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业大佬“痛定思痛”,寒冬之后探索改革之路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影业大佬“痛定思痛”,寒冬之后探索改革之路

6月17日,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盛大开幕,6月18日是上影节金爵论坛第一天。中国影视界的大佬们齐聚魔都,展开了数场激烈精彩的讨论。

除了发布片单、采购之外,上影节似乎已经成为影业大佬们放猛料的绝佳时机。在面临票房大盘增长停滞、影视大公司大面积亏损、引进片配额即将扩大等一系列冲击下,这些一线公司的掌舵人在面对媒体、投资人的时候,坦陈问题又显得从容自信,颇有给市场喂定心丸的意思。

18日下午,由 上影集团 、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每日经济新闻》共同举办的中国影视领袖峰会上,以“中国电影产业 供给侧改革 之路”为主题,举行了两场论坛,不仅有任仲伦、王长田、曾茂军、王中磊、于欣等影业大佬,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弘毅资本董事总经理崔志芳等资本界明星也纷纷出席。会上,各位大佬们纷纷爆出猛料的同时,也分享了满满的干货。以下为亿欧整理现场嘉宾发言内容。

万达并购AMC、Hoyts未派驻一人;并购的难点在于文化融合

曾茂军:过去我们的做法和中国所有企业的做法都不一样,我们没有派一个人,我认为并购最大的难点是文化的整合,特别是中国文化和欧美文化的整合。

但是我们不是买了不管。主要是做资源的整合,协助他们把电影做大。

去年万达和传奇的并购以后从魔兽开始发布了三部电影,都取得了超过10亿美金的票房,魔兽接近15亿票房,14.7亿。长城11.7亿,金刚也差不多是这个票房。好莱坞的公司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在中国连续上映的三部电影超过10亿的,包括迪斯尼。

第二个是过去因为传奇是一个单一的做电影内容制作的公司,他们对IP的认识是不够的,可能他们做电影考虑的是一部电影,今天并入万达我们考虑的是全产业链,所以一开始要规划的是全IP的开发,从版权方面就不一样。

过去传奇拍了很多电影,有很多IP都是不清晰的,一旦你电影好了,我们再跟版权方谈IP的时候,会非常贵,所以今天我们都是所有的只要在做内容筹备的,我们都是全IP在开发,未来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首先是把过去传奇在去年之前的24部影片的IP梳理清楚,哪些是有的,哪些可以跟主题公园结合,哪些跟游戏结合。

未来开发IP,能不能考虑到更多的全球市场电影以外的收入,对美国人来讲电影收入也就是30%左右。我们希望把传奇变成万达在美国的点,将来能够通过传奇更多的去影响到好莱坞,或者我们能够更多的把美国的电影工业的技术,把美国电影工业,美国的人才和中国的市场做一个结合。

如果把美国的人才美国的电影工业和中国的人才真正的做到了结合,同时从电影扩展到电影以外的主题公园,其它的衍生品,我相信未来的整合是很有机会的。

“光线市值被低估;猫眼正在独立IPO”

王长田:我确实认为我们的股价被低估了,但是我不会告诉你们我会涨到100块的。我们去看某个公司的某个阶段是很不准确的,很难判断。中国的经济各个层面都在对标美国,中国的娱乐产业、电影产业在用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时间,在走美国一百年来走过的路程,所有的因素都高度压缩,所以你看到正常、非正常的,好的坏的,这些现象都是非常正常的。

长期看,你只要找出中国有哪些公司能成为像美国那样的传媒娱乐集团,前十位的。中国一定会诞生自己的前五大或者前十大传媒娱乐集团。而电影业务是包含其中的,美国六大全部在大的传媒娱乐集团之下。

因为美国大传媒娱乐集团是2000亿美金,起点是500亿美金以上,前十家都是500亿以上美金。中国未来这类的公司一千亿、几千亿市值根本不是问题,所以我希望光线是其中之一,当然现在的市值显然就太小了。

猫眼是光线的一笔大投资,我希望他成为独立的公司,是中国电影行业的猫眼,而不是光线的猫眼。

所以正式基于这点,猫眼有独立上市的打算,而且有它自己投资的布局,它自己成为主体进行投资,最近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猫眼自己在运作IPO的事情。去年确实亏损了十几个亿,但是今年1到5月份利润差不多有2个亿,广告业务、会员业务、售票佣金等等都有很好的增长,盈利的数额每个月超过4千万。

考虑资本市场的要求,猫眼如果在中国上市可能需要一点时间,今年盈利是肯定的,今年第一年盈利。但独立IPO除了中国资本市场还有香港、美国,财务指标更低一些,这些地方也在规划当中,我们也没有确定走哪一步。

市场降温不是坏事,电业产业供给侧如何改革值得思考

任仲伦:任何一个产业和产业形成的市场需求或供给的平衡始终是一个永恒的道理。而我们讨论供给侧的改革,聚焦供给端,实际上是思考中国电影的供给的质量,供给的有效性,供给结构的合理性,恰恰是中国所要讨论的电影发展的重要问题。

很明显由于需求的增长,我们这几年主要在需求侧这里发力,因为有人要看电影,我们影片就从不到100部,发展到今天的每年7000的部,银幕增加到了4.5万多块。快速增加的电影数量和快速增加的影院数量应该可以满足观众的需求,甚至可以进一步刺激更大的需求,所以前几年每年平均30%增长的速度,用这样的速度我们变成计算未来的票房的公式。我们觉得我们的市场会越来越大,电影发展会越来越快。

2016年整个票房放缓以后,大家好像有点沮丧,甚至有点负面的预测,去年四季度我看到很多文章说中国电影又要过冬了,实际上这些背后是引起我们值得思考的很多问题放在我们面前,也是今天我们需要一起讨论的,今天来了很多业界的同事大家可以一起讨论。

放缓的速度我觉得不是特别感觉可怕的,因为毕竟在去年还是增长了3.7%,但是引发的出现的问题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的。

电影数量增加了,观众的满意度、对需求的满足度并没有增加。2016年我看了一个数据,有43.8%的观众对国产片不够满意,将近85%的观众表示中国电影好电影少。电影数量增加了,但实际上我们每家影院的效益在下降。

我们业内也有一些数字,单家影院产出下降17.9%,单块银幕产出下降20%左右,这就告诉我们,中国电影实际上需求还在增长,尽管增长的不快,但是我们的供给增长的更快,需求增加了,供给增加了,但是供给的有效性却在下降。

所以我们在这里思考电影供给侧改革,不是简单的响应国家宏观经济的号召,同时是电影产业发展绕不过去的话题,或者必须面对的痛点。我们需要思考以后的实践,把产业的痛点经过努力变成亮点。

本文作者刘竞宇,亿欧专栏作者;微信:ianleo950420(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务”方便备注);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随意打赏

痛定思痛!改革之后痛定思痛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