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催收”兴起,消金行业的新风险?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反催收”兴起,消金行业的新风险?

“凭自己本事借的钱,为什么要还?”——这本是一句戏谑的玩笑话,却成了“ 反催收 ”群体的写照。

目前反催收领域聚集了欠债人、已上岸的老赖、服务中介等各色人群,一条反催收的产业链正逐渐兴起。他们抱团组建各种交流群,与催收员斗智斗勇,并想方设法为自己争取利益。

催收是 消费金融 不可缺少的一环,反催收的兴起给行业带来了一定风险,而在催收逐步规范的背景下,这片利益江湖到底还能持续多久?

反催收兴起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14日,全国失信被执行人总数达1591万;另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法院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1443万。短短4个半月时间,失信被执行人增加了近150万人。

为什么“老赖”数量会在几个月内增长如此之快呢?除去当前经济下行的大环境外,这也和日益兴起的反催收存在一定关系。

“你被借款逾期困扰了吗?赶快加入反催收联盟,入群学习全套‘反催收’技巧。”近日,一位因借款逾期而焦头烂额的网贷用户收到了这样一条消息,随后他入群成为了该组织的一员。

据了解,所谓的“反催收联盟”,是一些欠债人开始利用业务漏洞和投诉机制,给金融平台制造干扰,以达到不还钱或获得利益的组织。包含欠款人、服务中介、羊毛党等,目前已形成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消金社在加入某反催收群后,发现群里广泛流传的一份“反催收秘笈”资料,里面提到了换手机号、投诉话术等近二十条反催收方法和技巧,并打出了“坚决不还款,还款是孙子”的口号。

“反催收”兴起,消金行业的新风险?

“反催收秘笈”截图

上述催收群管理员李刚告诉消金社,他也曾是一名小白,在多年与催收的“斗争”中,掌握了一些“反催收”的套路和门道。

一名“反催收”中介曾向媒体透露,目前服务到位的“反催收”业务可提供从获得“新口子(借款平台)”到“ 逃废债 ”的一条龙服务。

此外,“反催收”的组织形式也在发生变化,不仅仅是简单地通过论坛、社群交流,也开始向规模化、公司化的方向发展。

华南一家银行客诉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经过多次和“反催收”组织“交手”后,他们发现“反催收联盟”既有个人“组团”运作,也有“公司化”运营的组织。部分公司不仅上线了官网,甚至还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新媒体平台开通了自媒体号,进行网络直播或者发文章吸引粉丝。

反催收的AB面

据了解,在具体的反催收方式方法上,目前反催收群体除了采用特定应对话术、通讯录防爆等各种躲避催收的惯用招数外,不少人还通过投诉、耍赖、扮弱势等方法以实现费用减免。

华南的某股份制银行资产管理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他发现各种通过恶性投诉、恶性起诉以达到免除利息或延期还款的例子从2018年开始出现,但在2019年激增,几乎翻了一倍。

多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和互金平台高管在近日召开的第五届中国消费金融高层论坛上表示,“‘反催收’已经对公司业务造成影响,不仅让催收变得极具挑战性,也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

某股份制银行人士曾向媒体计算,其所在的银行共有60余宗涉及“反催收”案件,如满足“反催收”人士的需求,在本金之外减免所有的息费将高达90万元。

在一位业内专家看来,“反催收”已经成为金融行业,特别是消费金融行业一个新的风险点——部分借款人通过多种渠道、高频率投诉金融机构,以达到“逃废债”的目的。

在一些人看来,反催收群体就是一帮和金融平台对着干、恶化市场环境的“老赖”,但消金社发现,这个群体除了打着“反暴力催收”名义进行的恶意逃废债行为的这部分人外,也存在部分饱受催收困扰和高额利息的借款人,他们加入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各种反催收技巧,以维护自身权益。

一位群友表示,他在某持牌消金公司借款后,还款日当天催收联系还款,但因为资金周转原因他想协商延后三天还款,但遭到拒绝。

“当天我的通讯录就被催收爆了,亲友都受到了骚扰,此外,该平台还收取高额的滞纳金,综合利率也超过了年化36%的国家规定。”该群友说道,在尝到催收的“软暴力”后,随即他便做出了反击,依据群友建议,开始通过各种投诉平台投诉催收的“暴力催收”行为来维权。

事实上,“先投诉再协商”在逾期者之中不是什么秘密。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监管部门对于金融机构有投诉解决率的考核要求,反催收人员正是利用这一点,通过投诉等手段施压,以达到延期还款或费用减免的目的。

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姜彦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反催收”不以逃废债为目的,而是在诚信基础上帮助债务人从法务、财务等专业方面积极应对债务纠纷,其还是有一定市场需求和合法业务路径的。

职业打假与反催收

与反催收类似,“职业打假”也是一种利用既有规则,为自己争取利益的行为,其发展历程对反催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我国逐步兴起了公民个人通过购假索赔主动开展打击假冒商品的社会现象,有一部分人拿出很多时间和精力专门从事购假索赔,有人称他们为“职业打假人”,其中就包括有着“打假第一人”称谓的王海。

1995年,22岁的王海无意间翻看到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发现了退一赔一规则。于是,他在购买了假货后到处讨说法,获得不菲赔偿。随后他成立打假公司,不仅四处买假索赔,还帮企业对制假售假展开调查。

王海曾公开表示:职业打假,就为赚钱。由于王海赚的盆满钵满,也催生了一大批职业打假人,其中不少人以打假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扰乱了市场秩序。

有专家表示,这种通过曝光、投诉、法律等手段将“把事情闹大”或者“碰瓷”的方式,从而以小博大的成功概率取决于“维权”过程中是否合规以及机构的应对策略。

以催收行业为例,一家催收公司员工介绍道,“欠款人投诉的焦点一般是暴力催收,我们公司对催收话术有着严格规范,如果在电话录音里面辱骂客户,被质检发现是要罚款的。而只有在合规的范围内,客户想投诉也没理由。”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方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一行两会”和地方金融局都有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机构,面对信用卡和网贷纠纷,消费者可以向其投诉寻求帮助,或咨询律师起诉,没必要去成立或加入所谓“反催收”组织。

2020年1月1日起,《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它统一了市场监管部门处理公众投诉举报的程序,其中明确规定“非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投诉不予受理。”这意味着,职业打假赖以生存的空间正在不断收窄。

职业打假走向规范的背后,是政策法规的完善。由此来看,要有效打击反催收中存在的乱象,明确标准,使催收的作业模式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治本之策,但我国催收行业目前仍没有可供遵循的相关法律。

调研数据显示,有85%以上的第三方催收公司认为需要出台《个人破产法》,86.8%的债务人认为有必要出《债务催收条例》。

从国际经验来看,催收行业已经具备纳入监管和出台法律的条件。早在1977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对于催收过程中的操作细节,亦有细致规定,包括严禁使用暴力、污秽亵渎言语进行催收,不允许在晚间9点至早晨8点之间拨打催账电话等。

事实上,针对目前的反催收组织活跃的现状,消金社发现,各方也正在加强整治力度,压缩其不良一面的生长空间。

2019年9月2日,针对有中介声称可帮用户代为处理减免信用卡逾期罚息的现象,广东银保监局发布了风险提示称,代消费者“处置”与银行的信用卡债务,这种行为不仅扰乱消费者还款计划,而且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消金社曾经“潜伏”加入某反催收QQ群,一段时间过后便收到了QQ系统弹出通知“该群因涉及相关违规条例,已被封停。”此外,消金社在百度贴吧搜索“反催收”,显示“抱歉,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本吧暂不开放。”

随着催收行业政策法规的完善,以及各方的努力,整个市场正向着阳光透明的方向迈进,相信假以时日,反催收中通过恶意投诉牟利等行为也会失去其生存的土壤。

注:文中受访者为化名。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