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独角兽”半年巨亏52亿,旷视科技的IPO之路会好走吗?
当今时代的 人工智能 ,可谓是正值热潮。随着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AI赛道也变得越来越热闹。 旷视科技 亦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明星企业,8月25日晚间,旷视科技向港交所递交的一纸招股书让其成为了圈内的热门讨论话题。
目前,旷视科技是国内人脸和图像识别技术水平最高的公司。此次,如若能在港交所顺利上市,旷视科技也将成为中国AI第一股。
近年来,旷视科技不但吸引了各路资本的追捧,还成功获得了马云的青睐。结合AI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来看,这匹AI市场的独角兽仍有充足的想象空间,但就目前旷视科技的情况而言,其本身也还存在多角度的一些挑战和市场激烈的竞争。
▍ 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旷视”?
成立于2011年的旷视科技,由人脸识别起家,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与 商汤科技 、依图科技、云从科技并称 “CV四小龙”。2016至2018 年,人工智能在资本的助推下达到前所未有的热度,这一领域企业的估值也一度水涨船高。然而到了 2019年,AI赚钱难以及落地难等问题一度引发大众关注。
在融资方面,旷视科技强悍的融资能力在国内亦是罕见。根据其招股书资料显示,截止目前旷视科技已经完成了4轮12次的融资,总计融资金额达到13.4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0亿元。其估值也达到了113.9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00亿元。
事实上,旷视科技最开始是由联想孵化出来的,截止招股书公布之日,联想旗下的两家子公司对其持有1.17%的股份。真正迎来业务突破性进展的是阿里系的重资加持。2014年蚂蚁金服的全资子公司上海云鑫就投资获得了旷视科技15%的股份,后经过多轮的变更和跟投,截止到招股书公布之日,蚂蚁金服的API基金持有旷视科技14.33%的股份,淘宝中国持有旷视科技15.08%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除了是其第一大股东的身份外,阿里系亦是其重要客户。有了资本的链接,旷视与阿里间的业务也变得更加密切。旷视获得资金的同时,为阿里巴巴以及蚂蚁金服的业务提供了若干支持。于阿里而言,对旷视的资金注入,亦是看好其未来的广阔发展空间。
除了阿里巴巴这个核心客户之外,与多家行业巨头都取得了合作关系。华为、联想、华润、OPPO、小米等企业及数家通信运营商都是旷视的合作伙伴,同时还服务于国家公安部、国家税务总局等政府部门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银行机构。从这些合作的客户来看,也彰显了旷视背后的实力。
纵使目前拥有优厚的客户资源,但旷视似乎并不满足于此,意图抢占国内人工智能第一股的位置。有分析师称,在这个时间点选择上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工智能公司在经历多轮融资后,各方投资者的投资要尽快实现,尤其是在估值很高的情况下,再寻找新的投资者接手比较困难。这一举动似乎也透露出,其正在面临着相应的困境。
当然,旷视此次如若能成功上市,或将成为其全新的发展拐点。但资本市场亦会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加上AI行业存在的一些难题,企业的发展也会存在诸多变数的可能。
▍ 流血上市的旷视,挑战重重
虽然旷视拥有众多的优质客户,但“赚钱难”的行业难题却在今年引起了广泛关注。除此之外,旷视本身也面临着一些业务隐忧。
1、营收大幅增长的同时,上半年巨亏52亿
根据旷视披露的招股书显示,2016年、2017年、2018年其营收分别为6700万元、3.132亿元、14.26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58.8%。截至2018年6月30日和截至2019年6月30日的半年内,收入分别为3.05亿元和9.49亿元,同比增加211.1%。大幅度的营收增长彰显除了强悍的市场收割能力,但与此同时,亏损也在进一步扩大。
亏损方面,据招股书显示,2016 年至2018 年,旷视分别亏损3.428 亿元、7.59 亿元及 33.51 亿元。截至 2018年6月30日及2019年6月30日止的半年内,亏损分别为 7.29 亿元及 52 亿元,同比增加 613.3%。这意味着,近一年多来,其亏损增幅远高于营收增幅。
或是压迫于外界对52亿亏顿的关注与解读压力,旷视专门对这一数字进行了解释,亏损主要是由于旷视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及持续的研发投资。而旷视管理层认为能反映经营表现的财务数字是,2016年亏损9200万人民币,2017年亏损1.424亿元,2018年则扭亏为赢,净利为3220万元,2019年上半年盈利3270万。
2、研发成本的居高不下,相比之下成隐患
旷视科技一直大额投资于研发活动,持续开发尖端技术及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研发开支占成本及开支总额的大部分。这其中,研发开支主要包括员工福利开支、专项研发开支、租金及公用设施费用及带宽开支。
据招股书显示,旷视科技的研发成本逐年增加。2016至2018年研发开支分别为7820 万元、 2.05 亿元、 6.13 亿元,在同年的营收占比种分别为115.3%、65.6% 及 43.0%。2019年上半年这一数据进一步走高,由截至 2018 年 6 月 30 日止六个月的 2.35 亿元增至 2019 年同期的 4.68 亿元,分别占该等期间总收入的 76.7% 及 49.4%。研发陈本的支出在总营收占比中居高不下。
而反观 "视觉AI第一股" 虹软科技的研发投入情况。2016至2018年,虹软科技研发投入分别为9026.84 万元、10873.54 万元和 14852.64 万元,分别占当期营收的比例为 34.59%、31.43% 和 32.42%,这一比例,达到当时科创板首批挂牌25家企业之最,但相较于旷视科技的研发投入比例,这以数据显然还要低很多。虽然科技公司难以避免在研发陈本上的巨额投入,但今年的这一占比几乎要接近总营收的一半,不可谓不高。
3、激烈市场竞争的背后,暗藏业务隐忧
相关数据显示,去年中国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达7.5亿美元。从市场格局角度,商汤科技居首,市场份额达23%,其次是旷视科技,为20.6%,依图科技、云从科技紧随其后。“AI四小龙”在市场上的你追我赶难避免。而旷视看中的人工智能视觉安防业务,亦是遇到华为、海康威视与大华科技的阻击,多年来突破乏力。
于自身层面来讲,目前,旷视科技的业务分为三大类,个人物联网解决方案、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以及供应链物联网解决方案。据招股书显示,近3年来,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在三项收入中占比最大。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该项收入为1.68亿元、10.57亿元、6.95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53.6%、74.1%、73.2%。个人物联网业务方面,2016年该项业务营收4900万元,占总收入的72.5%。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的收入分别是1.45亿元、2.7亿元、2.07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46.1%、18.9%、21.8%。相比之下,第三大业务供应链物联网解决方案,自2018年才产生收入,且收入规模不足亿元,在总收入中占比7%。2019年上半年,该项收入仅为4700万元。
同时,今年上半年,旷视科技前20大客户贡献总收入的57.1%,相比2018年的47%,大客户策略带来的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其五大客户合计收入分別占总收入的41.7%、24.9%、22.0%及34.1%,可以看出,对大客户的业务依赖度非常明显。需要注意的是,大客户的策略虽然能带来较大的订单金额,但存在客户谈判难、客户集中等风险。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企业最大的风险在于,其所有活动都建立在合作伙伴的业务之上,自身没有核心的产业基础,以人脸识别为例,其合作伙伴有诸多供应商可选,这意味着任何一家都可能被随时替代。
▍ 随着AI技术的逐步落地,或将迎来一波AI上市潮
旷视科技针对相应的难题,也在做尝试做一些突围。事实上,自从2011年成立至今,已经经历多次业务转型。从发展轨迹来看,旷视越来越注重硬件设备,推出自主研发的智能摄像头,力图发力软硬一体。但也遇到了相应的难题,其自主研发的摄像头,并不能提供很好的适配性。同时,其他科技公司也在不断探索。商汤占据了美颜市场,售卖人脸识别SDK,与旷视抢争抢客户。多方角逐,竞争激烈,不断压低报价。可以相见,未来的价格战难以避免。
当然从长远来看 ,旷视科技的市场前景依旧有着广阔的上升空间。
就行业层面而言,前景十分广阔。随着AI技术的逐渐成熟,科技、制造业等业界巨头布局的深入,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展。从市场规模来看,自2015年开始,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逐年攀升。2018年中国人工市场规模约为238.2亿元,增长率达到56.6%。据相关预测显示,到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接近5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广阔的发展前景,对旷视来讲亦是一把双刃剑。在同样的大环境下,旷视能争夺的市场,依图科技、云从科技均有机会抢夺。就在IPO的态度上而言,“AI四小龙”中除了旷视科技之外,其他几家也在跃跃欲试。此前,云从科技对相关媒体表示,其目前“在进行一些上市的辅导工作、有考虑科创板、时间尚不确定”等一系列消息。依图科技也曾透露,有意把上市标地选定为科创板,而商汤科技目前并未有公开表示,但受到众多AI科技公司的刺激之后,也难免不会将IPO计划提上日程。
旷视科技IPO 之路的后续,尚不可知。但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落地,AI战场不会缺乏刀光剑影,争夺之战只会愈演愈烈,不久的未来或将到来一波AI上市潮。
由亿欧公司主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广外)联合主办的“2019大湾区国际科创峰会(BATi)”结合湾区科创和青年特色优势,将第二届大湾区国际科创峰会的主题定位于“科技赋能、青年引领”,将围绕5G生态、硬件创新、工业数字化、AI企服、科技出海等热点展开探讨,欢迎科技创新的观察者参与!
报名链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875
本文系投稿稿件,作者:港股研究社;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