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洛阳纸贵”到“门前冷落车马稀”,VR重燃“冬天里的一把火”?
经历了投资热潮与“寒冬”的VR,在这个冬天里频繁亮相,成为了大众眼中的明星。 2016年年底,王菲“幻乐一场”演唱会采用VR直播,结果由于技术问题,造成体验不佳,引来了众多观众的吐槽。
在VR直播领域,央视最近来了个“大满贯”。CBA全明星赛采用VR直播,2016年CCTV体坛风云人物年度评选颁奖盛典,同样采用VR直播,还配合了AR技术;万众瞩目的2017年央视春晚,也要玩VR直播。360度全景多机位、180度立体等“高大上”的名词让人眼花缭乱。
眼看着年关将至,火车站也赶上了潮流,据报道,今年的春运特别具有科技范儿,国内不少火车站推出了刷脸识别、 机器人 导航、VR全景导航等新玩意儿。其中VR导航类似于3D地图,更加偏重实用功能,从用户体验上看,与我们要探讨的VR沉浸式体验并不是一回事。
VR(Virtual Reality),直译为虚拟现实。这个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概念,却在近两年陡然兴起,迅速成为“网红”。在很多场合中,VR就如真假美猴王一样,让人傻傻分不清。由于缺乏相应的场景,许多所谓的VR只是噱头。
不久前央视新闻频道发布了一则新闻,称“虚拟VR已经变味,VR盒子提前进入山寨模式”,指出目前山寨VR产品已经大量涌现,而消费者大多不懂得如何辨别真伪,低端的VR产品已经严重影响了VR产业的发展。据了解,国内一些VR产品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核心技术, 技术门槛和成本较低;同质化严重,做工粗糙;体验效果差,伴有强烈的眩晕感。
汉语博大精深,偷换概念并非难事,而无意之中混淆概念也属正常。例如IP的本意是“知识产权”,近两年兴起的IP热,早已超出了这个词原有的含义。当VR开始“被山寨”,火起来的似乎只是VR这个概念,而非真正的虚拟现实技术。目前整个VR产业,从硬件设备到VR技术、从沉浸式体验到产品模式,都不算成熟。当整个行业的发展都还处于初级阶段时,就被过分地追捧,许多VR厂商亏损倒闭也属意料之中。
相关数据显示, 2014年VR产业获得2.7亿元的总投资,2015年就增至24亿元,2016年上半年也有15.4亿元,但2016年下半年就开始进入“寒冬”了。 从“洛阳纸贵”到“门前冷落车马稀”,VR被捧到了天上,又被重重地摔到地下。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可是经历了千载的物换星移。许多投资者和创业者想要让VR“飞入寻常百姓家”,可惜火候不够。扎克伯格说过,真正优秀的虚拟现实硬件可能需要5-10年的时间才会出现。
VR产品并非刚需,所以软硬件内容都必须精益求精,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高层次需求,粗制滥造的山寨产品必会遭到唾弃。现在国内的VR还不能构成一个成熟的产业,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创新,很多时候也只是停留在表面。
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过一个曲折的阶段,在技术仍处于雏形时,就强行上马,无异于揠苗助长。资本对VR蜂拥而至,像赶集一样,生怕错过了这班通往财富之门的“快车”。不论是VR与AR,还是 人工智能 、 无人驾驶 等新科技,都需要实实在在的技术支撑,光靠炒作概念,只能是昙花一现。
一个多世纪之前,当汽车还没有被发明的时候,马车是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喧闹的伦敦大街上马粪成堆。虽然人们并没有坐汽车的需求,但是有清除马粪的需求,于是一个需求的满足,填补了另一个需求的空白。VR呢?也不是必须的,但同样会带来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需求。
新科技的发展必然需要经历时间的沉淀。21世纪初,当BP机都还没有推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谁会想到,如今的手机居然能玩那么“高级”的游戏。现在的VR虽然还是一个蹒跚学步、羽翼未丰的孩童,但技术的实现并非虚妄而不着边际,看得见的基础成果就摆在眼前,即便有大量的山寨现象,也阻挡不了技术前进的脚步。
技术创新不是纯粹的做学问,哪里有市场,它就会往哪里钻。爱迪生发明电灯,可不是为了取得什么科学成就,而是有实际的利益在背后驱动着。当年大量山寨手机的涌现,不也在客观上推动了智能手机的技术革新吗?相信VR也会经历这样的发展阶段,山寨也好,真材实料也罢,都要接受用户最挑剔的检验和不断的反馈,即便是唾骂与鄙夷,也是鞭笞其进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