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商业化的全球视角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健康管理商业化的全球视角

【编者按】 健康管理 是高度受制于不同区域的不同支付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在大部分地区,用户的需求无法转化成可商业化的有效供给,这导致健康管理在这些地区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产业。

本文首发于村夫日记LatitudeHealth,作者LatitudeHealth;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餐。


从全球角度来看,健康管理的用户需求是非常庞大的,随着老龄化和生活习惯的西化,慢病人群的数量正以几何量级的速度快速增长。虽然需求在快速上升,但健康管理在全球从来不是一个大产业,甚至能成功上市的健康管理公司都是屈指可数。

全球的主流模式是社会保障为主导的全民医保模式,随着在二战后主要经济体获得了经济高速增长,同步也建立了全覆盖的医保体系,医保成为从预防到治疗再到急性期后服务的主要支付方。 无论是英国这样的主要以政府来托底的模式,还是德国这样主要以社会组织来推动医保发展的模式,其核心都是希望能为国民提供具有可及性的较高医疗质量的医疗保障。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疗服务和保障的重点从急性期转向慢病,这就势必对健康管理提出支付的需求。但对于非急性期的服务,即使医疗保障愿意支付,医疗服务机构的动力并不强,因为与治疗病人相比,为病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所获取的收益要远远低于前者。因此,对于支付方来说,如何调动医疗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就成为重中之重。

这点从目前全球占据最大的商业医保市场份额的美国可以得到一些镜鉴。 在2013年的平价医疗方案(以价值医疗为核心)正式实施之前,虽然在健康管理的支付模式上多有创新,但始终无法在市场上汇聚成主要的趋势。但自从价值医疗实施以来,由于主要考核30天和90天再入院率,医疗机构不得不对出院病人进行有效管理,以防止被支付方罚款,这导致人口健康管理(PHM)获得了快速的增长,也加大了医院和其他各个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

美国的杜克大学附属医院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推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健康管理项目,试点后非常成功,有效的降低了病人的住院率并提高了健康水平,但由于支付方的政策对其并没有激励,导致医院的收入出现了损失,也就没有动力继续下去。但随着价值医疗的实施,支付方加大了再入院率的考核,医院的健康管理动力被激发出来,杜克大学附属医院迅速将这一项目升级迭代,避免了自身可能遭受的数千万美元的罚款。

而如果仅仅从支付方给出正向激励,医疗机构对筛查的积极性还相对较高,但在具体管理上的动力并不高,尤其是健康管理本身的逆人性特征导致用户的参与意愿不强,这需要医疗机构自身的护理团队或结合第三方来为用户提供贴身的强服务。不过,即使支付方愿意采购并给出足够的激励,整体用户规模的扩张仍然是非常缓慢的。

比如,台湾地区的糖尿病管理是健保按照具体执行项目来支付点数的,其中眼底筛查的点数(收入)较低,医疗机构就不太愿意推动,导致眼底筛查率普遍低于50%。但HbA1c和空腹血脂的筛查率都非常高,维持在85%以上,这是支付点数较高的原因。另一方面,虽然糖尿病照护也是健保支付,而且“糖尿病卫教师”每管理一名病人的收入并不低,但病人的参与率并不高,只能维持在50%左右。这一方面是东亚地区的病人普遍相信大医院,但大医院无法也不愿意提供足够的人手来从事这些低收入的业务,另一方面,病人对慢性病认知较弱,没有迫切性去参与。

如果从商保占优市场的美国来看,健康管理主要集中在保险公司为团体客户服务上,核心是针对最高医疗开支的高危用户,但也有职场的普及型服务。高危疾病管理着眼点在费用降低上,职场健康管理则和员工有更多的互动,接触员工的范围更广。高危疾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医疗资源的匹配,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医疗服务服务链条极度分散,以及服务的主力是私立医疗机构,因此有明显的质量和价格差异。因此,保险公司需要为高额开支项目寻找价格合适、效率和质量又最高的机构,这才有了这些资源衔接类服务。但这在服务链条高度集中的市场特别是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地区,这类服务的需求就很低。

不过,非资源嫁接类的第三方健康管理却很难快速获得发展。这受制于三点: 地区医疗资源的配备,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不同导致健康管理方案无法做到普适性,人员的专业性和精细化管理也不允许快速扩张。 因此无论是管理糖尿病前期的Omada Health还是直接管理糖尿病人的Livongo Health,其每年的管理病人的扩容速度始终保持在2万人左右。

因此,对中国市场来说,健康管理的发展还面临多重障碍,中短期内的发展仍然充满挑战。

第一, 既有东亚市场的特性,病人更愿意相信大医院,但大医院在健康管理的提供意愿和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欠缺,这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矛盾。这从台湾地区的实践可以看到,有的大医院只有6名“糖尿病卫教师”,但却管理3万名病人,而基层糖尿病管理人员虽然较多,但病人参与率(31.3%)却低于各个层级的医院(45%-55%)。

第二, 慢病管理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医生只是提供指导和支持,具体的方案制定和执行仍然主要依靠护理人员,这在中国市场还未看到成体系的发展。这一方面是受制于医保支付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是病人的认知和参与需要持续的激励。

第三, 由于缺乏精细化管理工具,价值医疗在中国还只是一个概念,还很难通过对医院进行严格的考核来倒逼医疗机构重视和推动健康管理。

因此,健康管理的需求和商业化供给之间的矛盾在于: 健康管理是高度受制于不同区域的不同支付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在大部分地区,用户的需求无法转化成可商业化的有效供给,这导致健康管理在这些地区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产业。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和医改政策纵深发展,我国医疗服务行业也正迎来一个新的升级阶段,即是从“规模”向“价值”的变革。医疗产业与新技术逐渐融合,单纯“走量”的医疗项目不再是投资首选,大量“伪需求”将在消费者“用脚投票”下出局……如何能够转危为安,借力打力,最终在资本寒冬后的2019脱颖而出?

2019年7月25日-27日,亿欧大健康将主办 “GIIS 2019第四届中国大健康产业升级峰会” ,峰会以“雁栖健谈——从【规模】到【价值】的医疗变革”为主题,围绕医疗大数据、医药创新、非公医疗和科技医疗四大细分领域的市场环境、投资热点和产业变革等话题展开探讨。与此同时,亿欧大健康将会在3月-4月陆续举办: 医药创新产业沙龙(3月22日) 、 医疗大数据产业沙龙(3月29日) 、 非公医疗产业沙龙(4月26日) 、 科技医疗产业沙龙(4月19日) 。欢迎大家关注!

活动报名链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85

健康管理商业化的全球视角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随意打赏

全球商业化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