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零售业大衰退,便利店成救命稻草!
零售业变局正风起云涌。一边,大超市、大卖场“关店潮”、“裁员潮”一波接一波,被业界视为“全国性的大衰退”的信号;而另外一边,以小而精而著称的便利店业态则成为实体零售业中唯一的“增长极”,引得群雄逐鹿,不仅大型卖场和电商竞相进入,就连传统百货也忍不住开始试水。小小便利店真的能够担当得起实体 零售 业转型“救赎”的重任吗?它的确可以让人看到希望,理论上也能说得通,但真正要从竞争中胜出却绝非易事。
背景: 大超市、大卖场关店裁员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零售行业大超市、大卖场关店裁员的消息几乎可以用“不绝于耳”来形容。
超市巨头沃尔玛,尚未从“关店潮”中完全脱身,近日又传出裁员消息,宣布将对总部以及区域办公室架构进行调整,整合部分区域和部分岗位的管理职能,大约250个岗位受到影响,占总员工数的0.2%。另外还将取消大连区域办公室,进行架构和人员调整。
二三线城市的零售业继续衰微,成都的人人乐、好又多一年关闭5家大型门店,百佳超市退出昆明市场。在广东省的惠州市,一年内就出现百佳、海雅百货、麦德龙、广百几大零售巨头相继撤场,本土的大型购物中心意生广场运营不到3年也歇业调整的境况。王府井百货继关闭湛江店后,又在不到半年内转让株洲店。
在广州,天河商圈地标正佳广场也连续调整并缩减零售面积,最大化地突出体验消费。不仅将百佳超市升级为精品超市TASTE,面积由原来的8000平方米缩减为4000平方米,广州友谊商店的面积也由原来的3万平方米缩减至一半。
噩耗还不断继续,12月11日,易买得超市宣布天津5家门店将全部撤场清货。对此,零售专家刘晖评论认为,“预示着大卖场全国性的大衰退。”
据统计,2013年,主要外资零售关店总数达31家(不含家居、电器),关店数同比增长了72.2%。而同期的大卖场营业面积仅有5%左右的增长。持续上涨的地价、租金、人力成本,以及部分中国顾客消费习惯的改变,互联网、小业态的冲击,已经让大卖场模式在一二线城市的发展步履维艰,向三四线城市渠道下沉的尝试也同样为数不易。
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公司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今年联合进行的调研显示,“中国零售百强”中的42家大型超市门店(平均营业面积在1.8万平方米左右),对比2011年与2010年的数字后发现,这些大型超市平均单店销售额同比增加近15%,员工工资增长约7%。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实际上这些大卖场的销售额几乎没有大的增长,但是成本却上涨了。
这种背景下,实体零售业中唯一呈现出蓬勃生命力的 便利店 业态自然被看成了“救命稻草”。
现象: 便利店成为零售业必争之地
大型零售业态逼近“寒冬”,而便利店业态却开始大放异彩,几乎可以说是成为零售行业的“兵家必争之地”。
11月28日,国内商超巨头大润发宣布将涉足便利店,首店于12月中旬在江苏南通市通州湾开出。据大润发高层透露,大润发便利店暂定名“喜士多云超市”,将采用实物+图片扫码,联通大润发实体店与网上商城,开拓新的便利店经营模式。
华润万家旗下VanGo便利店,今年首次进驻杭州地铁,并同期首批开业7家门店。据透露,VanGo计划明年在广东开80家新店,其中深圳35家、广州40家、珠海5家,未来还会逐步扩展至更多的北方城市。
区域零售龙头企业步步高则布局“汇米巴”便利店,计划到2015年在长沙各县市区开设“汇米巴”便利店500家,实现对长沙各县市区主要居民生活、出行区域的全面覆盖。
法国零售大鳄家乐福在进入中国20年后,即将在上海开出了首家“easy家乐福”便利店,近日已经发布招聘启事,据称easy家乐福将支持微信支付。另一家零售企业麦德龙旗下便利店品牌“合麦家”近期也在上海开业。
当这些大型超市纷纷瞄准便利店的同时,一些非超市类的商家开始涉足这一领域。最典型的如顺丰快递推出的“嘿客”便利店,号称一年内要开4000家,除可以提供快递物流业务、虚拟购物外,还具备ATM、冷链物流、团购预售、试衣间、洗衣、家电维修等多项业务。天虹商场首家“微喔”便利店也于今年7月开业,截至9月底已有4家店面,提供免费WIFI、冲印照片、鲜花预订、电器清洗等服务项目。此外,“微喔”便利店更还结合O2O,作为天虹线上业务的订货、取货点和退换货点。
介于大超市和便利店之间的“精品超市”业态也在兴起。比如卜蜂莲花和百佳超市开出了3000至6000平方米的中型精品超市,北京华联的BHG超市,华润万佳的BLT超市以及家乐福在上海开出的闵行便利店和面积约300平方米的精品便利店,大都走的是以零食、饮料、日用品、酒类、新鲜果蔬为主的“小型精品超市”路线。
分析: 承租能力强且有位置优势
作为当前零售行业中最为炙手可热的业态,小而精的便利店的确值得期待。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野村综研(上海)咨询有限公司在“第十六届中国连锁业会议”上发布双方共同调研的《2014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零售业百强企业中百货业态的销售额整体增长9.6%,大型综超和超市仅为8.7%;而便利店逆势增长,主要代表企业的销售额增长比率为18.2%,增幅在整个零售业中位居榜首。
“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也显示,在2013年,广州、深圳、东莞、温州、徐州、呼和浩特等城市的便利店增速均达到两位数,全国便利店市场除了上海几乎一片飘红,在实体零售业一片愁云惨雾的当下,便利店成为唯一没有出现下滑的零售业态。
便利店竟然这样“红”?在业内人士看来,其实这并不令人意外。
全家(FamilyMart)中国公司公关组副理庄伟棠认为,相较于其他零售业态,便利店的优势主要在于门店的广泛分布所带来的超强的便利性。“随着中国内地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将不再以价格作为最主要的购物导向,取而代之的导向将是便利性最大化,而这正是便利店所做的。”
广东流通商业协会执行会长黄文杰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三个方面。首先,大型商场、大型超市在一二线市场的选址空间已经接近饱和,而便利店的选址空间仍然存在并且还在不断扩充的过程中。其次,同样的商品,人们可以出于对便利性的考量而接受它们在便利店中以更高的价格出售,因此便利店的利润空间更大,承租能力更强。再次,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之下,便利店强大的终端网络和消费者贴近性可以完美解决电商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相关的包裹代收、配送等增值空间很大,其附加值甚至超出普通商品零售本身。
而从国际经验来看,便利店业态在中国市场的潜力可以更大。在日本市场,约每2500人就有一家便利店,而上海的2300万人口目前所拥有的便利店数量是5000家,相当于每50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因此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预测,这个数量至少还可以翻一番。“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也显示,广州平均9107人拥有一家便利店,这与日本的现状还相差甚远。市场需求空间决定了便利店业态的潜力也不言而喻。
建议: 如何快速“粘”住消费者是关键
小小便利店,真的能成为实体零售业的“救赎”之道吗?事实上,在业界专家看来,虽然大家都知道便利店有潜力,但要真正挖掘出它的潜力却绝非易事。
从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可以看出,一线城市的便利店增长率相对已经不是很高,上海地区甚至出现了5个百分点的负增长,上海、深圳、南京、东莞等城市的便利店品牌均超过了10个,竞争激烈,企业的盈利空间相对较小。而特别是对于转型做便利店的商家来说,选址、业态、人才等方面的短板,都是不可忽视的弱点。
在黄文杰看来,便利店的核心优势在于网点价值,这是为消费者提供便利性的基础,而网点价值只有通过规模才能体现出来。按照目前业内公认的标准,全国门店数量达到1000家以上,或者地区门店数量达到200到300家,才算是具备规模效应。按照每开一家便利店的成本为50万元到100万元来计算,全国1000家店所需要的资金量就是一个绝非寻常商家可承担的天文数字。而在这基础上,做便利店还要求以“快”制胜,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规模,否则就很容易被竞争对手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