入沉寂,极牛的付费咨询和在行的模式有一定相像。当然极牛和在行完全没有竞争关系,技术咨询一般是企业行为,而在行多数是个人的交际需求。我认为在行火爆的最大意义是将付费咨询的模式推向了大众,虽然在行企业最终没有成功。
极牛没有经历在行发展过程中过山车般的经历,因为极牛在2015年下半年,创业热潮遇冷的时候主动调整过。那时我们发现平台上很多创业公司的产品需求是可以模块化的,于是极牛组建了自己的技术团队直接对接客户。极牛的规模化也是侧重这些标准化的模块上。从技术咨询到技术咨询+技术外包服务落地,极牛转型打造了一个一站式技术 服务平台 。
亿欧:极牛转型的经历了哪些思考,转型后有没有考虑会和猪八戒网等众包平台形成竞争关系?
吴际超: 极牛一开始的C2C咨询模式,也会遇到咨询一两个小时过后,并没有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企业不在乎谁提供方案,最核心的是谁能写代码,直接解决问题。另外一个转型考虑是从天使轮融资过后,我们认为技术付费咨询的频次和营收空间的天花板是显而易见的,极牛不早做出改变,会不会经历在行的由盛转衰?也是存在一定概率的事情。最后一个考虑是极牛在拿到Pre-A轮融资前,我们也需要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打动资本。所以极牛自己做技术外包服务,无论从市场还是企业发展需求来说,都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另外极牛从没有想过搭建平台,让有技术外包需求的企业和第三方技术团队对接交易,这种与猪八戒网类似的众包模式,后发的极牛是不会有机会超越的。极牛过去在技术咨询上经营的品牌也容易获得创业者信任,自己做直营外包技术服务是有一定优势的。另外很多C2C平台解决的是撮合交易问题,服务质量没法用平台的品牌背书。C2C平台也不利于重复交易,因为买卖双方建立信任后交易也会避开平台抽佣,转移到线下交易。这些也是极牛选择直营技术外包服务的原因。
当然直营外包技术服务的缺点是线下团队会随着订单量的增加,技术人员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规模化扩张后人力的边际成本没有指数下降。所以目前极牛主要接可以提供模块化产品的订单。
亿欧:极牛的技术外包服务怎么和企业本身的技术团队产生区别?也就是说极牛的客户大多是哪种类型,客单价是怎么样的?
吴际超: 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需要阐明的是,极牛服务的多是不会把技术驱动作为企业战略目标,而是一个支撑目标的企业。比如文化、消费品等等行业的创业公司,他们需要一个技术产品,但组建一个技术团队需要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要付出时间成本。如果他们省去技术团队建设,而在极牛外包服务平台上直接打磨出产品,这对企业来说是很划算的事情。
比如我们一个典型客户是社群媒体小饭桌,他们需要一个直播产品。通过比较自建直播技术团队和采用极牛的技术外包后,他们选择了我们这种更便捷的方案。极牛的品牌也会为服务背书,比如我们会为客户主动考虑直播的录制问题,还有网速不好的情况下,如何自动降码率,保障流畅直播。当然技术外包服务的客单价都不会太低,目前我们技术外包的客单价大概在10-30万元之间。
亿欧:IT外包提供商主要分技术VC,众包平台以及传统外包公司这三个模式,能否聊下这几个模式的优劣?
吴际超: 技术VC主要模式是不收取费用,或收取一小部分的费用,但透过占据一部分企业股份作为酬劳。适合初创缺乏资金,但有机会获得高速成长的项目,否则外包服务商换得的股份无法退出,将会制约此类服务的健康生存。技术VC服务,据说国内目前要占到5-8%的股份,还是比较高的。这种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创新模式在国内能否流行,我觉得是个挑战。
众包平台有刚才聊过的猪八戒网等,这类平台优势在于选择多,资源多,客户可以广泛接触到不同技术背景的提供商,也方便进行比价。但由于平台的本质在于“撮合”,所以如果外包品质出问题,基本上雇主只能与外包提供商直接商量,众包平台一般不介入。众包平台最适合需求方对技术开发有一定了解,项目规模不大的情况。
外包服务也是目前主流的一种IT服务模式,雇主直接与外包商对接,从前期咨询,产品梳理,技术实施都由该外包商来负责。对于雇主而言,这类型的外包服务可以保证质量。但相比之下,此类外包公司人力成本最高,相对适用于具有一定规模(和预算),对软件开发并不精通的的公司。此类公司线下服务团队很重,很难做大规模。
亿欧:讲述下您怎样获得真格基金等投资机构的认可,极牛下一步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吴际超: 极牛成立一年半时间共获得2轮融资,融资过程也是很幸运的。极牛的天使轮融资是在一次活动上遇到集结号资本的范总,耳边交流了几句,双方都认同极牛的模式约定时间再见面,一两个星期后就获得了300万元融资。Pre-A轮融资也是深圳君盛资本和真格基金通过媒体报道联系到我们,投资了1000万元。
目前极牛已经帮助100+项目进行开发,近千个项目获得技术大牛指导。极牛现今的发展战略依旧是拓展市场。这源于我的一个创业理念,创业应该先发展长处,再补齐短板。解释起来就是把业务擅长的部分尽量大的放大,迅速做到这个行业领先。极牛擅长的业务是技术服务外包,我们希望在这个市场取得行业规模。我认为取得规模后,品牌和壁垒相应的也就建立起来。短板怎么办?通过服务外包补齐,比如极牛将财务、法务部分全部外包。创业公司可以等到B轮、C轮后,再把非主营业务的短板补齐。
2016年最后一场行业盛会,第二届创新奖评选再度来袭,12月23日,北京亮马桥四季酒店,见证新资本、新产业、新技术、新理念带来全新变革。科技赋能产业, 见证下一个商业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