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共享经济,走的是什么道路?
一
标准的 共享经济 ,走的是闲置资源最大化利用的道路。
当下的“共享经济”,走的是分时租赁的道路。
如果只是闲置资源的利用,从供给者心态出发,一般提供的都是价值较高的闲置资源,比如房子和车子。价值低廉的东西,由于无法收取较高的使用费,供给者一般不愿意参与,于是整个链条无法顺畅地运转。
但如果是分时租赁,那么,一系列廉价的物品,都可以进入到“共享经济”领域,比如自行车,比如充电宝,比如雨伞,比如打火机(笑)。因为只要有足够的融资,供给是可以源源不断的。
分时租赁的供给者,已经不再是普通C端,而就是运营商自己。与共享经济的三方模式不同,分时租赁经济,是比较典型的两方交易模式。
但不同的分时租赁,它们的结果,可能大不相同。
二
分时租赁经济源发于两种需求。
第一种需求和省钱有关系。专车是非常典型的匹配这种服务的类型。花20-30万买一台车,如果使用专车,可以使用很久。附带的,也会解决这些麻烦:找地儿停车,或者违章被罚。
第二种需求和方便有关系。单车、充电宝都是这样的类型。用户并不是从省钱角度出发的,而是图个方便。
为了让用户尽可能方便——也就是容易触达服务,铺货也就成了必然。
至于共享睡眠,我倾向于把这个看成是“省钱”型。
三
我们来观察一下用户的使用习惯。
张三决定叫一台专车服务,他可能会首选打开 滴滴 (理由是他认为滴滴车多),也有可能打开易到(理由是他认为易到有好车),也有可能打开神州(理由是他认为神州除了安全什么都不会发生),早些年他还有可能打开Uber(理由是他认为调性不错)。
无论是什么样的理由,我们会清楚地发现一个事实:张三先按照他的习惯和认知,打了一个专车APP。
张三决定租一台单车骑行三公里。他首先是张望四周。如果他发现只有小黄车,他打开的是ofo——即便他听说过很多小黄车有故障问题;如果他发现只有小橙车,他打开的是摩拜——即便他听说很多小橙车非常重骑着累。只有五颜六色的车都在的时候,他才会“按照他的习惯和认知”,打开一个单车APP。
这样的习惯,就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单车公司必须尽可能铺货,因为用户其实是根据旁边有没有供给来决定打开哪家APP的。
同样的逻辑,会发生在充电宝上,雨伞上,打火机上(假设有这门生意的话)。
大规模铺货来争夺用户,是这些租赁项目必经的路径。
当然,就会引发批评:浪费资源。
四
数据采集的角度讲,滴滴可能是这批分时租赁模式中最丰富的一个。
滴滴提供不同类型的租车服务,你可以从滴滴的APP上看到。这些类型背后都和价格有关。
由于用户选用某一种价格并且成为经常的习惯,滴滴就可以大致推算这个用户的社会阶层。
另外,滴滴还发放优惠券,从优惠券的使用习惯上,也可以推算用户的社会阶层。
在滴滴目前的服务中,从来不使用优惠券且经常使用专车服务,大概是滴滴生态中最顶层的社会阶层。
这种计算,无论是单车还是充电宝,都是做不到的。因为这两项服务,不大可能出现价格分层。
也正因为此,有可能在未来的所谓共享经济大潮中,滴滴是航空母舰式的舰队中心,周边再配以其它租赁服务。
因为数据是信息时代最核心的战略资产。
五
即便是互联网时代,我们也从来不否认一件事:线下有人流,且某些地方,有着巨大的人流。
但我们非常苦恼于一件事:这个人流根本没法计算,也没有办法分层。最基本的,我们连是男是女都搞不清。
但我们知道那里有人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层的发展,慢慢的,我们就有一些方式来将人流数字化。
人流经过数字化,就变成了“流量”。
马化腾与朱啸虎在切磋“共享单车”时所提到的数据,就是一种线下将人流变成流量的方式。
对于 出行 公司来说,似乎能获知这样的数据:从哪里来,那哪里去。
如果通过价格分层机制,似乎还能知道:你是谁。
真是完美的哲学三终极命题的解决方案(笑)。
六
滴滴作为一个创业公司,对ofo的投资是战投性质。
财务投资一般来说,滴滴是不大可能的。因为纯财务投资会稀释滴滴背后投资人的利益。你自己都未盈利上市,为什么要消耗投资人的钱去投资其它不相干的项目来获取差价式的投资回报?
但战略投资,滴滴是可以做的。因为有助于打造更广阔的产业链条。
战略投资一般都是先卡个位,观察一阵子,发现非常重要,可以加注。如果发现对自己帮助不大或者被投项目很难为我所用,就可以抛出。谷歌其实当年对百度做过类似的事。
滴滴显然在加注单车业务。
今天又出了一个新闻,派了几个高管进ofo。
战略投资已经做成了产业投资。
滴滴正努力地想让自己成为出行舰队中的航空母舰。
七
专车收单车,是有应用场景的。
比如说,你叫了一个专车服务,该车在你东面五百米开外,但非常不幸,这段路可能由于突发交通状况极其拥堵。这时候,滴滴就可以通过APP来提醒你,就在你边上有一台小黄车,不如你骑车去找司机?登上专车,直奔你的目的地,反而不会经过这段拥堵。
多么美好的“智慧出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