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AI创业是“高富帅”的游戏,天使投资要在寒冬时播种
在圈内, 李竹 被称为“竹帅”。从清华园里走出,创业之后,转身All in 天使投资 ,经过三年多的时间,英诺天使基金现在已直接管理近20亿元人民币,并在全国范围内搭建起了英诺创新空间。
本身就带着技术基因的李竹,想要把英诺打造成一个天使基金里的“清华”。比如 科技创新 ,英诺就一直力争走在创投浪潮的前沿。而 人工智能 ,就是英诺天使基金瞄准的新趋势。
尽管已有60年的发展史,人工智能却在去年,才开始为大众所关注。在这场最新的创新创业浪潮中,国内的创业公司们,正在走向和硅谷相比肩的位置。李竹给记者统计了一下,英诺天使基金和臻云创投(注:臻迪集团联合英诺天使基金、佳讯飞鸿发起的投资机构)在过去一年,已经投资了35家人工智能、 机器人 公司。其中包括智能机器人新秀臻迪科技,以及刚刚获得红杉A轮投资的推想科技等。
对于人工智能创业而言,目前还是刚刚兴起。但李竹对这个领域满怀信心。在他看来,一个可以让天使持续五年进行投资的创新大浪正迎面而来,而人工智能领域,将有千亿美元规模的公司从中诞生。
以下为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对记者的口述:
向创业者学习
我投的第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相关的项目,是智能机器人公司臻迪智能,目前产品有无人机和水下机器人。现在,臻迪科技已经在新三板挂牌,实现了规模化的产销。
和臻迪的创始人郑卫锋第一次见面,是2014年,臻迪当时在做无人机项目,给电力行业提供应用。我对这个方向很感兴趣,于是就约了一起吃顿饭聊聊。
我和卫锋沟通的时候,听他讲述他对无人机的应用、从2B到2C产品线扩展的想法,当时最深刻的感受是,他敢想敢干,而且思路开阔,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特别强,非常不错。饭吃完了,我也就决定投了。
那个投资逻辑很简单,我真是出于看好创始人以及对这个领域的好奇心,做出了投资决定。我当时对这类技术其实并不是彻底了解,虽然我本身就具有技术背景。正是这种对于未来和创新的好奇心,使我们从此开始这个领域的学习。我感觉到,一个属于“理工科”的技术创新时代来了。
英诺投资速度是比较快的。比如我们投过的智能医疗影像识别项目推想科技,我在2016年的春节前,腊月二十九,见了创始人陈宽和团队第一面,谈了一个小时后,就决定投了。春节后,我们就打钱完成了投资。一年之内,推想科技已经公布获得了红杉中国领投A轮融资5000万元人民币的消息。
足够快,是因为对这个行业有足够了解。 这个项目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机构跟了一段时间,但是他们还是没有投,因为对未来AI在医疗应用的趋势,可能他们也不是那么确认。而我们之前也看过了好几个医疗领域的项目,逐渐建立了行业的坐标系,有了基本的行业认知。所以和陈宽一聊,就能从团队、技术、市场进展几个维度判断,这是可以投的,当机会来到面前,就立刻接住了。
至于如何积累自己的行业认知,确立行业坐标系,我的答案是:学习。而最佳的学习方式,就是向创业者学。
我们在投资臻迪智能之后,就和他们一起,开始了学习的历程。我们一起去了很多国家,包括日本、德国、美国、法国、加拿大等,拜访了很多公司。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相关的,我们筛选出代表公司来,逐一去学习考察。
当时还有一些公司是不对外接待访客的,我们也为此拜托了朋友帮忙,才得以成行。去年在德国,朋友帮联络,获得了参观库卡(注:一家生产工业机器人的公司)的机会。我们观看了库卡整个的生产流程,它的生产过程中如何使用机器人,每个机器人不同的作用,以此对工业机器人和机器人本体有了更多认识。
在这种直观学习之后,我们发现,智能化哪些细分领域有更多的机会,于是我们就去寻找这样的项目,越投,就越懂行业,于是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阶段。
如果说我们原来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现在就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我们向创业者学习、去看行业公司,也去参加CES,但是目的不一样。看行业展会,我们要了解的是——什么方向不能投。看了国内外大多数公司做到什么程度,以及行业的趋势,我们就知道,哪些领域其实已经没有初创公司的机会了。
比如,我们从库卡这类公司回来,就知道,工业机器人本体,已经不能再投了。国外的产业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了。而且国内那些大的应用行业,比如电子3C、汽车业,多数是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它们在进入的时候直接就把国外的供应商带进来了,库卡就是一个例子。
我们2015年去CES,也是首先了解,哪些方向是不能投的。比如说VR,2B的方向还可以,但是2C方向上留给初创公司的时间窗口非常短,投资风险就会比较大。因此,在人机交互方面,我们更看重AR公司。再比如说, 无人驾驶 领域,毫米波雷达在国外产品已经成熟,价格也在降低,如果在这个方向创业,成功率不高;但是激光雷达、电控系统还是汽车升级换代中的机会,不同类型的车厂都会有不同的需要,不会只有一家供应商。
AI创业 是“高富帅”的游戏
人工智能、机器人相关领域,我们觉得不错的投资方向,有以下几个。
首先,偏行业应用的2B类项目。 有技术,还要有应用场景。对于技术型公司而言,都是有领先的时间窗口期的,如果发展2年后没有应用场景,相对来说是危险的。只有技术,不能切入到具体的应用里面去,也无法变现。
在我们投资过的公司里,比如推想科技,它是智能医疗影像识别;推之,用人工智能提高律师行业的效率和用户服务水平。虽然它们所处的行业各不相同,但每个公司都是借助AI技术,有明确的针对垂直行业的应用。
对于人工智能这个方向,目前To B的项目成功率高一些,因为在ToB业务上,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优势不是那么明显。像BAT这样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在To C的方向上具有优势,因为它们有海量数据,可以在这方面做优化,做算法和数据平台,去发掘人工智能应用,来完善它们的用户体验。所以做To C的人工智能创业应用,要谨慎。
其次是软硬件结合的消费级产品,做好了能树立门槛。 例如臻迪科技推出的可以在钓鱼时候使用的小海鳐水下机器人,以及消费级无人机;还有一些可穿戴设备和家用机器人,比如日本推出的一款可穿戴 智能硬件 ,老年人在搬重物时将它系在腰间,它根据你的情况智能化帮助你调节力量,减少腰部受伤的概率。在这个领域内,即使BAT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要做,从产品到供应链以及全球化营销渠道,也有很多门槛要迈。
第三,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比如智能车要用到的激光雷达、电控等,可以提高应用的可用性,大大降低相关设备的成本。
我们在技术和基础计算能力类,只投了硅谷的异构智能(记者注:一家人工智能科技公司)等少数公司,也已经拿到了下一轮融资。
在行业的选择上,需要人反复学习、重复性较强的工作,都有非常大的AI应用的空间。比如说医疗,医生看片子就是这样的重复性工作。金融也是,但是金融行业的竞争现在已经比较激烈了。另外像无人驾驶、自动驾驶,已经在一些专业领域的开始得到应用。
我们投资项目的时候,首先还是看人。首先我们要看,创始人对行业有没有足够的认知和积累。人工智能这种技术类型的创业,不是“草根”的游戏,相对而言,可以说是“高富帅”的创业——创始人的起点和门槛会更高,他们积累丰富,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对这个领域有上万个小时的学习和理解。
其次,他有没有企业家精神和商业化的潜在能力。将来他是要做成一个企业,而不是做成实验室里的研究。另外,还要看应用场景是否真实可重复、是否够大,应用场景和团队的能力是否匹配。
对于软硬结合的智能化产品,对团队要求更高,如何构建供应链,如何去打造国际化的营销渠道,是需要迈过去的一个高门槛。如果要实现规模化、批量化生产的突破,从现在的市场情况来看,至少需要大半年的时间。这和其他行业不一样,产品稳定性和供应链的磨合是非常重要的。年前很多无人机公司出现了大量裁员的情况,实际上也是这个台阶没有迈上去。对于技术型的创业者而言,往往在这方面缺乏经验,要完善团队并不断学习。
AI领域将出现 千亿级公司
未来在人工智能领域,我认为,一定会出现上千亿美元规模的公司。这类公司会为家庭消费级市场或行业类应用,提供大量的服务或硬件产品。
AI创业公司属于技术及应用领域创新,我认为,相比互联网公司,中小型的并购行为将会更多地发生。大型公司会趋向于并购有独特技术的创业公司;行业领头羊致力于发展AI+的企业,也会更多地出手并购,例如车厂对无人驾驶控制系统公司的并购。在美国,我们已经看到对此类技术创新公司的并购活跃度。
什么样的AI公司才能成长为独角兽?这取决于这个团队、以及市场竞争环境。一家公司,在技术和市场能力上都具备比较强的能力,并且掌握了一定行业标准的话语权,它才能成为独角兽。前者决定它是否能找到产品应用的方向,后者决定公司是否能自己独立发展做大。
如果一家技术公司成长到了B轮,还不能找到适合的应用场景,或者定义出行业标准,那么未来就不容易做大,也许被并购是一个选择。
越是寒冬越要投,天使投资是 反经济周期 的
去年我们实际上投了90多个项目,超过1/3都在人工智能领域。
虽然号称处于“ 资本寒冬 ”期,我们认为,天使投资是反经济周期的。尤其是处于初创期的项目,你必须在寒冬时去播种,而不是等到气候变暖了,这个行业火了价格高涨时再进入,那时应该是VC的投资阶段了。对于天使投资来说,我们必须及早地发现这些创业者,走在趋势的前面。
另外,对于创业者而言,敢于在寒冬里出来做事的人,首先他是真正热爱并且想做这件事;其次,这个时候出来做,行业竞争不那么激烈,找人容易、不用补贴,钱反而可以更有效率地使用。所以,在“寒冬”里抓住的项目,往往成功率比其他时候还要高。
在2017年,资本寒冬会开始转暖。
在春节之前这两个多月,我们有超过10个项目,拿到了数千万乃至过亿的一轮融资。现在,包括国有企业、银行、保险等都在进入创投行业。相对之前,能够看出,投资环境透露出了变暖的趋势。因此,下一步的投资方向将是大家都在关心的问题,而技术创新将成为更多机构关心的方向。
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有所提高,但是业界对它的看法还并不一致。还有不少机构在保持观望。它们一是对人工智能项目的变现能力担忧,其次也是因为,很多机构原来主要是看模式创新,这个转场过程,是需要时间的。
但这个阶段马上就会过去,人工智能投资会变得越来越热。我们可以看到,创新工场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真格基金等也已经出手投资了不少AI公司;经纬创投近期也表示,准备在人工智能上加大力度,就像当年投资移动互联网一样加快布局。接下来,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机构将行动起来。
人工智能的早期创业和投资会是一个大的时间窗口,AI+带来的天使投资的机会有5年。在创新的浪潮中,有大浪,也有小浪。像直播或VR等领域,它们的机会可能只有一年,这种就是小浪。上一个大些的波浪是O2O、共享经济,它实际上从2009年就开始了,也给了创业者和投资人5年的时间。而人工智能则是一个更大得浪。
应该说,去年是人工智能领域早期投资的第一年,在后面,还有几年,是天使投资的好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