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医疗布局差异显著,百度健康云首次亮相
2014年,互联网浪潮席卷医疗健康行业,巨头们纷纷杀将跑马圈地,忙得不亦乐乎。据统计,全年移动医疗领域共发生投融资及并购104起,动辄血脉喷张的数千万美元融资,资本市场热钱涌动。
风口之上,巨头的移动健康布局各不相同
1月份总理对远程医疗的点名之问,到全国两会上关于“互联网+传统医疗”提案的引爆,医疗信息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用互联网式的表达,就是站到了风口。
从此整个移动健康市场的融资规模告别了百万元级,一步跨入数千万级甚至数亿级。但基于不同的用户基础和自身条件,即便如BAT这样的巨头,介入医疗健康领域的方式和目标存在显著差别。与其他领域相似,各互联网巨擘在移动健康领域的布局一样带有浓重的色彩属性。
阿里起了个大早,赶个晚集,早在2011年就向寻医问药网投资数千万人民币,直到2014年才发起第二笔医疗健康的投资。腾讯则是彻头彻尾的搅局者,两个月间甩出1.7亿美元,甚至不惜进犯阿里大本营——杭州,投资丁香园等医疗网站的非常规切入姿势,彻底打破了 互联网医疗 健康行业传统规则。腾讯和阿里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点放在了挂号平台上,背后是对流量入口的争夺博弈,通过频繁收购,将之前独立运营的网站纳入自身产品体系。
而熟稔硬件玩法的小米,则偏向健康硬件的布局。但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的医疗现状,无论是对价值链节点还是用户群的细分切割,单纯的产品思维只会形成信息和服务孤岛,显然无法满足患者和产业变革的需要。
正是这个原因,基于大数据的云平台概念受到热捧,这也是百度移动健康战略的高明之处
如李彦宏在两会上呼吁的“中国大脑”计划,百度在健康医疗的战略沿用了其“大脑”计划。通过开放其大数据引擎,百度接入各行各业的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工厂和百度大脑进行数据加工整理,依托用户端呈现,在前端增加如疾病预测预警、诊疗助手、康复等功能,后端连接个人健康档案和医疗研究等,形成健康-医疗服务的闭环。
2014年7月,百度和北京市政府合作,接入后者的卫生信息系统,并与其联手智能设备厂商和服务商,共同打造“北京健康云”。
作为百度医疗平台中“个人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云”与用户接触最紧密,也最容易被感知。结合可穿戴设备、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等技术,用户可随时监控自己或家人的体征、运动数据并获得免费的数据存储服务。
各类医疗、健康服务机构,可以基于用户的健康数据以及百度的大数据分析结果,为用户提供专业、个性化的健康医疗服务。
3月27日,2015北京第27届樱花节暨北京健康文化节上,百度健康云首次在公众场合亮相。目前健康云平台已对接十余家智能终端设备及健康服务提供商,并已推出2家为用户提供医疗级精度的自助体检服务的体验中心。至2015年底,将建立统一的云平台,覆盖北京市160万市民。
从用户需求看,移动健康“大脑”有两大核心,一是信息,二是服务
在信息上,与Google和Apple所不同,尽管Google Fit和Health Kit可以支持不同设备,并将不同设备连接起来,但它们只是支持自有平台,与系统绑定,而百度健康云则是跨平台的,并没有限定智能健康设备的功能,加上百度拥有的广覆盖优势,拥有大人群的健康大数据,从而建立贯通用户全周期的健康数据平台,打通不同来源的数据孤岛。
在服务上,百度领先的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对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比对和分析,洞察人群以及个体的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发展趋势,为用户打造个性化电子健康档案并提供个性化建议,同时上线专门针对用户健康数据的监测产品。
通过健康云平台,当医疗数据积累足够大之后,这些数据的应用场景就极具想象力,包括疫情监测、疾病防控、临床研究、医疗诊断决策、医疗资源调度、家庭远程医疗等方方面面,全社会的健康管理和干预水平、医疗健康产业运行效率都将得到根本提升。
这也是北京市政府针对北京人口活动频繁、聚集多,选择推出健康云的初衷。更进一步,百度“移动健康大脑”未来甚至能整合“ 百度健康云 ”平台的健康大数据,建立中国人生理常数模型。
江湖烽烟四起,移动健康的云端战争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