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后,投资人将会对AI失去兴趣
【编者按】新智元曾表示,对中国科技公司的投资额正在大幅回落。其直接原因可能是投资者对过高的估值“感到恐惧”,而资深科技类作者 Frank Chen 的观点则可能触及了深层的原因:要不了几年,不借助 AI 技术展开业务是不可想象的,这根本成为不了初创公司或是个人履历的亮点。
此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智元,作者Frank Chen,熊笑编译;亿欧编辑转载,供业内人士参考。
2017上半年,中国AI初创公司融资额前十位的公司共融资约7.3亿美元。新智元对此曾做了统计和分析(《2017上半年中国AI融资英雄榜》TOP10融资50亿元,二八定律明显)。而Tech in Asia的数据库显示,今年前六个月,总计278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到了中国的科技公司,其中就包括 人工智能 初创企业,总金额较去年同期的352亿美元大幅回落。
这一点,也许正和Andreessen Horowitz的资深科技类作者Frank Chen的判断相符合。他的观点也许比较极端,但结合 吴恩达 “AI是 新电力 ”的说法一起来思考,也许不无道理。
很快,投资者将会对AI失去兴趣
我承认题目有点标题党,但就是这么回事。2年之后,就没有投资者会继续对AI初创公司感兴趣了。
我这么说可能有点儿反直觉,因为眼下几乎所有初创公司都乐于把自己和AI扯上关系(机器学习驱动,使用最新的RNN和GAN,后深度学习架构)。
我之所以认为不久以后就不会再有投资者对AI初创公司感兴趣(而且也不会再有公司像谷歌那样,称自己是AI-first),理由在于, 不久以后的投资者,会默认所有的初创公司都已经在其业务中采用了最先进的AI技术。
不久以后,如果在软件解决方案中没有整合最先进的AI技术,就好比1980年还没有采用关系数据库、1987年还没有用Windows客户端、1995年还没用上基于Web的前端、2004年还没有用云,或是2009年时还没用上移动App。换句话说,要不了几年,没有AI技术的软件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心比天高的创业者们就需要想想其他的方法,这样才能脱颖而出。投资者不会再根据这家公司是不是AI驱动的来做出投资决策了,这就和他们不会再找数据库技术驱动、以云为卖点或是“mobile-first”的初创公司一样。
届时,AI就和其他被广泛采用的计算机基础科技没有任何区别了。工业界再一次发明了“必须采用”的计算机科技,进入到所有重要软件之中。
先是生力军们开始从Github里自己克隆代码,大谈自己又在sub-reddit里找到了什么好东西,很快研究论文就会霸占Arxiv,各大会议中心被各种技术峰会占据,接着慕课就推出纳米学位,最后AI技术就被嵌入到XCode和Visual Studio这样的主流IDE中。你会发现,不修满AI相关课程的学分,你都毕不了业了。
不过在那之前,工资或者估值方面还是会有些泡沫存在,这很正常,每次有这种平台级的变迁时,不都这样吗?还记得那些PowerBuilder、Win32、Objective C或是Hadoop程序员、工程师当年的收入有多虚高吧?
我期待着AI驱动一切软件的日子的到来,也拭目以待,想看看届时又会有什么新技术闪亮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