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进入深水区:巨头抢占先机,行业未来的机会在哪里?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支付进入深水区:巨头抢占先机,行业未来的机会在哪里?

编者按:本文为《深度支付》一书作者中国支付清算协会陆强华和杨志宁的读书分享会上对支付行业的观察,亿欧编辑整理,供读者参考。


2018年,对于中国的支付行业来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延期、断直联、备付金集中存管、 网联 的正式运营、线下扫码支付的普及,这些事情都深刻的改变了中国支付行业的格局。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深水区。

首先,从支付行业的监管角度来说,预期会发生以下变化:

1)将从预付价值、支付科技、支付外包角度重新厘定监管分类;

2) 聚合支付 和支付外包服务商将以报备形式纳入监管体系;

3)市场或将迎来新一轮牌照发放;

4)“信用支付”的监管细则或将出台;

而从行业自身的发展来看,先看 零售支付 市场, 微信支付 、 支付宝 和云闪付三家,已经基本占据了市场的主流地位,在没有颠覆性技术比如区块链大规模商用之前,这些玩家的优势暂时是难以撼动的。

但是对企业的行业支付来说,却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比如针对行业上下游供应链的打通,比如针对特定行业商户的SaaS服务,比如支付加营销方面的机会 等等。总之,支付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深水区。

1.支付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陆强华,他借用老子的一句话,提出了“支付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观点:

支付如水:支付是一个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万千商户的服务行业,是一个构筑互联网经济疆域的金融基础设施。

水利万物而不争:支付行业是100%对实体经济有真实的服务和增益。

之后,陆强华对支付行业价值所在进行进一步阐述,提出了三个要点:

第一,不论是C端还是B端,近10年,支付成本实实在在降低了很多。以传统POS机为例,其价值好几千块钱,必须有专线,还要有日常人员巡检,成本很高,以致很多中小商户装不起。多年以后,传统POS机成本下降,更低成本、更多功能的新型受理终端开始进入成千上万的中小商户。

第二,普惠的概念,支付服务了更多的商户,覆盖面增长很快。2008年,全国银行卡受理的联网商户是118.2万户,10年后的今天,2018年初这个数达到2592.6万户。

第三,支付体验的极大改善。现在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移动支付为代表的C端支付有了很大的改进,便捷的支付,丰富的场景,优惠的促销、消费的贷款服务等等。跟P2P和互金其他行业进行相比,支付是一个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样突出,后遗症比较小的行业。

2.支付行业是一个有价值,能够实现帕累托改进的行业

陆强华认为:“支付行业是一个有价值,能够实现帕累托改进的行业”。

第一,支付已经是互联网的金融基础设施。共享单车、全民捐款、知识付费、直播等商业模式无不依赖于现代化的支付,特别是边际成本为零的移动支付。没有移动支付,90%以上的互联网商业模式都不成立。

第二,新支付支持了 新零售 。新零售的特点是引流、营销增值和自助性,包括整个人货场的统一。以盒马鲜生为例,盒马店里布满自助支付扫描,线上线下合二为一,售卖和取餐是自动化的,支付非常便捷,成为新零售的连接点和支撑点。

第三,支付加金融,对金融行业的发展与金融服务的改进立下了汗马功劳。余额宝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通过支付加理财,实现理财和消费的直接转换,还可以随时提现,体验非常好,流量非常高。至少在消费者层面是得到认可的。将金融产品平民化和普惠化,新支付功不可没。

总之,现代社会,支付不仅仅是支付,好的支付能够促进好的商业,能够创造好的生活,能够获得好的回报。

3.在支付战争中,为什么银行会节节败退?

支付是银行与生俱来的一个基础业务,但是在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强大攻势下,银行却节节败退,这不得不令人反思。对此银行有三个不利因素:

第一,银行的风控文化导致银行对风险零容忍,成为经营制约。性格决定命运。后来,为了适应新发展的需要,银行也在积极转变,现在要求风险可控。

第二,银行产品单一,金融服务低频,相比于触达消费者衣食住行的互联网平台,确实缺少优势。但是这是客观规律,银行很难改变,即使银行做电商,也不具备基因。

第三,银行整体不够团结,有搭便车行为,银行之间的利益诉求不一样,不能像大的支付机构,或者整个支付机构群体那样有强大的正向激励去进行创新和拓展。

4.支付机构赢得战争的两场战役

论述银行落败支付战争之后,陆强华进一步回顾了支付战争的两场关键战役,认为决定支付市场格局的两大“诺曼底登陆”,分别是快捷支付和二维码支付。

第三方支付机构刚开始是作为银行外包商出现的。在快捷支付这一场战役,由支付宝开始推快捷支付,扭转了格局。快捷支付有两点意义:

首先,打通了银行渠道,把银行资金引进来。这些支付机构原来没有资金,通过打通银行账户,绑定银行账户,把资金引进来。

其次,对银行账户的覆盖。用户在用支付宝的时候,后面可以对接十几张银行卡,但是认知的是支付宝。从业务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类似二次发卡行为。一个人可能有十几张银行卡,支付宝通过支付账户,把十几张银行卡发成一张卡。对于银行而言,这割断了银行与客户的联系,但是对于支付机构来说,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支付账户体系,相当于从银行账户里独立出来。这个意义非常重大。

在二维码支付这一场战役,相当于将原来在线上的支付战争延伸到了线下。线下市场比线上大很多倍,是非常大的市场,中间发生了很多的博弈和争论。但客观上加速了线上线下的融合,这个进程比电商对实体店的冲击慢一个周期。但是随着线上流量成本逐渐与线下持平,线上和线下的套利将逐步消失,融合大势所趋。

5.收单市场是把双刃剑

我国的收单市场规模非常大,包括线上线下的场景。很多支付企业的利润来自于收单市场。“为梦想而窒息”同时,收单市场又被叫作“被梦想窒息”,是很多问题的风险策源。

收单市场的收益主要有三大业务:实体消费、金融和套现,这三块市场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金融处于防范重大风险的三大攻坚战和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阶段,其收益可能会有所萎缩。

对于未来市场发展,陆强华认为支付市场的肉和汤基本上覆盖完了,现在就剩骨头了。骨头也有很多发展的机会,但是难度比较大。这些骨头,很多都是公共事业方面的,比如公共交通、医疗、社保、教育等等,它需要有专业化的对接、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来支持这一块。

对于风险策源,体现的收单乱象具体在两个方面:

方面一,KYC,认识你的商户。在收单市场里,无论主观或者客观,很难识别和管控到每个商户,商户的接口有可能被转接,POS机可能会被移动。最近发生的很多风险表现为为违法行为提供资金结算服务,几个大案造成了市场震动,对市场形象的毁损非常大。

方面二,二清是资金的截流,有卷款跑路的风险。通常,钱应该是从消费账户里直接打到商户账户里,这是一清,中间没有截流,没有过渡户。现实中出现了一些外包或者非法经营支付业务的机构,把资金截流了,这些机构通过前端架设低价POS机,把商户吸引过来,养肥了就卷款跑了,这是一个恶劣的二清。同时,还有一种很无奈的二清,大的平台里有很多第三方商户,无法直接进行资金结算,所以先要设一个总账,然后再分账,这个监管部门也认定为一种二清,这种情况从现实需求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6.备付金法律归属与集中存管问题

关于备付金问题,陆强华对备付金利息的权属与资金风险、备付金集中存管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一一论述。

备付金利息的权属与资金风险问题方面,从法律上说备付金利息属于消费者,但实际上操作上是约定归属。监管部门最为关注的就是备付金的资金风险,一万亿以上的备付金实际上就是一头巨大的灰犀牛。

备付金集中存管属于那种改变行业格局的重大政策,对支付机构和银行的影响非常大,并且这种影响会慢慢显现,逐步深入的。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利于消除资金风险,促使支付机构回归服务和主业。但对市场格局的影响包括定价、中小机构生存和货币政策对冲。其中核心是定价问题,它动摇了支付机构和银行合作的利益基础,影响的不只是几百亿的利息上收到央行了,还对银行的存款基础造成了冲击,造成派生出来的贷款大量减少,在实际利益上,对银行的收益影响不止一、二百亿收益。从货币政策操作上看,方向上是回收流动性的操作,需要货币政策进行及时对冲。

7.支付账户的三大问题

对于账户问题,陆强华提出了三大问题,包括支付账户的法律效力问题、实名制问题和账户管理问题。

支付账户的法律效力有点偏弱。第三方支付账户的法律效力来源于人民银行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这个办法法律层级相对于40多亿的支付账户数和承载的上万亿的资金规模及其在行业的广泛影响力而言,法律效力真的有点不够。哪怕是再上溯到2号令都还未必够。

关于实名制问题,现在的刷脸支付涉及到远程开户问题,短期内远程开户很难放开。目前的支付账户是弱实名账户,如果刷脸可以得到认可,远程开户一旦放行,那么就能让支付账户变成强实名账户,如此支付账户就可以像银行的一类账户一样,这意味着微信支付的十个亿、支付宝五六个亿的客户,都能在很短时间内转成银行一类账户的客户,那么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银行。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事实上,我们对于实名制的认识还是不够全面,觉得在验过正身就是实名了,实际上,实名制应该贯穿于整个账户使用的生命周期,事中事后的实名制监测同样重要。而我国这方面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关于账户管理设计问题,陆强华认为从自己实地去银行的体验看,银行开二三类账户并不是特别积极,原因在于当前银行的二三类账户缺少一定的场景支持,不利于支持银行的数字化金融发展。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值得去探究。

8.支付行业的监管问题

支付行业的监管,人民银行最初发牌照的时候,思路是市场化的思路,只要符合要求就发牌照,发完牌照之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开始,整个支付监管环境相对宽松,但随着P2P风险的爆发,整个互联网金融监管方向发生了转变,跟着整个大风向和大气候走,对支付的监管开始收紧。但另一方面,确实市场高速发展之后,出现的乱象和紊乱到了不治不行的程度。

与此同时,支付监管还存在监管一致性的问题,银行认为监管层对支付机构的监管力度太松了,对银行太严,存在监管的一致性问题。现在,随着对支付市场的综合治理的不断深入,监管一致性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另外,风险和收益应该是相互权衡的,不是零风险就是好的。只要你能把损失补偿给消费者,就可以把风险的容忍度往上提,前提是要维护消费者的权益。这种理念是科学合理的,现在就是缺少一定的共识和路径措施作支持。

9.从强监管到强治理

谈到监管的变化问题,陆强华提出了两个观点。

第一是发展阶段的判断问题。未来的监管应该是从强监管转向强治理,监管跟治理不一样,治理更加注重从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结构的方向来做事情,来消除市场发展中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从根子上来消除风险产生的根源。2019年监管的强度和力度未来会稳定下来,但有些薄弱的环节的市场整顿依然会加强,特别是收单领域的乱象和涉及到资金风险的领域。

第二是为什么说要强治理。供给侧分析问题体现出来的矛盾会更加突出,一个是法制化问题,2019年可能是支付行业的法制年。法制化建设的好,监管的压力就会小,各种关系也容易理顺。第二个是定价问题。受利益格局和业务链路调整、支付巨头经营重点转移等因素影响,定价体系将面临调整。第三个是市场结构问题,第四个垄断平台问题,第五个是中小机构发展问题,第六个是开放问题,这些问题都应该综合治理。

10.支付发展未来会转向

针对市场机构来说,过去更多强调便捷支付、安全支付,未来的转向将会是三个方面,第一是善良支付,第二是合理支付,第三是责任支付。与此同时,三个支付之间跟监管之间有一个默契的配合和呼应。

其中,善良支付是一个重要方面,将之定义为远离黄赌毒,市场机构要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或者要担负起反洗钱的职责,不能为违法违规行为、违法商户和个人提供资金结算服务。对于合理支付,指的是市场机构不要助长过度贷款、过度信贷,不要跟其他金融风险交叉传染。对于责任支付,主要指的是普惠,包括大普惠和小普惠,大普惠应该是一个行业性的技术进步,通过成本降低、服务改善和延伸惠及各种人群,这是大普惠。小普惠更多从企业经营责任来说,不能只挑好的吃,通过更多专注于扶贫、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支持弱势群体服务等等,这是小普惠,但是能够汇聚成大普惠。

11.产业链延长的问题

目前,支付产业链条在延长。

银联 在2012年成立,当时主要针对的问题是把商户柜台上的十几台POS机,通过联网通用整合成一台,这是受理端的聚合与变革。在移动支付时代,一个支付账户,或者一部手机,把十几张银行卡聚合成为一个电子钱包或者叫支付账户,这是发行侧的聚合与变革。现在,又有了对受理端的新的聚合支付,比如把几个二维码聚合成一个码,也是一种聚合。

原来的银联是四方模式,消灭了三方模式,现在网联出现了,网联的模式是多方模式。支付产业链越来越长,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多,这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或者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但随着产业链的拉长,利润就那么多,蛋糕就那么大,参与的人多了,参与的环节多了,就涉及到怎么分的问题,如果市场不能自发出清,这可能导致结构失衡、顽疾不断等问题。

12.如何判断大平台是否存在垄断问题

看一个支付平台是不是垄断,不是看他的市场份额,而是看平台的行为。

陆强华认为自然垄断应该是市场竞争的最优结果,自然垄断是值得尊敬的,他是市场上厮杀出来的,自然形成的垄断是平台自己努力的结果。看平台垄不垄断要看其经营行为是否排斥竞争,是否存在不正当竞争,但是判断起来有点难度,而且事权并不在人民银行。

现在的交叉补贴是存在垄断问题的。交叉补贴的问题在于把整个支付价格打在地板价,导致很多专业做支付的公司,其经营产生非常大的压力,因为收入覆盖不了成本,需要生存。当企业真正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就可能有“逼良为娼”的问题了。

同时,垄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定价方式的问题,有媒体报道美团一百块钱抽二十二,抽成挺高的。这种叫做先免费吸引客户,形成C端客户优势后然后一头或者两头收更高费用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有可能会在支付行业上演。当然,从商业逻辑上看,并无问题。但是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方面,资本的推动造成对市场收割的急功近利,是否正常?另一方面,圈进来客户以后,巨量的客户导致平台企业的外溢效应,对整个社会经济效率和福利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

13.支付的定价问题

2019年,整个支付行业提价是一个大概率事件,银行通道的提价也已经有风声了。

从用户来看,C端的价格主要看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能不能稳住,一方面,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因素,也应该到了利润收割期;另一方面,现在支付机构从C端向B端,向消费互联、产业互联转变,C端市场稳定下来,对消费者提价受到的市场竞争对手方压力就会小很多。

从清算组织来看,银联在开始创立的时候,就有争论是事业单位制还是公司制。最后银联选择了公司制,这对银联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网联选择的也是公司制,这样的组织性质决定了网联肯定要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收费肯定会是趋势,至于什么时候收费、怎么收费,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14.中小支付机构发展问题

关于中小机构的发展有好几种观点,一种认为牌照发的太多了,整个支付市场不需要这么多支付机构,甚至有认为只要十家就够了。另外一种观点是要保持产业和生态的多样化,应该给予一定的生存空间。

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辩证的去看,不可能激烈到只剩10家,因为中国支付市场的需求足够丰富,足够纵深。但整个支付机构群体随着市场竞争在不断淘汰。随着压力增大,支付行业发生支付机构弃牌,或者破产都是有可能的。

随着备付金集中存管和断直连,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要站着赚钱了。问题是能不能站的住。站不住就退出,还是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15.清算市场管理问题

零售支付业务快速的崛起,倒逼清算市场做一些变革。目前大家聚焦在几个方面。一个方面,Visa进来后监管层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同样是卡清算组织,要怎么去处理监管规则的一致性问题。第二个方面,同样是监管政策一致性的问题,支付账户绑定的是什么,绑定的是银行卡还是银行账户,这是有差别的。如果绑定的是银行卡,要支付银行卡的品牌权益费,如果绑定的是银行账户,给银行支付的是通道费。造成这一现象跟支付的历史发展有关系,之前我国一直是通过发卡来发账户,而且是银联一家,此时银行卡和银行账户往往被认为是一体的,这引起民众的认知上有点模糊。

16.行业发展趋势问题

目前大家都在谈消费互联向产业互联发展转型,其中支付在消费互联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面对B端市场,支付能发挥怎么样的作用,易宝支付等机构一直在航旅、教育等行业深耕多年,给行业做了很好的前沿探索,但是在更大范围、更深领域对B端支付的切入怎么切,以及很锋利、很深入,能够产生大规模效果的、现象级的产业或模式有没有这些问题构成了对行业发展趋势的一个思考点。如果对B端、对供应链的改造,支付的切入,依然让互联网企业占了先,那么银行可能面临着第三次被“诺曼底登陆”的风险。


在当天的演讲中,讲了三个领域的大问题,包括支付行业的宏观审慎管理问题、监管的一致性问题和整个支付体系价格的问题。

1.支付行业的宏观审慎管理问题

首先是第一个大问题,支付行业的宏观审慎管理。宏观审慎管理这个词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后,国际金融监管部门提出的,它是相对于微观审慎管理而言的。以前,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属于微观审慎管理,证监会对证券公司的监管也是微观审慎管理,他们更关注每一个金融机构的指标是否达到监管要求,例如一个商业银行的各项指标都很好:资本充足率达到了12%,拨备覆盖率达到了200%,等等,就会感觉这个机构经营状况良好。如果每个金融机构监管指标都很好,就会认为金融系统是稳健的。但实际上,即使每个机构经营状况良好,对整个金融体系而言,也是可能会出现系统性风险的。这是以前微观审慎没有关注的。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国际监管领域加强了对宏观审慎的管理。在我们国家,宏观审慎管理主要由人民银行负责,银保监会和证监会主要侧重于微观审慎管理。

在国际监管机构提出宏观审慎管理的时候,就已经提到支付清算,支付清算领域特别是支付系统是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支付行业现在如此庞大的规模和体量,对经济金融产生了重大影响,应该纳入到整个宏观审慎管理的范畴来。当前宏观审慎管理更多侧重的是信贷逆周期调节等方面,但其外延也是不断拓展的。随着支付的不断发展壮大,应该把支付的宏观审慎管理更清晰的提出来。应该涉及几个方面:

 一是要建立对整个支付行业的宏观审慎管理监测框架。要对支付行业形成全面有效的日常监测,尤其是对跨界的业务,跨部门的业务,比如像余额宝是支付+基金,这样一种综合性的支付产品,特别要予以关注,对于一些重大的金融创新产品,也要纳入监测范围。

二是要对从业主体进行全覆盖管理。银行是金融机构,支付机构也是持牌机构,都是金融监管部门发牌照认可的。但是还有大量的支付从业机构游离在直接监管之外,像聚合支付这种外包机构。这类机构数量非常之多,保守估计也在上万家。这些机构没有纳入到监管。虽然人民银行也对外包机构管理发过文件,要求收单机构进行管理,但是这种间接的管理效果非常有限。对于这类机构,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直接登记备案的形式进行管理。通过备案,起码知道有多少机构从事着支付外围业务,从事着什么样的业务。没有进行备案的,收单机构不能和其合作。

三是对大型、特大型支付机构应采用更高的监管标准。这类机构属于重要性支付机构,堪比重要性金融机构。我国银行中的工农中建全部被列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它们是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比普通银行严格,因为这种巨无霸银行的倒闭对全球的金融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对这样的机构一定是额外提高标准。支付机构也类似,像支付宝、微信支付,它的监管标准一定要比小的支付机构高,小的支付机构退出对社会没有太大影响,但如果特大型的机构倒闭,其影响不可想象。所以对于这种机构,一定要采取更为严格的标准。

最后是支付监管方面,要充分应用 金融科技 发挥监管的力量。支付的数据是最全的数据,比信贷数据以及其他数据都多的多,如果把所有支付数据全部好好用起来,通过支付数据和其他数据结合进行大数据分析,监管的力量和效果能够提高一大节,对于整个宏观审慎管理也有好处。比如如果把银联、网联、人民银行清算中心等所有清算组织的数据,以及其他银行和支付机构的支付数据从底层打通,再用大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很多的问题,特别是整个宏观经济金融层面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可以起到对经济金融形势的预判。这对于宏观审慎管理的逆周期调节,也会起到非常好的数据支撑,对政策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支付行业的监管一致性问题

其次是第二个大问题,监管一致性问题。自从有了互联网以后,线上线下监管一致性问题就很突出,不光在支付行业,在很多行业都是。就如同网约车、P2P网贷行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监管永远落后于市场,永远都是市场先做,监管部门才进行规范,这是正常的。监管部门什么时候介入需要把控个度,过早介入会扼杀创新,判企业违规,企业就不敢去做一些有突破的新东西。很多事情,监管部门一下子看不清,必须有一个观察期,市场也要先发展一段时间,才能开始规范。市场模式也是由不清晰到逐渐清晰的过程,逐渐清晰以后才知道怎么去管理,知道风险点在哪里,优势在哪里。套利监管有一定的空间和合理性,监管要允许有一定的套利期,但是时间不能太长,一个产品出现十年了还一直在利用政策的滞后性进行监管套利,就是监管部门的失职了。总之,监管部门对市场创新是包容的,市场对监管也要相对包容,允许政策有一定的观察期和滞后性。

对于支付而言,也是存在线上线下政策不一致问题,以收单为例,刚开始条码支付出现后,有的企业认为这不属于传统收单,不用按照原有收单办法管理,但是,逐步,对条码支付这类线上收单的办法逐步完善,明确同样适用收单管理办法,同时进行了专门的规范,这是有一个过程的。当前,线上线下支付价格从形成机制、标准等方面也是完全不同的,也存在线上线下政策不一致的问题,支付的价格体系还是有些乱,这就是我要说的下一个问题。

3.整个支付体系价格的问题

第三个大问题,整个支付体系价格的问题。价格是一个市场的核心,任何一个市场定价是关键,是灵魂,价格定了以后,市场才能实现的供需平衡,如果价格混乱,这个市场就好不了。现在整个支付市场的价格算是双轨,线下一个价格体系,线上一个价格体系,线下刷卡以前先是人民银行定价,后来发改委定价。目前银行卡刷卡手续费中的转接清算费、发卡行费,定价都是由发改委定。银行卡市场价格形成有历史原因,银行卡市场当年的发展,特别是联网通用,在很大程度上在人民银行主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发展形成的,是传统的四方模式,定价也由政府主导。但是线上完全是市场自发形成的,是三方模式,没有中间的转接清算组织,定价则完全是市场定价。

前些年线上市场的价格定价很低,甚至是零扣率,对线下形成很大的冲击,现在两大巨头开始提价格,一般是0.6%。但0.6%是常规的价格,对于不同的机构,它是有不同的定价策略的,像对沃尔玛这种大机构会有很优惠的利率,但是对于特小的小微商户,可能价格非常高,甚至已经高过了线下。因此,整个线上线下的价格体系不是统一的。理论上,市场化定价应该容易形成一个均衡价格,但为什么线上的定价依然存在乱象?市场形成合理定价的前提是充分竞争的市场,当市场出现寡头或巨头,或者市场恶性竞争的时候,市场的均衡价格就难以实现了。

这种情况下,线上线下价格怎么改?有的人希望政府把线下价格也管理起来,实现政府定价。个人认为,这种观点不太现实,从我国市场化进程看,价格一定是由管制到放开,最终实现线下和线上一样由市场定价,这应该是大趋势。但是线下价格怎么放开,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价格改革会有它的逻辑性,就跟利率市场化一样,是从金融市场到外币再到本币贷款最后本币存款利率逐步改革的渐进过程。支付价格改革也应该采取渐进改革的方式。 

个人认为,合理的逻辑体系是,以前线下是四方模式,线上是三方模式,有了网联以后,线上也变成了四方模式,增加了一个中间的转接清算组织。线上线下的模式比以往更加接近了,定价基础也就更加趋同了。下一步,网联应该尽快研究收费机制,从而形成一个线上的一级市场定价,形成线上定价的参考和基准,通过对一级市场定价实现对二级市场定价的指导,从而让市场机构定价有所依据。

目前备付金全部上收央行,支付机构无法再通过备付金存款获得银行给予的通道费优惠,银行会逐步向支付机构收取或提高通道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网联收费机制形成,线上的定价基础就确定了,即各机构会根据网联费用加银行收取的费用进行定价,线上价格会逐步形成一个均衡价格。当线上价格趋于合理和稳定后,再适时放开线下的政府定价,这时候的线下价格和线上价格比较容易趋近趋同。这可能是一个相对合理的逻辑。

随意打赏

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接口抢占发展先机聚合支付公司抢占市场先机三方支付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