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科创之合肥: 两个故事透视“后起之秀” 的吸引力
【编者按】放眼长三角,安徽经济实力的确与沪苏浙存在差距,但外界对安徽高质量发展、合肥速度、合肥模式保持好奇心。合肥这个建国初期仅有5万人的小城,如今已成为拥有800万人口的省会。独特的战略眼光和包容的文化,助力合肥高速腾飞。
本文转自“科创板日报”,作者戚夜云。经亿欧编辑,仅供业内人士参考。
2015年,陕西咸阳曾有一批政府人员前往合肥考察。考察团带着这样的疑问,为何本土的企业来到合肥进行投资,合肥的营商环境有何不同,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有多大,又是如何吸引外地企业。
现在回头看,安徽甚至说合肥交出的成绩单斐然。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实现102秒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发射成功,总投资约1500亿元的长鑫存储内存芯片自主制造项目宣布投产。
尤其是引领新经济的合肥高新区,依托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科院广州生物院和华为、BAT、寒武纪等龙头企业创新中心等重点研发机构,推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健康等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2018年,安徽省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增长8.02%,高新技术企业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 虽然放眼长三角,安徽经济实力与沪苏浙存在差距。但是恰恰如此,外界对安徽高质量发展、合肥速度、合肥模式保持好奇心。
那么,合肥,如何突围,做到大量企业慕名而来?
渊源:留住科大,豪赌京东方
关于合肥,江湖上流传已久两个故事,一个是留住中科大,一个是京东方的“豪赌”。
中科大选址原来不在安徽。初定河南南阳被拒,之后江西明确不接受,当时在安徽宣城的第三批考察组,正认为宣城不具备条件时,安徽省革委会主任李德生迅速行动,将中科大争取到了安徽。因历史原因迁出北京的高校后纷纷迁回北京,安徽却极力挽留住中科大。后来还争取了中科院研究所,这才孕育出如今科大系。
“京东方自身难保,不看好这一项目。”
2008年,京东方落户合肥的消息落地,周围一片非议。当时全球金融危机, 国外液晶巨头的降价让京东方备受打压,当年由盈转亏,资金压力巨大。
引入京东方,对合肥市政府而言就是豪赌,开建的第6代TFT-LCD液晶面板线所需的175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完全由政府托底,不仅在地块配套条件、土地价格、能源供应、财政政策、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外,合肥市政府投入60亿,战略投资者投入30亿,如未能引入战略投资,剩下的85亿在合肥政府的支持下贷款解决。而当年,合肥市财政收入才300亿。
当时合肥为全国第三大家电生产基地,政府希望通过引入京东方壮大合肥家电产业规模。如今,京东方市值已经达到1200亿元,在合肥总投资已超过1000亿元,带动70多家配套企业到合肥发展,使得合肥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产业基地之一,并辐射整个半导体行业。
1952年,合肥成为安徽省会城市时,仅有5万人口,如今2019年,合肥常住人口已经超过800万。合肥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宋道军说道:“合肥是移民城市,文化非常包容。”
合肥市的城市精神是“ 开明开放 求是创 新 ”。
据了解,为了构建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用环境留住人才,合肥天使投资容错率达30%。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也认为许多像科大讯飞这类高科技企业能在合肥成长壮大,离不开当地政府对原始创新的忍耐度和对创业者的包容度。京东方集团副总裁、合肥区域总经理张羽就表示,合肥不同之处在于:“合肥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并愿意与企业一起奋斗、一起成长。”
从0到产业集群
“2008年以前,合肥新站高新区只有一家电影院,京东方来了以后,电影院已经多到15家,五星级酒店,三甲医院、高校都来了。”合肥市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向《科创板日报》记者介绍道,京东方的乘数效应明显,仅三条生产线的员工就高达2万人。而当年与京东方一起来到合肥的还有与其配套的13家上游企业,随后又相继引进彩虹、康宁、乐凯、三利谱等100多家企业。
京东方的“邻居”,是维信诺。维信诺片区日夜“大兴土木”,投资440亿的G6全柔AMOLED生产线正快马加鞭落地扎根合肥,10月主体结构刚刚顺利封顶。建成后,G6生产线将具备全产能高端技术对接能力,产能为30K/月。
2019年,被业内称为折叠屏的元年。近日,售价16999元的华为折叠屏手机Mate X 5G版上市后,遭到热抢,价格一度翻番,炒到6万元至8万元。布局柔性屏的京东方、维信诺在A股市场受益。目前,京东方不仅打进苹果供应链,同时也是华为折叠屏供应商,维信诺则供货小米高端手机折叠屏。
新站高新区聚焦“芯屏器合”发展方向,除京东方、维信诺等一批新型显示领域龙头企业外,美国康宁、台湾力晶、日本住友等一批优质配套企业也纷纷入驻,打通了从原材料到核心器件再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
如聚焦新材料领域百思集团旗下四家公司均落地合肥,他们解决了核心装备依赖与进口的难题。“OLED有机小分子提纯设备(升华仪)是我们最引以为傲的产品,以往面板厂商都是依赖国际进口,现在我们做到了国内首创、填补了行业空白,甚至踢掉了OLED的韩国供应商。”工作人员说道。
合肥新汇成微电子有限公司经理梁华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新汇成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家能提供12寸晶圆金凸块完整工艺的厂商。作为一家京东方上游产业链芯片封装企业,新汇成的团队主要来自中国台湾,选择棋落合肥,京东方是重要客户仅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合肥政府给予了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发展,“我们2016年签订意向,次年上半年项目一期就开始投产。我们几乎是在12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工厂建设、设备的安装和调试,速度从来没这么快过。”
集成电路的后起之秀
新汇成赶上了合肥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的东风,它是合肥综合保税区首个工业投产项目,填补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同类产品的空白,合肥看重新汇成对集成电路发展的推动力。
“集成电路产业我们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2010年以前,合肥几乎没有集成电路企业。即使有,也就1-2家。”宋道军说道合肥发展集成电路的渊源时透露,“2012年我还是合肥市发改委主任,在研究合肥市转型发展时,就密切关注到国家进口集成电路,每年有2000亿美金,那时候不叫卡脖子产业,我们觉得国家靠这样进口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必须干这个产业。”
合肥集成电路布局就从2012年开始,一步一步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镇。集成电路企业也从最初的一两家发展到如今的300余家,其中高新区就占约200家企业。
“当然集成电路200多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希望2000家。”宋道军的自信来自于合肥的科教资源,“我们有很好的人才、高校、科研院所支撑,优势非常明显。中科大坐落在合肥,我们做了统计,全国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约一半的老总都来自中科大。今年,华为看中了人才资源和研发优势,在合肥设了研究院,以人工智能和量子技术为主。”
在培育科大讯飞、科大国盾、四创电子、华米科技、阳光电源、安科生物等高科技企业之后,合肥高新区已经形成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高端产业集群,打造出“中国声谷·量子中心”的园区品牌。
中国声谷是由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建的重点合作项目,位于合肥高新区,是中国唯一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 目前,中国声谷已经聚集企业600余家,2018年实现产值650亿元,上半年实现410亿元,预计2020年超千亿元。
量子产业是合肥的另一大新高地。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以及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其总舵中心位于合肥高新区。这是因为国内量子通信研究国家队主力人物潘建伟、郭光灿、杜江峰三位院士均来自中科大,并成功孵化设立科大国盾、本源量子和国仪量子公司。
最新消息显示,国盾量子11月13日IPO过会成功,将成为科创板量子通信第一股。
“大量企业是慕名而来”
目前,高新区连续引进腾讯、阿里、36氪、美国巴特恩、中以天使汇、PNP等一系列国内外知名孵化载体,累计集聚各类创新型在孵企业3000余家。高新区还率先建设安徽省首个区域经济大脑,并于2016年推出合创券,为合肥高新区26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支持1.5亿政策资金。
2019年,预计高新区新增企业达800家,宋道军透露:“真正招的企业数量相对不多,大量企业是慕名而来。”
“我们的政策越来越精准。我们原来是“2+2”政策,今年提出“1+N” 政策,就是分不同产业给予支持。高新区对集成电路、企业上市、人才等都制定了专门的政策,企业入驻高新区,只要符合条件都会得到高新区的政策支持。” 宋道军强调这些政策都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
“我们高新区投资环境好,除了服务效率和政策支持,也是因为合肥市和高新区坚持做诚信政府。”宋道军说道:“我们对企业的政策兑现是足额的,甚至超过企业预期。比如我们去年招商引资的项目,我们跟企业签订的协议是基于当时政策,今年新出的政策如果原来的协议里有覆盖,就可以享受。”
不过高新区的一切发展都离不开决策者的助力,这也是合肥以及高新区培养出一批优秀“班子”的重要性。为了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高新区专门设立了半导体促进局,从局长副局长到工作人员都是专业出身。
“这样与集成电路企业洽谈时能够很容易找到共同语言,我们懂这个产业,知道怎么给企业做服务,怎样才能出台更精准的政策。包括人工智能,我们也专门成立了班子。 用专业的人干这个产业,这是我们在发展进程中的一大法宝。 ” 宋道军最后说道。
推荐阅读
重庆造芯往事:从星火燎原到“上规模、提速度”
“大数据之都”贵阳为何又要打造“西部制造之城”?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