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博会 | 李铁:智慧城市没有必要以标准衡量(附观点全文)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智博会 | 李铁:智慧城市没有必要以标准衡量(附观点全文)

8月21日,2018(第四届)中国 智慧城市 国际博览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在会上作相关报告。报告中:

1、李铁直言,现在全国智慧城市发展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那就是很多IT产业和信息产业都盯住政府的项目做攻关,这个倾向是不对的。

2、“智慧城市是不是需要什么标准?”他表示,没有必要以标准来衡量的。

3、提出中国模式的智慧城市

本次论坛上,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重庆重庆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党组书记黄奇帆,用数字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建议。

以下为李铁观点精华:

一、没有(智慧城市)衡量标准,不会全面开花

手机为举例,在刚刚生产出来的时候有标准吗?华为、三星有标准吗?但是现在有了,比如充电插头一定要一样,但是其研发系统,比如iOS和安卓,那就不是一样的标准,所以产品不是以标准来衡量的。再说新能源汽车,每一种新能源汽车都有自己的充电桩,那有没有必要统一充电插头的标准,从而节省能源?完全可以。

智慧城市也一样,智慧城市得先出来,出来之后又不同模式,我们看哪些模式与公共资源有关的,和公共资源没有关系的就算了,没有必要以标准来衡量的。

智慧城市不可能全面爆发,但是在不同点不同模式上它可能同时出现。具体而言,比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可能在这个城市地产商为主导,那个城市应用商为主导,再另一个城市政府为主导,它会形成不同模式,但这三个模式都用一个前提,那就是智慧要素注入的多少,越多智慧越高。

二、(智慧城市)仅停留在政府端,带不动技术革新

现在很多政府理解智慧城市,更多强调政府办公系统的运转,这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数据开放,提高政府的效率。但是有一条是不产生收益的,甚至会造成严重的浪费,而且某种程度上还有政绩工程之嫌。

实际上在韩国、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公司,政府所谓的智慧城市治理系统只是智慧城市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服务是面向社会和社区,面向C端用户的。而政府通过PPP的方式来购买需要的服务就可以了,这既为市场化提供了充分的收益空间,也大大降低了政府的投入。这块是我们现在全国智慧城市发展非常严重的误区。这个误区是很多IT产业和信息产业都盯住政府的项目做攻关。这个倾向不对。

另外是数据源的变化。我们现在大量精力放在政府的数据源,实际上移动端的数据源可以对部分的政府数据源进行替代。手机用户14亿,网络用户将近8亿,这些用户蕴藏大量的能量和巨大的信息,怎么用好数据源来解决城市的规划问题、解决 人工智能 的发展问题,解决所有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包括智慧交通等等。移动端的数据源可能在未来的数据中发挥更大作用,甚至会替代传统的上报数据。我们知道上报数据严重不准确,但是移动端数据源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准确率远超过上报数据。

更重要的是智慧城市应面C端,面向社会,你才能敏感的去体验到需求带来的变化,会推动技术变革。只有你面向社会去产生竞争,像手机一样才会推动你在竞争中推动你的技术创新。

如果仅仅停留在政府端,那你的效率大大降低,也不会带动你的技术革新,所以这个是根本。

三、(如何建设)中国模式的智慧城市

一是把碎片化的智慧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到一个城市空间,我们把它叫1.0阶段。你这个城市无论是家庭社区,还是产业园区,你能应用更多的智慧要素,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成功。

二是尽快的研发 城市大脑 ,来实现系统化的整合,我们也把它认为是1.0阶段,但是在逐渐改进。家庭的系统化、建筑的系统化和园区的系统化。

三是怎么发挥移动端数据的作用,这个需要我们转变观念,移动端数据在智慧城市1.0阶段也要发挥它的作用。

智慧城市现在全世界成功的不多,系统化我看到的只有日本。

四、(我国)智慧城市的任务

智慧城市的任务首先要做好顶层规划,顶层规划的核心不是完成某个企业交办的任务,而是把所有企业的因素交到这个空间,这是规划的大前提,怎么把大脑和这些要素有机结合。做好政策研究和资讯,怎么进行顶层设计,要形成国家政策的出台。搭建合作平台,智慧城市联盟有很多家,但是这么多联盟成员,怎么在一个空间内实现合作,我们还在进行探索,来寻找地方实践的支持。

以下为黄奇帆的发言全文: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很高兴受邀参加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的主论坛活动。

这次论坛聚焦新时代新征程,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主题,互相激荡思想、碰撞智慧,必将有力推动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借此机会,我也与大家分享关于智慧城市的一些和感想。

智慧城市概念源于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的理念,是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相结合的产物,被认为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方向,文明发展的趋势,其实质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运行系统的互联、高效和智能。不与城市智慧城市、智慧感应、智慧管理的能力,从而为城市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使城市发展更加和谐、更具活力、更可持续。

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有三重意义:

一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智慧城市以智慧的理念规划城市,以智慧的方式建设城市,以智慧的手段管理城市,用智慧和策略发展城市,有助于促进城乡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的运行,从而缓解城市病。

二是推动高质量的发展,智慧城市是创新2.0时代的城市形态,它基于全面透彻的感知,穿戴泛在的互联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构件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和生态系统,推动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全面创新,从而为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的动力。

三是智慧城市通过物与物、人与人、物与人的互联互通互动,极大增强城市信息,获取实施反馈和随时随地服务的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民生领域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公平的问题,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理解智慧城市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智慧,二是城市,其中城市是承载智慧的基础,是母体,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首先要遵循新型城镇化的规律,完善城市产业布局,功能配套和治理体系,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城市形态,离开城市基本面来谈智慧城市,既希望通过智慧化,让一个乱糟糟的布局极不合理的城市脱胎换骨,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智慧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精气神,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善用现代技术、现代理念、现代思维,夯实城市数字基底,中枢神经和智慧大脑,让城市学会思考,如果沿用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来搞智慧城市,只能照猫画虎,低水平的重复。所以对智慧城市建设而言,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基础性根本性层面的任务,推进城市智慧化是战略性集约化层面的举措,两者缺一不可,唯有无缝对接、有机融合,才能最终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

我在这里讲的意思,就是大家不能为了智慧化谈智慧城市,如果这个城市基本的基础设施、基本的产业格局,包括人、土地各种要素配置都是很不合理的,在这个情况下不按照城市规划现代化要求的基本条件来进行改造,一步到位地就去想智慧化,想通过智慧化把不和谐的基础条件去缓和去平衡,那是空中楼阁,智慧城市是现代新型城镇化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的一件事,不可能去改变一个乱糟糟的基础设施。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这是两个互动,互相辩证的一个概念。

一、城市功能定位的平衡,任何城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若是依托城市群、城乡之间的格局来发展,城市群是人口大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代表着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发展方向。考察世界主要城市群和大都市连绵带,一般有四个特征,这个城市群大都市连绵带这个区域,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化力一般在70%以上。

第二这个城市群当中,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协调分布 ,相邻等级、城市人口比例大多数在1比5左右,比如一个2000万的城市,旁边可能有一个500万、600万或者三四百万的城市,不能这边一个两千万,那边一群30万、50万的要城市,这个城市大齿轮和小齿轮之间啮合传动都会效力减半。像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布局比较合理,西部往往会出现800万、1000万的城市,旁边一群四五十万的、二三十万的,缺少两三百万、三四百万的中城市、大城市之间的衔接,也就是城市群有一个定位,有一个布局。

第三,要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网络完善,各城市之间交通便捷、信息畅通。

第四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城市功能互补,就是要在城市群层面上思考谋划,合理确定自身的功能定位,我这个城市是建设城市群中的大城市还是中城市小城市,是金融贸易中心城市还是工业物流基地城市,总之要科学设定城市定位,彰显特色,有机联动,协调发展,而不能各自为政,盲目建设。

第二,人口供给的平衡,人是新型城市化的核心要素,以人为本,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要义。 当前,制约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城镇化力刚刚过了60%,国民经济的人口红利却已逐渐淡出,劳动力出于紧张,很多城市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情况,造成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2.8亿多的农民工没有真正地市民化。一般来说城镇化的职工20岁左右,参加工作60岁退休,有40年的工龄,农民工因为有户籍问题,所以我们的农民工一般到了45岁以上,城里的企业就不招聘他了,这样达到60岁,差十四五六,他的工龄里少了15年。再加上20岁到45岁打工期间,每年总有两个月到元旦以后到春节要回家,一年有两个月,六分之一就在路上,就不上班了,这六分之一加上15年,差不多三分之一不能上班了,不再招他工了,六分之一加三分之一,加起来就等于二分之一。

什么意思呢?农民工有效的工龄损失一半,所以中国的城市化让农民工损失了50%的劳动力的生命,没有充分利用这个工龄,所以我们还没有到60%劳动力已经紧张了。全世界一般来说是城市化力到了70%以上有一次拐点出现,劳动力开始紧张。所以在这件事上,我们首先要把农民工城镇化户口问题,把它解决,这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一个重要的任务。中央也提出,到2020年解决一亿的农民工问题,这件事对现实来说,对各大城市来说,包括深圳,深圳现在号称,或者实际上人口是2000万,其中400多万、500万左右是户籍人口,800多万农民工,还剩下600万左右是像我们这样的每天在这里来来回回进进出口,也不叫常住户口,闪动的户口。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常住人口一千几百万,超级大城市,如果800万农民工有一天全国各地都欢迎自己的农民工回来,甚至突然少掉500万农民工,这个城市就不是国家超级大城市了,就是国家一般的大城市了,因为人口500万到1000万了。这个意义上讲不是说深圳要抢农民工,对农民工大量几十年就业,城市善待他本来也该落户;对二对深圳长期战略发展,作为国家一千万以上的超级大城市,稳定的发展,都应该优先地解决农民工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智慧化城市怎么智慧,都缺少战斗力的。

第三,土地房屋的供应平衡,以智慧城市促进城市精明增长,很重要一点,就是管理资源 ,比如城市建城区面积土地配置一般是每人一平方米,每一万人一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城市建设4到5亿平方米是大体合理的。又比如商业设施面积一般每两三万元的商业零售额可以配置一平方米的商铺商店百货店,每两万元的GDP可以配置一平方米的写字楼,不是计划经济,这是讲经济效益。如果你只有两万元的增加值,你去配了好多平方米的写字楼,这个写字楼空旷,如果一个城市一共就只有30亿的商业零售额,如果你去配了许多的商铺,最后也是赔本。所以这种配置都要按照市场需求、供求大体平衡,否则大手大脚供过于求,势必出现空城鬼城。但是如果土地长期供应不足又会造成土地稀缺,房价极高。

到深圳还要为深圳说话,当年深圳两万人的渔村,小平同志批准,形成一个两千平方公里的地方,现在深圳两千万人口了,GDP也两万亿了,还是两千平方公里是不够的,这两千公里扣掉绿化,扣掉道路,真正可以搞建筑的一千平方公里不到,只有800、900平方公里,所以深圳土地紧、房价高,跟资源配置有关,在我的感觉里,怎么样再增加一千多平方公里,两千平方公里,真是资源优化配置。所以这件事我们今天我是说个观点,公共设施各方面要平衡,否则智慧城市再智慧,巧夫难为无米之炊。

第四,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平衡,基础设施是城市脊梁骨,我们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出发点是想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但是总体不平衡的基础设施上,增加再多的智慧元素也解决不了问题,是空中楼阁,前提还是要做好城市供给基础设施平衡。比如国家规定,城市建成平均路网密度要达到每平方公里八公里的长度,这不是我们国家主观规定,全世界城市都有这个规范,一个标配。再比如一个城市人每天要综合用水0.3吨,就是300公斤,用了水总会变污水,产生0.25吨的污水,每个人平均也会有一公斤垃圾,这样在一千万人的城市必须有一个一千吨的垃圾处理厂,每天。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一千万人要一万吨的垃圾处理系统。所以整个来说,基础设施和城市也是要有基本的比例平衡的。

第五,产业布局的平衡,产业集聚、人口才能集聚,政府才会收入,智慧城市建设才有基础,这方面要特别做好两个平衡:

一是就业总量平衡,一座一百万人的城市,扣除未成年人老人,起码有五六十万的需要就业。

二是结构平衡,城市一二三产业之间要驳斥平衡,上中下游产业链与生产业之间要平衡,并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只有这样智慧城市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上述五个方面,是城市建设的ABC,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里面对智慧城市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大智慧,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锦上添花地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可以说智慧城市建设首先就是要以城市要素供给有效、结构平衡理念规范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用有效供给的策略复杂城市,从而提高城市的效力与活力。

智慧城市是新型城市的升级版,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致力于城市发展的智慧化,使城市具有智慧感知,反应,调控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战术层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务必把握内在逻辑规律,也有五个观点: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是 万物互联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相互作用,推动失误的变化和发展,随着手机等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的普及,全球70多亿人打破地域,实现人与人跨接互联,当前我们正步入物联网时代,5G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让物理世界、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可能,推动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深度融合,从而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逐步扩大到人与物、物与物的沟通,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即将到来,智慧城市正是以智慧支撑的城市形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全面掌握并运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更加主动地推动城市与智慧的融合。

第二、智慧城市建设可分为四个阶段循序渐进,从大逻辑来讲,智慧城市建设起码要经历四个步骤 ,首先让城市各种各样的物能够说话;其次是让物与物之间能够对话;再次是让物与人能够交流;最后让城市会思考。这决定了智慧城市建设有四个版本:1.0版是数字化,这是智慧城市的初级形态,目的是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可以通过数字表述出来,让物能够说明;2.0版是网络化,通过网络将数字化城市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交互,物和物之间能够对话;3.0版是职能化,在网络传输基础上实现智能反应与调控,与智能设备、智能交通、智能工厂等等,4.0版是智慧化,借助万物互联,使城市各部分功能在人类智慧的驱动下优化运行。

第三,智慧城市建设要自下而上,由点到面的推进,智慧城市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它很难先有一张施工总图,然后照图推进,智慧建设只能自下而上,各个领域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积少成多,也就是说我们要按照现实需求,区分轻重缓急,构建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智慧子系统,如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各领域各条线都可以分别地来推。先把智慧城市的四梁八柱架好,要避免大规模大方案,不做细工的现象。一套套说得云山雾罩,最后不见成效。

第四,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市场导向,智慧城市意味着高效率,而效率一定能够产生效益,这就能够吸引社会资本参加 ,比如物流领域,我们201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2万亿,占GDP15%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比,如果通过发展 智慧物流 ,把物流成本降到世界平均水平,就会节约4万亿元,这里面如果有2.5万亿是给企业,供方和需方,由实体企业分享,剩下1.5万亿搞智慧物流、智慧产业、金融业等各种服务业分享,这种事情就会好得多。

再比如停车问题,我们目前全国缺少两亿个停车位,但是现有停车位全国又有8000万停车位控制力超过50%,如果通过智能停车厂控制力降到10%,每个车位每年,每个车位每年收费2000元就会有六七百亿的收益。所以我讲这个话的意思,还是要重视,通过市场化导向,让企业来干,让有效益的系统发展起来,这样的话才会真正地使智慧城市建设避免仅靠政府力量强推,缺乏智慧烧钱低效,搞成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最后智慧城市建设要法制化、标准化,智慧城市是个复杂系统,也是新生事物,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中有三个方面尤为重要:

一是标准,要统筹协调,加快构建包括信息技术标准、城市建设标准、信息应用标准在内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确保有序建设,高效集约。

二是安全,这是智慧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要加强网络安全立法和监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发展网络安全技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

三是扶持,政府要带头打破信息孤岛,出台鼓励社会参与的政策措施,建立容错纠错的机制,为智慧城市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科技创新带动资源集聚等方面着力颇多,创新机制、产业升级、人才引流、协同发展等带来了多方面的机遇。相应的,人工智能、人才赋能正深刻地影响着商业步伐。

2018年10月18-19日,亿欧将在深圳举办 “引擎·引领” 2018大湾区国际科创峰会(BATi) ,集合智能制造、智能产品、智慧城市、智慧安防、智慧交通等一众热点问题展开探讨,分析科技创新未来趋势,盘点技术革命下的发展契机。

报名链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664

智博会 | 李铁:智慧城市没有必要以标准衡量(附观点全文)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