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融控股集团范文仲:金融科技改变商业银行两大运营根本要素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北京金融控股集团范文仲:金融科技改变商业银行两大运营根本要素

亿欧消息,12月12日,北京金融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范文仲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三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表示, 商业银行 运营的两个根本要素正在改变:

一是 信用风险 ,包括信用评估、风险定价、贷后管理。

在信用评估方面,已经从个人单维独立式财务的还款记录,向社会全维度的信用评估转变,通过包括消费、税务、交通违章等的记录来判断一个人的整体信用。

在风险管理方面,已经从借贷者定期还款付息的表现来阶段性的判断贷后的风险,通过供应链、区块链等金融发展新技术实行全流程可视化的管理。

在风险定价方面,已经从企业、个人的模糊定价通过多维度的信用向量空间转变为可以对一个借款者、借款企业实行全维度的信用判断。

二是交易成本,包括获客成本、授信成本、客服成本、合规成本。

在获客成本方面,原来靠分支机构开户进行获客,转变成为线上、线下各种场景的导流。

在授信成本方面,已经从授信人核准,审贷会议等流程转变为建立在大数据、信用数据的基础上实行 人工智能 的审核。

在客服成本方面,已经从呼叫中心进行答复客户转变为建立在语音识别、人脸识别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客服。

在合规成本方面,目前银行的合规官的薪资水平非常高。未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合规官的许多基础工作,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来代替。

以下是范文仲演讲全文:

    范文仲:非常高兴听到各位领导的见解,听到他们对金融企业的论述非常受启发。今天的主题是稳经济、稳金融,银行业面临挑战,一个是短期周期性的风险,这个是由于周期经济的增长、扩张和收缩引起的。另一方面长期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第二方面更加长期化,金融建立在信息和信心基础上的特殊行业,这一轮信息的革命正在显著的改变金融业态和金融的商业模式。我个人感觉到我们现在大概类似处在钱庄票号向现代金融银行转变的时期,我们现代正在改变商业银行运营的根本要素。比如说商业银行的运营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素。

    一是信用风险,在信用风险方面,我们管理分为贷前的信用评估,贷后的风险管理还有贷中的风险利率定价,在这些三大重要的环节,我们正在发生一些深刻的改变。贷前的信用评估,已经从个人单维独立式财务的还款记录,向社会全维度的信用评估转变,以前根据历史上一个点,或者一些还款的表现,发展到了现在不光是财务的信用,包括社会场景,社会行为方式的各种信用,包括消费一些记录,包括我们的一些税务的记录,甚至一些交通违章各方面的记录,判断一个人的整体信用。

    但目前最近不光从一个个人的全维度,我们现在也渐渐的发展到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关联,也成为信用判断的内容。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现在已经根据一个人的朋友圈,他的相关联的风险水平,来确定一个人的信用范围。所以在现在一个技术的环境下,我们每一个人其实慢慢的变成一个透明人。互联网对一个人的了解可能超过这个人自己,所以在这个方面提供了对信用评估非常大的方式转变。

    二是在贷后的风险管理方面,以前我们是从借贷者的定期还款付息的表现,来阶段性的判断贷后的风险。但是现在由于我们有了供应链、区块链这样的一些金融发展新技术。我们可以在贷后对于这些资金的使用,可以实行全流程可视化的管理。这就像一个血液是从一个大动脉能够分散不断到我们的毛细血管,借贷者的资金,贷后,可以看到他使用到各个场景,各个商户。这样一个贷后的转变,我们可以更有力的防范逃费债务,防范资金的挪用。这些变化都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上。

    三是风险定价,传统的商业银行风险定家,一般会有一个基准,根据我们的银行基准利率,上浮或者下浮一个区间。所以实际上是一个区间的类型的区域定价,但是现在由于我们可以对一个借款者,借款的企业实行全维度的信用判断,我们形成多维度的信用向量的空间。在这个向量空间下,每个企业或者个人的信用就是实时变动动态的曲线。这个曲线一一映射到利率光谱,随着一个人企业信用的转变,企业信用实时变化。不再一个企业,一个人的模糊定价,而实施精准定价,未来对于风险的管理,银行的模式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是信用风险的改变。

    交易成本方面我们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银行交易成本获客成本、授信成本、客服成本、合规成本这些重要方面。首先从获客成本原来靠分支机构开户进行获客,变成了线上、线下各种场景的导流。在未来我们还会实现生物识别这样一个线上远程的全面开放。这一点上我个人认为现在的信用技术还不完善,另外生物识别这是一个双刃剑,这样一个生物识别的数据库,一定要国家管理,一定不能够要各种各样的私营企业来建立全面人的生物数据库,必将带来非常大的风险。但是未来金融机构可以拿获得的这样一个生物数据,跟国家个人的生物数据库进行比对,来进行开户,那是没有问题的。这样一个转变在未来,我们认为就会实现。

    在授信、审贷成本,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以前我们的授信需要授信人的核准,需要一些审贷会议的流程批准。但现在对于小额的授信,我们完全可以建立在大数据、信用数据的基础上实行人工智能的审核,所以对于一个借款、贷款的企业,我们可以形成实时判断,瞬间放量。不管我们现在提出来的三分钟放贷、一秒钟放贷,还是未来的一微秒放贷都没有问题,这都是趋向。

    在成本分析,我们的客服成本以前是非常大的,我们大家每家银行都有一个公共客服号,有大量的人员在呼叫中心进行答复客户的各种各样一些服务问题。我们现在已经看到这种人工客服,建立在语音识别、人脸识别基础上快速发展。我已经参加过几个这样 金融科技 公司产品的展示。现在有些金融产品,比如说催贷的产品,已经很难分得清是人工的,还是人工智能,甚至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形进行态度语气的改变,这在未来能够时间的,呼叫中心不久将来被消失,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在合规方面,我们大家知道现在银行的合规官是非常贵的。在国际上合规官已经成为超过了行政高管层面一个薪水高的职位。未来随着我们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我们的合规馆慢慢的很多基础性工作,可以用人工智能来做。所以我们会出现一个人工智能的合规官,我们现在提出的监管科技很多从合规层面提出的。我们已经在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看到了AI的会计审计师,我们也在律师事务所看到初级AI的律师,未来银行很可能会有一样AI的会计审计事。这些变化都会大幅降低商业银行的成本。

    上述降低商业银行的成本,各方面的模式肯定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重点影响在一个组织架构方面,另外业务领域方面,第三个商业模式方面。从组织架构,现在的商业银行还是一个总行,在各个地区设分支行,是一个非常完善庞大的组织架构体系,但是在未来这个组织架构一定会扁平化,总部会变的非常庞大,更加的数据化,会成为一个数据大脑。但分支机构数量将会减少,功能将会转换,会更多的变成一些客户体验的窗口,提供一些社区类型的服务。

    在业务领域上,我看到今天很多的领导都在讨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其实可能这个问题一个方面不光是中国的难题,世界各国小微企业都是难题。另外也不光是民营企业的特性,因为如果是大规模的企业,比如像华为、腾讯,其实不缺融资。所以不是因为民营企业这个名称引起的,它是因为一些机制性难题引起的。这些机制性难题就是加以成本高,就是信用风险大。我同样一个贷款的团队,给中石油大概可以贷四五亿,上百亿,信用风险很小,因为有很多大量的抵押物。但是对小微企业贷几百万,几十万需要同样的人工,而且信用风险大,没有抵押物。作为一个商业银行,很自然的理性会选择给大企业贷款。真正解决小微民营的问题不是设立一个机构,而是解决我们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的技术问题。而刚才我们探讨到现在这一轮科技正在改变这些基本的要素,所以我们相信,未来的小微企业融资就将成为蓝海,

    最近根据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北京金控集团也在打造小微企业金控服务平台,我们将会用新的方式来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要为小微提供全周期的金融服务,在这个时间点,我们认为这个难题有可能会实现突破。

    在模式方面,我们以前一直以为商业银行是一个吸储放贷的传统机构,我们跟客户的交易就是一锤子买卖,让一下子存款一次性交易,取钱的交易,或者放贷的交易,而且我们希望这种交易越快完成越好,可以服务下一个客户。但现在我们慢慢的转变为,我们希望通过一些高频的交易,一些持续化的交易,来提高客户的黏性,来提高我们对客户的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转变。

    其实在未来,一个商业银行跟一家互联网公司本质上没有区别,我们追求的是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同时我们要越来越深的了解客户。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是卖一个商品,还是销售一个理财,还是卖一个债券,甚至卖一颗白菜,在理论上都是一样的。所以真正未来的竞争力在于你的客户基础和你对客户的了解。在这方面我们商业银行一定不能再做传统的吸储放贷思维的机构,而要做一个综合性的金融服务社区,一个体系平台。

    上面是我们对未来,对商业银行的一些变化的判断,支付,还有证券保险公司都会发生很多变化,但商业银行主要在这些方面。

    第二方面,与此相应,机构改变了,监管肯定也要改变。我们现在谈到很多的监管科技的变化,其实这些变化将会导致我们未来的监管方式、监管措施、监管架构发生重大转变。首先传统的监管方式还是采取现场、非现场的检查,通过一些银行上报一些数据、指标,来进行监管。但在未来,监管机构也会像金融机构一样,变成大数据的平台。现在提到新的词,叫监管科技。在国际上还没有太多人在谈论,但在未来一定会有的。前期我们谈论是合规层面谈科技,未来监管技术层面谈科技。这方面监管机构未来将会具有巨大的数据采集能力,在每一家被监管的金融机构都要留有数据的接口。每一些区块链都有监管的节点。监管变的非常透明,监管成为每个行业数据的“大脑”。这样才能够真正对大数据未来的金融行业进行管理。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传统的监管工具会发生变化,以前我们的监管分析更多是靠报表,银行靠评级,一些重要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的指标。但未来由于我们对于银行这些金融机构的风险能够全维度的了解,实际上我们的监管已经不再是纸面上的报表,我们有一个实时动态的图景分析,甚至是可以变动的。大家听起来觉得非常的科幻。在20年前,在读书的时候就造了一个三维的精密地球仪,我们精确到经纬度,根据每个经纬度来看CPI,看GDP,你会发现是非常绚丽多彩动态的三维地图。在未来,监管体系也会向这方面转变。我们看到区域性的风险,不管是高度上升,还是颜色加深,点进去之后看到下面机构的东西,点到机构风险看到条线的东西,这在未来我们就会看到。技术可以,只是一些建设成本上还需要降低。这些基础上监管架构就会改变,我们现在还是按照机构来分的,现场、非现场职能、功能监管来分的,未来会变成数据采集的部门。数据分析的部门,监管决策部门和监管执行的部门,这些变化会导致现场的检查越来越逐渐的为实时、持续,数据采集非现场监管所取代,未来不需要看到,每个实时数据会报上来,能看得到,这也是监管未来的方向。

    总体来讲,这是未来,在座很多金融机构,包括北京金控自身都要有创新的精神。拥抱未来,未来机构竞争力不在于现在资产规模,现在分支机构数量,而在于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和洞见。很多机构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是技术创新如果单兵突进,一定会出问题,未来技术推进上一定要做配套建设,配套体现金融基础设施上,大数据的管理体系,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这就是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我们要认识到是经济的核心资源,数据就是核心的经济资源。经营管理基础设施机构一定要有公益性,一定要有公信力。不能为股东服务,同时具有社会的公信力、号召力。未来想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我们希望打造金融科技的基础设施。建设未来的智慧金融体系,我想这方面中国的金融机构可能会走到世界前面,但是愿望能不能实现,最后看制度建设。这样新技术出来,会面临大量的风险,数据管理的风险,每个人,每个数据的归属权属于谁的,一定有法律。隐私保护现在时代越来越重要,一定有立法。还有操作风险影响会越来越大。因为瞬时系统的崩溃将会造成整个金融更大范围的风险。

    另外传统的风险,社会风险,像非法集资,我们的庞氏骗局、高利贷,就会披着技术的外衣卷土重来,如何区分这些风险和真正技术的实质,一定要在这些方面能够完善制度。因为现在的金融创新已经大大提升了金融活动的社会化程度。我们有一个个人的观点,金融的创新是兴于技术,但是成于制度。所以这方面我们一定要在中国有很好的机遇,我们要争取技术和制度的平衡发展,这样中国的金融创新之路才能够持久,才能够稳健。

    今天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上述观点,谢谢大家!

随意打赏

中国商业银行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