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冷物流李景春:冷链物流竞争力不在于最后一公里,而在于全链条
日前,中冷物流总经理李景春接受亿欧专访。中冷物流致力于为生鲜电商等有冷仓及冷链物流需求的企业提供高效的服务,助力产业升级。作为生鲜电商的服务商,李景春对于生鲜电商行业有着独特的视角和见解,并从冷链物流角度解读生鲜电商的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10月21日,亿欧将主办主题为 “速度与激情”2016中国互联网+物流高峰论坛 ,届时李景春将作为演讲嘉宾出席。
因互联网+与生鲜消费升级,生鲜行业正在迎来新一轮产品与渠道的变革
1、“生鲜产品创新”的变革:
①互联网去中介化与透明链接的特性让终端消费者更容易地获取到生鲜新产品与原产地农产品;
②消费者越来越明显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得到满足,用户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原来不在卖场货架上的更多生鲜新产品,使得那些符合个性化需求的生鲜新产品快速增长;
③消费者对于生鲜品越来越新鲜的消费习惯的改变使得原产地直供的非标生鲜品大幅增长、长保质期的冷冻生鲜品消费降低;
④消费升级阶段的用户价格敏感度降低并愿意为高品质的生鲜品付费。
所有这些都让用户通过互联网更容易地获取个性的、高品质的生鲜标品与非标品,加之“更新鲜”等消费升级的需求,导致众多生鲜标品生产企业销售下滑以及品牌弱化。在生鲜品消费总量增加的同时,传统生鲜标品企业的份额被更符合个性化需求的、高品质进口的、更新鲜的原产地直供生鲜农产品不断侵占,同时也开始进入了新一轮的生鲜产品创新与新品牌创建过程; 从冷链物流角度来说,无论是运输、存储、城配还是宅配,冷冻产品的需求在减少而冷藏产品的需求在增加,大规模低频次订单的运量在减少而小规模高频次订单的运量在增加,更小批量的新产品在增加,原产地农产品在增加。
2、“生鲜消费渠道”的变革
互联网改变了年轻人群的购物习惯,懒人经济、中产阶级升级消费需求以及80、90后将逐步成为消费主体。原来生鲜品单一的商超卖场渠道正在被改变,生鲜电商渠道的份额在快速增加。2015年生鲜电商市场规模约500亿,2018年预测将超过1500亿。
生鲜消费渠道变革已经开始,线下的商超卖场正在尝试拓展会员制门店稳定客群并缓慢地推进自己的线上平台,线上的生鲜电商也在快速的由3C、日化、家电等标品向生鲜品类拓展并涉足线下门店。尤其是经历2015年O2O后的本地生活平台,正在快速检验新型便利店与线上线下融合的生鲜消费模式。未来的生鲜消费渠道将打破单一商超卖场渠道,由线下商超卖场、线上电商平台、线上线下融合的本地生活平台或其他结合体构成。 从冷链物流的角度看线下的商超卖场需求增速放缓,而电商平台与本地生活平台冷链物流需求在快速增加。
生鲜产品品质与供应链效率对生鲜电商平台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1、生鲜品采购体系与原产地资源决定生鲜品品质
从冷链物流角度看,无论是对用户需求关注度的调查,还是用户投诉问题汇总的调查,多数都体现在产品品质本身的问题,而非冷链最后一公里的温度或者是冷链送达时效。尤其是垂直类生鲜电商平台拓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也许是因为生鲜品采购端及原产地资源未能全部打通,因为生鲜品采购体系远比3C、日化等标品的采购体系建立更复杂,而公共生鲜电商平台也存在因冷链全链条的整合与梳理涉及多环节、多数非标等复杂问题,旦生鲜品最终是满足用户吃的需求,是否吃的满意才是客户留存率的根本;同时优质、稳定的生鲜品采购资源或原产地资源获得与否也决定着产品的价格、成本和竞争力。
2、供应链效率决定冷链物流是自建还是外包
冷库建设、冷藏车购置以及冷链物流的投入远大于常温仓储和物流,冷链物流网络的建设更是需要巨大规模的生鲜品交易量做支撑。一个样板库、一个样板冷链DC(Distribution Center,配送中心)不能解决冷链物流供应链效率问题。以城市冷链DC为例,自建冷链大多为的是实现当日达或次日达,也就是一天1-2波次的冷库库内分拣加工作业,为此付出的却是高人力成本、人工效率低、高冷库折旧与电力损耗、冷库空置浪费等等。而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的冷链DC仓库却可以解决多个客户的需求,一天多波次,冷库利用率高、人力高效,解决了冷链物流服务共享与效率共享问题,虽然目前还存在第三方冷链与生鲜电商的配合默契度问题。
因此冷链物流自建还是外包是由供应链效率决定。 尤其在初始阶段,平台交易量足以支撑物流成本时自建冷链才能水到渠成。虽然物流能力对于电商平台具有竞争力,但冷链物流初始资产投入巨大,冷链物流壁垒也许更应该建立在规模交易量基础上。
未来生鲜冷链物流的需求将是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需求
传统的商超卖场经历了由整合路边店变成多选择的大卖场、大规模拓店布点引发规模竞争、密度增加后的低价竞争、以及同质竞争下利用生鲜品创造差别竞争力的多个完整阶段。基于快速增长的中产阶级数量和生鲜消费升级需求、竞争与创新,无论是公共还是垂直型生鲜电商平台现阶段都不可能再完整地经历如卖场一样的阶段分明、层层叠加的发展过程。尤其是 生鲜品具备刚性消费、高频入口、差别竞争力等特性,无论是拥有产品优势的线下平台还是拥有流量优势的线上平台都会利用自身优势快速地切入生鲜频道。因为冷链物流是为生鲜产品和生鲜消费渠道服务的,未来的冷链物流需求将是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需求。
从冷链物流角度看,在复杂作业的冷链DC冷库操作环节中,原来作业量较大的是冷链物流整箱分拣环节,现在作业量最大的却是包装、加工与拆零后的重新装箱环节;原来DC冷库复杂共配作业只为商超卖场、便超与经销商服务,现在由于增加了生鲜电商、本地生活平台的B2B/B2C服务,变成了为经销商渠道、卖场便超零售渠道、生鲜电商渠道等全渠道服务。
生鲜电商的冷链物流竞争力不在于最后一公里,而在于全链条
现阶段,无论是生鲜冷链最后一公里的难度还是冷链宅配送达时效都被认为是生鲜电商不可逾越的障碍。但相比用户去卖场采购自提回家中途的冷链断链,前置站点To C的冷藏保温箱其实已经可以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生鲜宅配的送达时限在追求极致客户体验压力下不断地被缩短,由T+1到211(211是指当日上午11点前提交的现货订单当日送达;当日23:00前提交的现货订单,次日15:00前送达)再到30分钟至2小时,“速度与体验”成了生鲜宅配效率的重要评价标准和竞争力的体现,但C端用户实际体验到的也许是“30分钟正在被逐渐拉长、送货一次比一次慢”,平台所收获的除了订单短期内的激增外,一定也还有“不计人力与成本以及因体验变化导致的C端用户快速转身”等问题。30分钟到2小时的送达时效最适合的是外卖产品,而对于商务区白领的生鲜品采购和社区的生活必须品采购,准也许比快来得更加重要。
虽然生鲜冷链物流能力的竞争最终体现在C端的宅配体验上,但实际真正的冷链物流竞争关键却是隐藏在宅配后面的“冷链全链条”物流能力。 生鲜品与常温产品有保质期与温度管理两大特性区别:保质期决定着生鲜品不能象常温产品一样在产地、仓库、运输任何一个环节长时间停留,而温度管控决定着整个供应链各环节能力需要具备连贯性。因此从原产地或生产企业采购,到冷链长途快运、城市DC冷库分拣加工、B2B冷链城配、前置站点暂存,最后到冷链To C宅配的全链条能力至关重要。从生鲜电商平台的冷链物流成本的根本性降低与变化上看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即使宅配能力再强也无法解决2公斤烟台樱桃送到北京用户手中25元左右的冷链物流成本问题,但冷链全链条物流能力的整合却可以做到大幅降低,冷链物流成本占客单价比例过高表面体现是由于损耗与包装成本高,但根本的问题是不具备冷链全链条物流能力所导致。
中冷物流简介
中冷物流成立于2007年2月6日,目前已在华北、华南、华东三区域共设立了8个运营网点,通过开放共享的冷链速运平台(中冷速运)、冷链城配B2B平台(同城鲜道)、冷链B2C宅配平台(极客猫)以及冷链SaaS数据平台,为食品制造商、连锁商超、连锁餐饮企业以及生鲜电商等客户提供服务,其中生鲜电商占整个业务的15%,增速较快。作为第三方冷链物流及仓储服务提供商,中冷冷链为冷链物流全链条的供给、需求以及金融、设备服务三端提供开放共享的链接并构建服务生态。
2016年10月21日,由亿欧主办、蚁安居协办的“速度与激情·2016中国互联网+物流高峰论坛” 将在北京万达索菲特酒店举办 ,20+大咖参与分享,500+观众到场聆听,50+媒体进行报道,亲眼见证物流业的盛会请点击: 详情页面,今年亿欧物流只此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