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冷链行业加速洗牌,第三方物流动了谁的奶酪?
报告要点:
我国 医药冷链 市场远未成熟,但拐点将至。中国药品冷链的覆盖能力仅为10%左右,药品的质量问题中有近20%与冷链物流相关。 山东疫苗案 等安全事件频发,倒逼行业加速整顿洗牌。2018年5月,《医药产品冷链物流温控设施设备验证性能确认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整个标准涵盖冷库、运输、冷藏车、运输车等四方面的运输标准,以及可操作层面的执行依据,政策监管力度空前,显示出国家规范药品流通行业的决心和力度,将进一步倒逼行业加速整顿洗牌。
行业洗牌期,第三方物流企业加速布局。 2016年医药行业的物流中,社会物流的占比不到20%,而日本和欧美国家的这一比例在50%左右。占据我国80%以上的中小型药品批发企业由于技术落后、设施设备不足或没有疫苗冷链配送资质被迫退出疫苗经营市场或寻求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 对第三方物流而言,通过与具备医药、零售药店等终端网络和分销体系的医药流通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发挥其物流服务优势,是在行业加速洗牌的背景下打开市场的有效方式。
顺丰 网络布局完备,打开市场是现阶段重心; 京东 试水医疗器械领域,客户资源获取能力是其优势。顺丰通过在运输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营业网点、物流跟踪等方面的既有优势,承接专业冷链物流与配送工作。由于药品冷链物流市场过去多由具备药品经营资质的经营企业各自承担,顺丰仍需逐步弥补起上下游客户资源与品种资源不足的短板。京东物流将从医疗器械领域试水,逐步深入到医药流通领域,其电商平台的定位,在上下游客户资源的获取上可能较顺丰具有一定的优势。
有别于市场的认识:
市场认为,顺丰的新业务仍是重资产运营,且投入成本高,目前难以见到利润拐点。
我们认为,顺丰并非“执意”坚持重资产模式,而是根据不同的业务特质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重货新布局“顺心”和国际业务的欧美线都是轻资产路线)。而本文的研究重点”医药冷链物流“的核心是不断链,对运输网络之间的协调性要求更高,顺丰的直营模式是其时效性和可靠性的有力保障。
举例来说,医药冷链行业市场规模不大,但进入壁垒高,客户粘性强,对快递需求的价值体现也会更加明显,是顺丰攻克B端客户、打开 医药物流 市场的战略之举。从顺丰目前的布局来看,在医药行业不仅仅想做第三方物流,而是想打造一条以自身为核心节点的供应链,并为上下游提供行业综合解决方案。国际经验表明,在供应链业务发展初期,可能处于对原有客户存量开发或者提供部分供应链物流服务(只提供销售端或生产端)的阶段,所以业务量增速提升并不十分明显;但当业务趋于成熟时,新增的供应链业务会带来全供应链业务量,所以对业务量的拉动作用将更明显。
市场认为,顺丰布局的新市场多为红海市场,容易在主业与新业务之间前后受敌、腹背夹击。
我们认为,顺丰的优势在于网络的稳定性及对网络的管理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准确度高的强履约能力。这也在顺丰选择新业务时,采取的以协同优势明显(快运)、可发挥营业网点及物流跟踪等既有优势(冷链)为重点,对即时配送进行战略性试水、国际快递“远交近攻”的策略中有所体现。
此外,顺丰对新业务的选择源自于其“面向客户打造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思路,以重货为例,公司快递网络可以为重货业务导流,重货业务中原快递客户占比达85%。而医药冷链行业的布局,同样是在原有客户的新需求的基础上做出的产品延伸。顺丰定位物流综合供应商的路径将沿着“快递主业引流→新业务起量→全供应链业务量提升→量价齐升,得到整体定价权”的路径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进一步剖析了医药冷链物流市场的发展趋势,并重点对比分析了顺丰和京东进入医药冷链行业的战略路径选择,结论是:顺丰善于攫取“蛋糕上最厚的奶油”,通过在运输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营业网点、物流跟踪等方面的既有优势,解决行业痛点,并获得综合定价权。
医药行业皇冠上的明珠——冷链市场大有可为
医药冷链物流是指为满足人们治疗疾病而进行的冷藏药品运输系统工程。在整个医药冷链的物流过程中,需要确保药品在各个链条环节的冷藏效果。医药冷链的特殊性在于以下4个方面。
安全性 :在医药冷链物流服务能力的评价中,安全性居于首要地位,这是由物流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需求突发性 :由于很多疾病爆发突然且容易传染、传播速度快,因此对冷藏药品的需求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对物流供应商的应急服务能力要求很高;
高成本 :与普通运输的成本相比,冷链运输的成本高出80%左右;
专业性 :药品的运输、存储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运作,实施在途GSP管理,实现冷藏药品可追溯。
1.1医药冷链市场尚不成熟,但拐点将至
我国医药冷链市场远未成熟。最新的《2017年中国医药物流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医药物流总额3.02万亿元,同比增长11.3%。按照每年 8%的增长速度计算,预计到2020年,我国医药物流总额将达到3.8万亿元,而冷链运输的药品市场规模或可达到1200亿元。其中,以疫苗类制品、注射剂、酊剂、口服药品、外用药品、血液制品等医药冷藏品为主要品类。若根据目前我国医药冷链物流成本的流通费用率12.5%来计算,我国医药冷链市场的规模在2020年约为150亿元。
医药冷链物流行业问题诸多,规范化进程尚需时日。国家药监局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药品冷链的覆盖能力仅为10%左右,药品的质量问题中有近20%与冷链物流相关。但“断链”问题仍然时有发生,其痛点在于,医药冷链配送需要经历多个物流环节,不同的环节使用不同的运输资源和信息系统,要实现药品流通的信息共享和全程温控,势必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和执行标准的能力。包括医药产品冷链物流涉及的温控仓库、温控车辆、冷藏箱、保温箱等。而目前,由于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冷链标准不统一,导致冷链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解读不一,企业自律性差,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医药物流企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此外,冷链物流技术和信息化程度不高、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与协调以及技术人才短缺、研发薄弱等因素,也是造成医药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的重要原因。
冷链物流技术和信息化程度不高。医药冷链物流的核心不完全是冷,而是恒温,将温度控制在一定的区间内(包括深冷、冷冻、冷藏、恒温、常温等不同温区),而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保存温度。以疫苗为例,其运输要求全程冷链,一旦运输途中出现温度异常,就会产生不可逆的后果。数据显示,北京市营业额在2亿元以上的28家药品批发企业拥有的运输设备平均仅为1.28辆,三、四线城市的物流市场更加落后。信息化程度方面,目前我国医药冷链物流从供应链顶层到底层涉及的医药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等物流节点并没有实现完全联网,各环节采用各自独立的管理方式,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与协调。许多企业托运冷藏品,过程中一旦涉及到多家物流公司之间分别作业,药品在托运终端就很难再保证冷藏运输条件。尤其是在冷藏品退货环节,即逆向物流阶段,冷藏条件几乎完全丧失,这可能带来严重的药品质量问题。国内迄今尚无专业从事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具有覆盖全国市场配送能力的专业化冷链物流企业。以航空运输链条为例,医药冷链最大的风险是机场到机场,占到55%左右,两端占到了45%左右,原因就在于航空冷链产品的开发效率低下,各个航司及安检机构缺乏统一的作业标准。
此外,由于新GSP规定不允许药品运输业务层层转包,但对分包并未加禁止。因此,医药流通企业又不得不在不同的地区,与不同的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签订委托运输合同。这就导致了医药物流回程车辆的满载率较低,管理成本和风险大。
专业人才匮乏。医药冷链物流所涉及的学科门类领域很多,包括有医药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药品冷冻冷藏技术、制冷技术、信息技术等。但目前,我国大多院校并没有专门设置医药物流专业,企业招聘的物流或医药人才也需要后续培养,需要消耗大量的成本。
行业趋势:医药供应链“短链”、库存前置、网络化/一体化、多仓运作、信息可视化和可追溯性是大趋势。
2018年两票制将全面落实,并鼓励一票制。《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明确,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逐步推行两票制,鼓励其他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争取到2018年在全国全面推开。这一政策将对中小医药流通企业造成重大冲击,数据显示, 2017年上半年百强药品批发企业占全国医药总市场规模的70.1%,集中度同比上升3.45%。
医药分家,药品由药店而非医院进行销售。随着医改的逐步推进,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即将全面推开。国务院通过《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及,要求到2017年力争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零售药店将成为药品销售的主要渠道。
1.2行业洗牌期,第三方物流企业加速布局
安全事件频发,倒逼行业加速整顿洗牌。2016年4月,山东疫苗案后,国务院颁布新政《国务院关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决定》(下称《决定》)。新政规定,二类疫苗采购纳入省级集中招标平台,而二类疫苗批发企业则全部出局。一系列事件的背后,反映的是冷链行业的供应和服务能力的缺陷。2017年,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要求加强冷链运输贮存质量的政策;2018年5月,《医药产品冷链物流温控设施设备验证性能确认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整个标准涵盖冷库、运输、冷藏车、运输车等四方面的运输标准,以及可操作层面的执行依据,政策监管力度空前,显示出国家规范药品流通行业的决心和力度,将进一步倒逼行业加速整顿洗牌。
2016年2月,国务院发文取消从事第三方药品流通业务批准,这昭示着第三方物流进军医药行业已无政策上的阻碍。自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市场开放以来,国药控股等传统医药流通巨头独立成立了物流公司,而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在探索中寻求适应市场的经营模式。各类企业不同程度的加大对冷链物流资源的投入,并积极探索形成运营一体化等多种模式,提高服务专业化程度。相关数据显示,由于新版GSP对涉及药品安全的物流提出更严苛的规定,2016年医药行业的物流中,社会物流的占比不到20%,而日本和欧美国家的这一比例在50%左右。
第三方物流企业借机布局医药冷链市场,冷链物流服务专业化程度在进一步提高。新条例实施后,一方面,部分以国药控股、华润医药、上药等为代表的国际及国内大型医药生产企业、集中规模经营冷链产品的医药物流企业已经实施了全面的冷链质量管理,具备在国内实施全面冷链物流保证和监测管理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占据我国80%以上的中小型药品批发企业由于技术落后、设施设备不足或没有疫苗冷链配送资质被迫退出疫苗经营市场或寻求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
第三方物流的介入是对现有医药流通领域的有效补充。医药冷链物流市场是典型的B2B市场,过去由药品商业流通企业为主导,各个商业企业根据自身的销售情况决定其冷链配送模式。
社会物流企业的优势在于具备完善的运输网络,部分较早布局该领域的企业如顺丰等,则通过对医药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的搭建,建立起全程可追溯不断链的配送体系,但其短板在于:在医药流通渠道价值链中,买卖药品的合法性、药品使用的安全性及药品在途的安全性(包括物流可追溯性即药品监管码、药品在途储存等)缺一不可。社会物流的介入,本质上是到达患者的方便性改善,但仍需要补全在药品合法性和使用的安全性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人才的短板。因此,我们认为对第三方物流而言,通过与具备医药、零售药店等终端网络和分销体系的医药流通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发挥其物流服务优势,是在行业加速洗牌的背景下打开市场的有效方式。
1.3第三方物流应当如何定位?
运作模式上,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在冷藏药品供应链中同时扮演了“医药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的角色,既可以是医药生产者的成品库,又可成为批发交易的终端(医疗单位或零售商)寄存库。
当委托方(制药厂、医院、零售商店)向其上级的供货商下达采购订单时,供货商从其仓库发货至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中心,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中心按照GSP监管标准进行验收入库,并进行冷藏药品的存储和专业化管理,当委托方将到货预报发送给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中心时,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中心根据其要求进行全程冷链配送活动。同时,供应商可将其冷藏药品的全部或部分存储在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中心,当下级订货商向供货商下达订单时,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中心可代理进行订单处理、配送等活动。在整个的运作模式中,第三方物流可采用RFID射频技术、GPS技术等进行全程温湿度监管和数据记录,并与C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监管部门以及医药生产及流通企业进行实时双向数据的交换和共享,保障从生产企业到消费者的全程可追溯和防伪。而当冷藏药品出现质量问题时,也便于进行责任追溯,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保障冷藏药品的质量安全。
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的优势在于:
可为医药企业节约大量前期投入。一方面,保温箱、蓄冷剂等都不需要自行购买,物流公司可以提供。同时,企业无需考虑运作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外包给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可以解决运输中温度链断掉的难题。即使有品种多样性、少量性和发货地的零散性等特点,冷链物流公司也可以充分整合资源,采取多式联运以发挥第三方冷链物流的优势。
减少药品损失和退货过程中的逆向物流成本。在退货运输方面,第三方冷链物流通过全程冷链温度自动记录、跟踪和上传,可以实现GPS的精确定位,随时掌握运输车辆信息,同时拥有专业物流信息管理平台、EDI(电子数据)交换中心,与监管部门及委托方同步交换数据,对发生质量缺陷的产品可以通过标签追溯自动查询,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召回或销毁过期药品及不及格药品,大大降低药品的不合格率,保证药品质量,也使医药企业减少药品的损失成本和退货过程中的逆向物流成本。
实现医药物流供应链的优化。由于目前中国几乎没有一家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的物流网络可以实现全国覆盖,因此,医药流通企业不得不在不同的地区,与不同的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签订委托运输合同。对于一些需求量不大的药品,分包之后单一地区的需求量有限。对上海药品流通行业的样本分析显示,医药物流回程车辆的满载率不足30%。
通过第三方医药物流参与的方式,供货商将产品集中在第三方冷链物流中心,再集中装车配送到各需求方,第三方冷链物流通过先进的信息一体化管理,根据医药企业的物流订单,按量、按段拆分合并形成作业单,为其提供合理的运输工具、便利的联合运输等,从而优化医药供应链的流通效率。
国际经验表明:第三方物流在医药冷链领域的发展需要以政府的整合导向作用为先,而龙头的带动和软硬件设备的投入对推动行业繁荣及自身市场份额扩大同样具备重要作用。
国际型的物流企业完善的设施设备和科学的经营管理,特别是设施设备的应用和合理配置是实现低温环境、发展现代医药物流的必要条件。从国外药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来看,运输、仓储、配送、搬运等环节的高效运作及冷藏链之间的有效衔接都需要完善的设施设备的支撑。冷藏运输方面,欧洲道路设施发达,运输效率高,依托便捷的交通网络,可实现冷链药品的“门到门”服务。药品储存方面,国外的企业大都建有现代化的医药冷藏库,如英国Marken在新加坡有现代化的临床试验供给仓库,该仓库设施先进,可提供零下80℃到室温之间各温度段的安全存储条件;UPS在北美有超过22家保健配送中心,中心内配备有自动分拣机、制冷机、温度监控器等基本的设备。市场经济下的优胜劣汰法则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进而推动行业的繁荣发展。
此外,政企合作和配送模式的探索也是国外企业提升服务质量的主要方向。如DHL就同英国NHS(国民保健服务部门)合作并签署了长达10年的合同,负责50万种药品的采购及600家医院和服务供应商的物流问题,日本则通过采取分级配送服务来解决配送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
第三方物流:医药物流网络是基础,一体化解决方案是目标
2.1顺丰:网络布局完备,打开市场是现阶段重心
布局最早,战略重点发力。2014年3月,顺丰成立医药物流事业部,2016年初正式成立“冷运事业部”,将生鲜和医药的资源相互分离。目前,顺丰医药冷链已经形成包含医药常温、医药专递、医药商配、医药零担、医药专车和医药仓储在内的丰富的产品体系,拥有包括干线运输、城市配送、医药仓储、C端派送和医药临检在内的5大闭环物流供应链服务能力。
冷运业务的发展十分迅速,17年冷运业务营收规模23亿元(医药冷运业务约占40%-50%),同比增速达59.7%,仅次于同城配和重货业务增速。冷链市场是顺丰新业务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未来1-2年内有望将收入拐点转化为业绩拐点。
2.2京东:试水医疗器械领域,客户资源获取能力是优势
2017年8月,京东物流就分别与国药集团、红运堂、华潍药业、福康药业、广林药业、安徽华源等8家医药流通企业签署了《京东医药云仓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医药流通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同时,以本次签约为切入点,京东物流也提出医药物流供应链解决方案。集合符合GSP认证资质的仓库资源作为京东医药云仓,同时加入体系化的运输和配送能力,生态链各方既能提供商品验收、入库、存储、养护、出库等服务,又能构建医药物流配送网络,覆盖运输车辆、运输司机、干线配送、终端配送等各服务环节,贯穿医药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强化联动并深化融合,共建一体化的医药物流生态网。
2.3其他第三方物流企业:鏖战方酣,后进入者仍有机会
除了顺丰和京东外,其他第三方物流企业也不断涌入医药物流领域。
目前,在国家明确表示要引导邮政、快递企业加快发展冷链、医药等高附加值业务的背景下,预计未来医药物流领域会有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逐步发展壮大,物流网络、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专业化能力、多方合作等都是必要条件,但最重要的还是要能够针对性地解决行业痛点,促进行业不断完善和成长。而同时,也有企业在退出,就在前不久的6月24日,振东制药宣布退出医药物流,原因在于这部分业务持续亏损。可见,医药冷链市场格局远未形成定局, 较高的进入成本和培育时间,也使得医药冷链市场的竞争注定是一个“巨头之间的游戏”。
注:本报告转自“国金交运物流研究”,部分有删减。
2018年8月24日,亿欧将在北京举办“ 科技落地 物链未来——GIIS 2018物流产业创新峰会 ”,就传统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物流科技应用场景及实操、物流科技新畅想等议题,携行业人士一同探讨新机遇下物流科技如何更好落地及发展走向。
报名链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