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市场的趋势和风险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中国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市场的趋势和风险

根据卫计委的统计数据,2016年中国全国新生儿的数量是1846万,按照平均高危比例是20%,针对高危人群的 筛查 需求在360万以上。从样本的潜力数量来看,似乎在中国有很大的量的优势,然而这是否能变现,在中国最大的难点是支付方。

目前 无创产前 基因检测 的市场价格大致在1700元到2500元左右,深圳是唯一将这一服务纳入医保的城市,目前在深圳自费价格是855元,医保报销400元。从支付的可能性上来分析,有这样三个值得注意的趋势。

首先,与Sequenom在美国遇到的情况类似,被纳入支付方之后很可能面临价格大幅下降,这是取得量的入口的一大代价。 同时,中国的医保压力已经非常大,各地情况不一样,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能否进入公共卫生领域面临很大的资金挑战。医保在面临大病保障不足、老年人医保开支大、慢病人群快速增长等压力下,覆盖面如何取舍是一个很大的难点。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作为一个面向人群较小(相比慢病和大病人群),进入医保是有困难的。

其次,医保在纳入这类项目上的最大挑战点是如何判断必要性。 由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价格较高,在当下医生以药品和检查牟利的大环境下,很有可能被作为增加经济收入的一种方式,毕竟在高危和非高危上,医生的判断会影响到是否做筛查的决定。医生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有可能让没有必要进行筛查的产妇也进行筛查,而必要性又不容易来判断,最终可能大大增加医保负担。相比之下,美国医生不存在与这类检查的直接经济联系,而支付方也通过严格的临床路径来支付,因此可以鉴别高危必须的情况和滥用。在中国缺乏必要性判别办法的情况下,将这类项目纳入医保很可能推高不必要的医疗支出,大范围普及是较为困难的。

第三,从Sequenom的发展来看,高危人群的比例是有限的,随着支付方不断压低价格,其收入也在不断降低,因此美国的同类企业才将目标转向了中危人群。 这也给中国市场一个提示,高危的概率也只有20%左右,虽然中国体量大,但很多地区收入太低,风险意识也较低,因此高危市场能不能直接转化还是问题。

第四,中国的育龄期妇女人口减少也给未来针对孕妇的市场带来很高不确定性。25岁到40岁最适合生育的女性人口也在持续下降,2000年这个群体人口为1.72亿,2010年为1.55亿,减少了1,700万人,照此速度下去,到2020年前还会减少1500到1700万人。虽然二胎减缓了增长的下降,但随着二胎生育高峰结束,人口高峰已经过去,生育人群也将变小,这会直接影响到与孕产相关的行业。

最后,美国的基因检测服务提供商对研发非常重视,包括Sequenom在内的服务商都将眼光瞄准了新的服务项目,而在新的服务项目推出并被市场接受的过程中,其核心竞争力并不是采购上游的仪器,而是其后端的服务衔接能力以及解读能力, 包括对样本的分析能力以及数据处理能力,在这一点的创新上中国企业的实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服务领域,由于上游设备被Illumina和Life Technologies垄断,各家检测服务提供商在硬件上的起跑线是一样的,关键在于分析和解读能力以及准确性。

总结来说,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是基因检测服务行业中商业化程度最高的,但在美国也只是针对高危人群的筛查被支付方接受了,而中国要将这类项目纳入医保的压力很大。中国的服务提供商虽然在硬件技术上和国际服务商处于同一起跑线,但整体后端的分析能力的创新上可能弱于国际竞争对手。再加上高危人群比例相对恒定,及中国育龄期妇女人口在减少等客观因素,市场发展的潜力不确定性极高。虽然中国有潜在量的优势,但能否转化取决于支付政策以及市场监管,医生出于经济利益导致的筛查滥用可能会让市场再次陷入混乱,影响到支付方的态度。


2017年只剩一月就要落下帷幕,在人工智能、新零售等如火如荼的新科技、新业态的推进下,产业创新来到关键节点。亿欧智库希望通过几个小问题了解您所认为的产业创新是什么,哪些概念又能代表过去一年的产业创新成果,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回答我们的问卷!问卷链接: 产业创新怎么看?创新者年会小调查。


随意打赏

中国国家基因库中国基因库中国转基因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