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保险:破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良方?
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企业 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0%,在促进就业方面也有着突出贡献,但“ 融资 难、融资贵、融资乱、融资险”等一系列问题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中小企业要想继续扩大再生产,要么依靠缓慢的内生式积累,要么被迫进行民间借贷。 成立中小企业自己的 相互保险 就是要解决好我国企业融资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赋能中小企业内源融资渠道,疏通中小企业外源融资渠道,双路并举,从根本上化解融资难题,为构建多层次融资体系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贡献新思路、新方案。
受内、外源渠道双重制约,中小企业融资成为社会难题
回归融资难问题的本质,企业融资渠道包含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指的是企业将自己的闲置资金转化为投资的过程,而外源融资渠道指企业吸收其他经济主体资金使之转化为自身投资的过程。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内源融资方式具有先天性劣势,资本积累时间长、积累规模不足,难以满足企业扩大再生产需要 。因此,企业在关键发展时期必须要依赖外源融资的支持。但中 小企业经营资本金少、规模小、经营风险较高,在风险收益考量下,银行信贷必须要承受较高风险、调查成本更高,自然也要收取更高的利息,最终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企。 因此,在 内外双重融资渠道的制约 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扩张与融资供给有限矛盾突出,形成恶性循环,加剧融资困境,在现有条件下,使得“融资难、融资贵”成为中小企业一个无解问题。
一、过度依赖内源融资渠道,资本积累缓慢。
据统计调查: 75%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依赖内源渠道,企业的日常运营以及资产投资过分依赖内源性融资,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中小企业行业多样,规模小,经营抗风险能力和经营的连续性较差,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存续时间仅为2年。加之处于竞争末端,赊销是其普遍销售方式,在刺激购买力的同时,也无疑会使企业资金占用增加、周转速度降低。有卖方为保证销售,前期欠款未还清情况下只得继续放货,更不利于企业回收资金。
二、规模不经济、信息不对称导致外源融资成本高企。
90%的中小企业在选择外部资金时,首选银行贷款。但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调查成本往往是大企业的6至8倍,每一单的贷款成本高而规模小, 出于信用风险及业务成本的考虑,本着控制风险、稳健性经营原则,银行自然会尽量少贷或不贷以规避风险。此外,银行体系更认可有形物质资产,而对于无形资产较为丰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体系认可。据调查,61%的中关村科技企业认为专利对获得贷款没有帮助。目前,我国的新三板市场尚未成熟,难以担当起中小企业融资的重任。2015年末,在全国工商登记中小企业超过20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5400万户。截至2017年8月末,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达到11551家,仅占中小企业数的0.06%。即便如此,在新三板上仍有59%的企业没有交易。
三、当前 信用保证保险 经营状况不佳。
在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博弈中似乎形成了一个僵局,如果 要打破这个局面,必须要引入第三方信用中介,信用保证保险就担当这个中介或者桥梁的角色。
信用保证险是指权利人向保险人投保债务人的信用风险的一种保险,是一项企业用于风险管理的保险产品。其主要功能是保障企业应收账款的安全,把债务人的保证责任转移给保险人,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其义务时,由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 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加快发展小微企业信用保险和贷款保证保险,增强小微企业融资能力。2015年,保监会等五部委又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信用保证保险服务和支持小微企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以信用保证保险产品为载体,发挥信用保证保险的融资征信功能,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据统计,2015年全年贷款保证保险支持小微企业及个人获得融资金额1015.6亿元,其中,有25个省区市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共支持12.3万家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融资贷款188.6亿元。但是,在发挥社会效益同时,信用保证保险的经济效应并不理想。由于保险欺诈、骗贷、信用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凡是涉足信用保证保险的险企在该领域几乎普遍处于亏损状态。
相互保险内生于中小企业,具有独特优势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国家先后出台多项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优惠贷款政策,社会上也涌现出一批小贷公司、典当公司、创投基金等,短期来看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局面,但是从长期来看,未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商业金融体系问题,不能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根据对相互保险、中小企业发展多年的研究和操作实践积累,我们提出通过相互保险赋能中小企业內源融资渠道,疏通中小企业外源融资渠道,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相互保险”是一群有共同需求和面临同样风险的人自愿组织起来,定义好风险补偿的规则,预交风险补偿分摊资金,从而保障每一名参与者风险损失的组织形式。 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中小企业相互保险社具有四大优势。
一、相互保险社根植于中小企业,不以营利为目的。
无论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还是小贷企业,这些商业金融机构的经营始终是以营利为目的,而 相互保险社与商业保险机构最根本不同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投保人即股东,不仅享有保障,还享有相互保险者组织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公司的资金及运营所得归全体投保人所有,管理层由全体投保人选举和任免,重大事项由全体投保人共同决策。相互保险社从组织形式上就决定了它的经营目的是为全体投保人的利益服务,无论是风险保障还是资金管理,都是为投保人利益服务的,以投保人的风险保障为第一目的。
二、为企业增信,搭建起中小企业与外源融资的桥梁。
信用保证保险是通过向客户提供信用保证,从而帮客户从合作银行获取无抵押贷款。其中银行是被保险人,一旦发生中小企业贷款逾期的情况,保险社将负责对银行的赔款,起到了用保险社的信用为单个企业增信的目的。 在我国的财产险市场上75%的险种都聚集到经营简单、风险可控的车险上,对于中小企业亟须的信用保证保险发展严重不足。可以在相互保险领域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需要的信用保证保险,为中小企业信用增级,以相互保险社为信用中介和沟通平台,搭建起中小企业与当地银行、政府、财政部门沟通的桥梁,与银行系统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切实达到为中小企业增信的目的。
三、降低经营成本、降低产品费率,惠及最广泛中小企业。
以传统的车险为例,在我国现有的车险市场环境下,车险市场竞争激烈,理赔中欺诈现象仍然存在。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理赔成本和营销成本是两块重要的成本构成,扣除这些成本之后才是归属于保险公司的利润。相互保险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成本下降之后使得商业保险做的亏损的业务在相互保险社就是盈利的。
相互保险的成本优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 销售支出减少。 相互保险主要是面向同类人群,他们天然具有较强的聚集性和传播性,有利于产品的传播和销售;其次, 降低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是保险业面临的重大难题,通过相互这一机制,将所有投保人利益捆绑在一起,大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可以有效降低投保人的骗保行为,降低公司理赔支出;最后, 利益共享 。商业机构中公司股东要抽取一定利益,而相互保险的所有利润都将返还给投保人。因此,通过相互保险形式可以显著降低营销成本和理赔成本,很多对于商业机构无利可图的业务,对于相互保险社却可以取得丰厚的利润。
四、降低行业信息不对称,助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数据是保险业发展的基石,相互保险可以通过大量投保、理赔中产生的一手数据、真实数据,摸清整个市场信用情况,在社员之间进行信息共享、数据共享、理赔案例共享,搭建起中小企业社员之间沟通的平台。在整合、加工数据基础上,为社员企业提供增值化服务。例如,建立违约客户黑名单制度,对中小企业客户发生的拖延欠款行为,计入黑名单,提示行业风险。还可以促进中小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中小企业结构治理,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定期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全面准确的财务信息,以减少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
相互保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新探索
从国际上看,相互保险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保险组织形式,根据国际合作与相互保险联盟(ICMIF)统计,截至2014年底,相互保险占全球保险市场份额的27.1%,覆盖人群超过9亿,在发达国家,相互保险的市场份额达到占1/3左右。截至2013年,全球相互类保险86%的市场份额来自全球最大的10个保险市场,来自美国和日本的相互类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在全球占比达到54%(见下表)。
数据来源:ICMIF调研报告(2013)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相互保险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我国3万亿的保费收入中相互保险的市场份额几乎为零,根据发达国家情况推算,我国相互保险市场规模至少可以达到万亿水平。2015年中国保监会关于印发《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的通知, 2016年信美、众惠、汇友建工等3家相互保险社获准筹建,标志着相互保险这一国际传统、重要的保险组织形式即将在我国开启新篇章。 在国内相互保险起步阶段,相互保险一定要把握新时代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扎根于中小企业保险,以发展中小企业信用保证保险为特色和主要业务,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018年3月31日,一门由多位区块链行业大咖牵头开设的区块链本科课程—— 《区块链技术原理与开发实战》 将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正式开课。
在被称为“区块链元年”的2018年,这项革命性技术已逐步渗透进各行各业。伴随这一话题的逐渐升温,一个严峻的问题接踵而来:区块链行业的技术型人材现已供不应求。当下,思考如何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为区块链行业输出更多优质人材已经迫在眉睫!
报名链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