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黄益平:数字金融为普惠金融提供巨大潜在机会
5月28日,贵阳, 2017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 “大数据+金融”分论坛如期召开。会议的主题是“风控与创新”。
会议期间,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做主题演讲。
黄益平认为:“数字金融可以作为未来推动普惠金融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获客和风控,数字技术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是数字金融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载体。”而“中国发展普惠金融的迫切性比在其他国家可能更为突出”、“数字金融作为中国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力量。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潜在机会”。同时他指出,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形式,需要加强投资者的教育和消费者的保护,加强监管的力量。
以下是黄益平演讲全文:
我今天跟大家讨论的问题主题是数字普惠金融的机会与风险,这背后的工作主要是我的同事们在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所做的研究。我们在去年给人民银行做了一个课题,结合G20峰会所做的题目就是数字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很多内容其实是跟我们当时做的报告紧密相关的,同时在介绍的过程当中,我也还会简要地讨论几个我们在过去一年多来所做的关于中国数字金融的指数。
第一点我想给大家分享的是, 讨论数字普惠金融,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需要数字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这个概念我不清楚大家是否熟悉,应该说最初这个概念是在2005年在联合国推动小额信贷年的时候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大概的意思我相信大家都理解,就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正常的金融交易,时至今日的生活当中在金融里面有一个二八法则,二八法则的基本含义就是在金融市场上你可以把客户群体做二八分类,基本上一般的规律是最上面20%的客户大致能提供80%的业务量,所以通常我们看到的绝大部分金融机构都会把它的工作重点放在最上面的20%,把20%的客户服务好了,你的市场80%的份额就保障了。
剩下的80%的客户一般比较难服务,成本比较高,风险比较大,做起来的难度也比较大。 在市场上经常看到一个现象,我们经常抱怨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低收入群体不太容易获得比较好的金融服务,它和一般的金融规律有关系。联合国提出来要发展普惠金融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希望提供一种公平的金融服务环境,让过去不能从传统的金融机构获得好的金融服务的潜在的客户同样能享受金融服务,这是我理解普惠金融的一个基本目的。
普惠金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叫商业可持续,换句话说,它应该是一种金融服务,是一种按市场规则提供的金融服务,而不是我们过去所理解的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那有可能是一种财政支持,也有一种可能是扶贫,它不是普惠金融的资本概念,它要商业化、可持续。
在中国发展普惠金融的迫切性更加突出,除了我们一般的金融规律,就是二八法则为代表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有一系列的政策或者制度的障碍,妨碍了金融机构为低收入群体,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这样一种可能性。
举个例子,现在利率还没有完全自由化,没有市场化,如果利率没有市场化,这个时候金融机构要为小微企业或者为低收入群体提供贷款,它的限制就会比较多,因为金融的一个基本规则就是成本要覆盖风险,也就是说我们面对一个风险比较高,但是它仍然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潜在的借款人必须要把贷款利率提高,如果贷款利率不够灵活,金融机构可能更不愿意给这样的机构提供融资服务。
第二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在金融行业经常看到,一个商业机构为一个国有企业提供了一笔贷款,变成了一笔坏帐,往往可以用商业决策失误来解释,如果你一笔贷款给了一个小微企业、民营企业,首先这个贷款人员就会被追查是不是有利益输送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正规和非正规的安排当中存在产业歧视的现象。我们的征信系统不是很发达,对不良率的考核非常严厉,甚至有一点僵化,也会鼓励商业金融机构尽量不提供贷款给风险比较高,但仍然有很好的盈利机会的机构。因此,我们觉得在中国发展普惠金融,其实它的迫切性比在其他国家可能更为突出,我们除了一般的金融规律以外,还有一些制度性的限制。
客观来说,政府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其实是一直在做的一种努力,从50年代开始,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为了解决一部分企业,尤其是个人的融资问题。
到了2005年联合国提出小额信贷年之后,国内政府也是从2006年开始大力推动一系列的政策举措,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就是小额信贷公司,到目前为止大概有一万多家是随着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这样一个政策的纲领下所引发的一系列的新举措,我们现在也看到一些村镇银行、民营银行,有很多新的金融机构,我们现在想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中国要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是靠什么样的一个组织或者机构形式作为一个主力,过去有城乡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政府也推动很多商业机构、金融机构来做普惠金融,比如三个不低于的政策,监管部门要求每家商业银行每年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比例都必须高于上一年的比例,它是一种行政性的要求,右边这个图反映的就是这些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长速度跟一般的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说这个数字是高于0,意味着这个比例在上升,从这个数字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来小微企业的贷款比例确实在上升。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具体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它不完全安全市场规律来推动,所以商业金融机构做了,这里面有很多一系列的衍生问题。
在数字金融或者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以后,我们现在提出的一个新的假设就是也许数字金融可以作为未来推动普惠金融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在这个行业里面有很多非常具体的业务,中国在数字金融、世界数字金融这个行业里面已经居于领先地位。如果我们算一下全世界市值或者是规模最大的数字金融公司,前五家里面起码有四家是中国的金融公司,而且还有很大一批正在快速兴起。
也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也许是引领未来数字金融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力量,有的人说弯道超车,我们过去都是在别人后面赶,这次也许就赶上去了。 我个人更喜欢用以前哈佛大学的一个教授有一个理论叫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一个产品从研发到试制、成型、退出都可以画这样一条曲线,他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绝大部分产品都是从发达国家开始,最后成熟了以后才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们生产的绝大部分的产品,今天可以想象一下,大多数都是别的国家研发试产成型了以后再迁移到中国来生产。互联网金融或者说数字金融有可能是一个例外,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一步迈到行业发展的最前端。
在这里面有几个比较有影响的领域和业务,我简单点一下。
第一是支付, 支付的发展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看微信支付也好、支付宝也好,它的用户加起来已经有10亿多人,服务规模甚至已经超过了传统金融机构的规模,我们一直觉得从普惠的角度来说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应该说是最具普惠特性的数字金融工具,我们大多数人每天几乎都在用这样一个工具,而且我们看到越偏远地方的人用数字支付比用传统金融工具的可能性要越高,它其实普惠的特性更加明显。在这里面有很多故事,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支付宝的故事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第二是最近一段时间,传的沸沸扬扬,大家比较关注的是网络借贷, 其中有一个P2P平台。这里面有一些问题和有一些风险,但其实也提供了很多机会,核心一点是通过网络的建立,把借贷双方都给引入到互联网的平台上面,通过数据、电子的转移,让本来没有见面的客户能够做成金融交易,在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说也是属于普惠非常重要的体现,很多在网络上借钱的客户应该说没有办法从传统金融机构、银行获得贷款的客户。
第三是网络投资 ,网上有不同的产品、投资工具,包括现在正在发展的智能投顾,提供了一种原来传统金融机构几乎完全不同覆盖的很多客户的群体,通过网络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四是数字保险,提供保险产品的服务。 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移动终端最终提供适合不同群体的保险产品,这些行业我们可以看到正在快速发展。但确实发展的水平、不平衡性非常明显。我刚才说支付应该是到目前为止最成熟的一种业务,在投资里面,我们看到货币基金,包括像余额宝和其他的产品相对成熟,但是其他一些业务,包括我刚才说的智能投顾只能说是刚刚开始。网络贷款、小贷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在这里面也不一样,包括一些成熟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小额贷款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我们也看到无数家的所谓的P2P平台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所以行业发展本身并不是特别平衡,但它是一个很动态、很活跃的领域。
我们在说数字金融时,其实我们同时也关注的是除了互联网公司做金融服务以外,有很多传统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利用数字技术推动金融的发展,所以第二个指数给大家介绍的是北京大学商业银行互联网转型指数,其实是在快速发展的。有一些相对比较成功的案例,我们现在已经看到光大银行、工商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都有很多、很好、很有意思的案例,所以我们说数字金融不仅仅是一个互联网公司的业务。
介绍数字金融目前发展的大致框架以后,跟我刚开始提出来的问题就是数字金融能不能够作为中国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力量。我们去年做的研究报告一个基本结论是,我们觉得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会,一个潜在机会,也就是说利用好了数字金融,也许可以突破我们过去一直想发展普惠金融但是一直举步维艰的困境。
这个困境比较容易理解,简单的原因是为什么做普惠金融难,就是因为这些潜在的客户很难满足传统金融机构做信用评估、风险评估或者获客的一个基本门槛,它比较分散,规模比较小,也缺乏抵押资产,这样的话传统金融机构来做风险评估、尽职调查的成本比较高,获客的难度比较大,风险比较难把握,所以就很难做,即便政府想花力气去推动普惠金融,它最后能达到的效果还是非常有限的。
但我还是要说过去十几年的努力肯定还是有效果的,但仍然不可改变的一个事实是到今天我们还是在抱怨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没有获得根本性的解决。我们觉得数字技术也许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这个可能性的根本含义,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为什么难获得金融服务?归根到底的问题还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金融交易的重大障碍,而对普惠金融这些潜在客户而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这是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
举两个例子,一是解决获客的问题,二是解决风控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现在有8亿多的智能手机在全国,而且中国喜欢整天都黏在移动终端,在移动终端上的一个根本含义就是数字金融的潜在客户都已经在这里,关键问题是你怎么做,这和传统金融机构一个根本的差别就是如果你要去吸引客户,你必须把你的分行开遍全中国,一个分行、一个分行地去拉客户,数字金融在平台上就解决了这个问题,阿里巴巴的淘宝和腾讯的微信已经把几亿个客户已经黏在终端上,下面的问题是你能否给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金融产品,而不是获客问题。
我们在调研当中甚至看到很多公司就是白手起家,本来没有这样的平台,它就硬生生地创造这样一个平台,比如杭州的51信用卡、深圳的随手记,就是通过逼供这样一种服务,把客户全部集中在它的平台上,然后成为了提供金融服务的可能性,这样明显降低了你的获客成本。
二是风控问题,为什么小微企业融资难,就是我刚才说的你的历史短、风险大,没有抵押资产,推动一个传统金融机构来说没有办法对你做风险评估,所以我不敢把钱贷给你,但是有了所谓的大数据分析,如果有的话,我并不是说每家都有,如果有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析这个企业或者这个企业家的行为,分析他的信用,分析他的财务状况,分析他的现金流,改变了我们过去要一家一户去看,甚至要派银行家去实地调研的高成本行为,有的时候还不完全靠谱。
一个是获客,一个是风控, 数字技术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我们觉得这是为什么数字金融有可能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载体。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做比较,孟加拉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穷人银行,它的创办人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做的主要工作就是给贫穷的农村妇女提供小额贷款,让她发展经济,能够有生机,做的非常好,全世界的人都很尊敬,但是规模非常有限,它就是一家一户,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做过去,这是一家非常令人尊敬的银行,但是服务的数量非常有限,比如微众银行和网上银行刚刚开始,他们的目标已经是几百万、几千万的客户直接在线上服务,我并不是说这个模式就已经是成功了,但是我们从这上面就看到了希望,如果这样的技术能够推广下去,数字普惠金融其实是完全有可能的,改变我们过去这种普惠金融做不了的问题。
怎么样用数据分析你的风险、做风控,有淘宝、蚂蚁金服的案例,有宜人贷和51信用卡的案例,还有微众银行,可以通过你的社交信息来评估你的信用状况,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
我们中心所做的第三个指数 叫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 这个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就是把全国各个省、各个市、各个县的普惠金融发展状况给刻画出来,这是一个年度数据,从2011年到2015年,从这上面,我们大概得到几个有意思的结论,就是这个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第一确实在高速发展,在2011年的时候,我们这个指数全国平均是40,到2015年的时候已经到了220,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从公平的程度,我们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按2015年数字普惠金融最高的省份和最低的省份的比例,1.5倍,反过来,我们看传统金融机构的状况,传统金融机构的社会融资总量,人均社会融资总量最高和最低相比是3.3倍,也就是说数字普惠金融的普惠性要远远超过传统金融机构的普惠性。
第二个我觉得更加令人振奋的发现是我们把全国各个地级市的数字画在一张地图上,还是按照我刚才说的四个梯队最发达的是红色,最不发达的是绿色,左边这个地图是2011年的数字,右边的这个地图是2015年的数字,两个地图一比较,其实说的是一个什么事情?就是过去五年时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差距在明显缩小,越落后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速度越快,这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现象,也就是说金融发展水平越低的地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速度越快,这恰恰就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普惠金融的一个根本含义。
我给大家介绍第四个指数,叫数字金融情绪指数,这个指数是我的一个博士生用大数据的方法刻画的情绪指数和关注度指数 。简单可以看到过去三四年的时间,情绪确实在激烈地振荡,有的时候非常高,有的时候非常低,有的时候很正面,有的时候很负面,这不需要我提醒大家,我相信大家多多少少经历过这些情绪的波动。这背后我想跟大家说的是一个什么因素,这样一个行业确实是在高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的机柜,但它确实也是风险频发,问题很多,我在这上面举了一些我们碰到的例子,比如说现在的数字金融大多数都是一种自发的创新或者有的是自下而上的创新,有的显然获得了成功,比如说二维码支付,有的看起来不是那么成功,甚至制造了一些混乱,像有一些网络借贷的做法,还有一些我们现在其实并不知道它能不能真正获得成功或者成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比如智能投顾的问题,总体来看这个行业要做普惠金融的巨大潜力,目前来看它的普惠性还不够好,有两方面,第一是真正能覆盖的客户群体的规模还不够大,除了支付以外,其他领域的覆盖面还不够广。第二是从融资的角度来说,对大多数的潜在客户来说,成本还非常高,甚至高到很难用这样的融资来支撑你的生活或者经营,这是需要改进的。与之相关的是数字技术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比如在这个行业里面,大家都认为用大数据分析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也看到不少企业要么有数据,要么有数据也不会分析,这个现象很普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很正常,因为这个行业刚刚开始,但必须要尽快地提高我们大数据的分析能力,前提是有大数据,这个行业才有发展的基础,有很多需要改善。
我们也看到现在的风险确实是非常高的,我就不具体说了。我们的行业里面确实有很多问题,甚至包括数字安全的问题,我相信各位都有各种不同的生活体验。我们现在缺乏一套比较有权威性的、有效率的,覆盖面比较广的征信系统,没有这样一套有效的、征信系统,数字金融发展难度是非常大的。这是为什么去年4月国务院开始整治互联网金融,客观地来说,我们过去的监管框架相对比较容忍,给我们的数字金融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在这同时,也确实引发了不少的隐忧、忧患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去克服。我觉得容忍创新、允许创新和底线管理两者要结合起来来看,下一步加强监管是非常迫切的。国外有一些做法刚刚开始。
最后我想分享一张PPT,我们还是要学会在创新和防风险之间取得一个平衡,说实话数字金融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结果,假如说我们完全用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管理办法来管制数字金融,不会看到今天这样一个行业,但不管,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风险点的爆发,甚至有很多欺诈现象也很明显,所以监管不能缺位,但是监管怎么做,这里头有很多的名堂。
我觉得第一点,也许可以学习一些国家做的所谓的监管沙盒计划, 我允许你创新,但是给你画一个区间,比如你要做一个新的银行,要做互联网的尝试,我给你一个不完整的账户,你在这个基础上做尝试,我给你发一个有限的许可,在一定区间内做试验,成功了我再给你发完整的牌照,如果不成功,我们就把这个业务给关闭掉,这是一种类似于数字金融试验区的一种做法。这样的话我觉得可以允许创新,不会把它一棍子打死。
第二点我们觉得很重要的是对数字金融、对传统金融要统一监管方向 ,统一监管标准,我们经常听到很多人说他是一个创新的行业,不能对他像传统金融机构一样的监管,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金融最后很难区分是数字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金融在做数字金融,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做,尤其是数字金融以后放到互联网平台上以后风险传导很快,区域的特征很明显,不能人为地制造很多监管套利的空间,要统一监管,非常重要。
第三点是既然要加强监管,监管的力量需要大大增强,因为数字金融这个行业迅速崛起。 前一段时间我们都说P2P平台已经有四千多家,谁来承担监管责任,而且这个行业在快速发展,客观来说,监管机构的力量完全没有跟上市场的发展,所以如果我们要把它作为一个新的、有生命力的业态来对待,我们需要考虑增强监管力量,包括人员和经费。
第四点是加强投资者的教育和消费者的保护,当然我觉得在市场当中投资者本身也在不断学习。
第五点从监管的角度来说,我们今天的监管框架是分业监管,一行三会,在数字金融里面我们看到一行三会的分担责任也是很明显的, 比如央行管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银监会管网络贷款,证监会管众筹、智能投顾,保监会管数字保险,但客观的现象是大部分数字金融平台具有混业经营的特征,这就意味着我们监管时完全像过去这样一种分业监管可能不是很合理,在我们能实现混业监管之前,监管协调就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谢谢大家!
重磅福利!【 2017中国互联网+新商业峰会 】, 6月15-16日两天3000人次,携程创始人梁建章,嘉御基金创始人、前阿里巴巴CEO卫哲,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等嘉宾已确认出席,期待你的参与, 限量钜惠 票 等你拿!
本文作者李妮,亿欧专栏作者;微信:zailushang9214(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务”方便备注);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