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下一个美团式的生活服务平台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便利店,下一个美团式的生活服务平台

 风水轮流转,曾是零售业“冷门”的 便利店 ,已经接棒无人店、无人货架成为零售业的新 风口 ,正在由过去的“慢行业”变成如今的“ 快行业 ”。

一、变快的表现

(一)发展提速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从2010年开始,连续8年时间,中国便利店销售额一直保持2位数增长。《2018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数字显示,2017年我国便利店行业增速达23%,市场规模超过1900亿元,门店数量突破10万家。显然,在线下零售市场,便利店是一个具备高成长性的“异数”。

(二)资本入局

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至今,有近100亿元的资金涌入到便利店行业。仅今年上半年,就有多家便利店获得融资:3月,西北连锁便利企业西安每一天获得春晓资本领投的2亿元A轮融资;4月,见福便利获得红杉资本2.4亿元融资,131便利店获得春晓资本4000万元天使轮融资;6月,武汉Today便利宣布完成3亿元B+轮融资……

福建见福便利店董事长张利表示,当下的便利店是被资本裹挟的市场,未来3-5年间,行业整合不可逆转,便利店竞争将走向寡头时代。业内人士分析,将会有更多便利店区域龙头拿到融资,便利店行业的并购整合将加剧。

(三)巨头领跑

去年4月,刘强东发布“百万京东便利店计划”:未来5年,京东将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表示“每天开1000家店面,每300-500米就要有一家京东便利店”。

阿里零售通也于去年宣布,将在2018年覆盖100万家天猫小店,2018年完成1万家天猫小店的改造,改造内容包括选品、会员、营销、门店等。

来自京东方面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京东每周开的新店数量都在1000-1200家,每天接到50000份申请;阿里方面的数据则显示,到今年4月,阿里零售通已签约了100万家小店,而去年8月之前,这一数字还是50万。

与阿里、京东“翻牌”式改造“夫妻老婆店”不同,苏宁从2015年就开始布局自己直营的品牌便利店——苏宁小店,截至目前,苏宁小店已进入全国80多个城市,2018年的开店目标是1500家。有媒体报道,苏宁小店已成为北京门店数量最多的便利店。

此外,传统零售巨头中,王府井集团、中百集团、天虹商场、中央商场、步步高集团、大润发、永辉超市、家乐福等都已涉足便利店业态。

(四)开店加速

面对电商巨头的大跃进,传统便利店发展也在提速,罗森在2016年就宣布要加快在中国的开店速,计划以一年开放一到两个省、一年做透一个省的速度,到2025年,在中国开出10000家门店;全家便利店也公布了将在2024年实现10000家门店的开店目标;本土便利店巨头美宜佳6月宣布即将进驻上海、江苏、浙江、海南等地,完成华中、华南、华北的市场布局;全时便利店今年2月宣布收购四川GOGO便利店业务,并表示今年将重点推进行业并购,实现“百城百万计划”的战略目标。

二、变快的逻辑

便利店变快有其内在逻辑,在笔者看来,大致有三方面因素:

首先,便利店发展迎来“黄金窗口期”。

一方面,按照国外同行的经验,人均GDP达3000美元即为便利店导入期、达5000美元为快速成长期、达10000美元为爆发增长期。数据显示,我国人均GDP早在2008年就超过3000美元,2011年达5000美元,现为8000美元左右,2020年将突破10000美元,也就是说,当前我国已进入便利店“爆发式增长阶段”。以日本2500人支撑一家便利店的密度计算,我国便利店的市场容量为60万家,现在的规模仅为理论值的1/6,发展空间巨大,且有观点认为,我国人口密度更高,便利店实际承载量还会更高。

但另一方面,我国便利店连锁程度很低,真正实现连锁经营的不到1成,90%左右的便利店处于独立经营状态。 此外,我国本土便利店均为区域性品牌,尚未出现大润发、永辉超市这样的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企业,规模最大的美宜佳也才刚刚迈过万店关口,与7-11的6万多家门店连锁、年利润过百亿相比,差距巨大。

这在信奉“赢者通吃”“唯快不破”的互联网巨头和资本看来,是打着灯笼也难寻找的机会,这样的“风口”又怎能拱手让人?于是快速进场、大笔投资、大干快上、跑马圈地就不难理解。

有分析指出,在资本驱动下,我国便利店行业将在5年内完成整合。既然趋势不可避免,包括罗森、全家等传统便利店扩张提速也在情理之中,在资本和巨头的共同推动下,便利店行业由慢变快也算是顺势而为。

事实上,变快的不止是便利店业态,整个零售业的节奏都已空前提速。

其次,在 新零售 语境下,便利店创新的速度前所未有。

一是数字化、智能化。

消费者的数字化、年轻化决定了便利店的发展趋势就是数字化,实质上这也是整个零售业的发展趋势。数字化不仅让便利店更容易连接消费者,更重要的是沉淀数据,数字化的便利店,有机会由单纯的零售商变成城市的基础设施网络。

面对成长的压力,不少便利店企业都在加速数字化转型路径:

全家布局线上超市“甑会选”与兑换积分的“集享商城”,前者是类似于Costco的收费会员精选超市,后者是服务会员的、以积分抵扣购买的商城。

见福便利店与微软联合研发的“人脸识别”会员系统进入测试,此系统分别于顾客进店、选购、支付、离店4个重要环节进行“人脸识别”,记录消费偏好,让“人脸ID”与消费行为挂钩,并离店时发现顾客的满意度。

天福便利店的“互联网+”是选择与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合作,仅东莞天福就设有菜鸟驿站网点500个,日订单超过10000个,高峰时每天80000订单,增长迅猛。

苏宁小店由实体便利店与独立APP结合而成,定位为校园和社区服务,主要经营生活购物与日常服务,包括购物区、餐饮区、O2O体验区、包裹驿站、综合服务区等,提供“一小时宅配”与生鲜代购服务。

永辉生活便利店采取“标品生鲜+便利店+线上运营”模式,主打“家门口的永辉”,对标“一公里生活圈”,门店一般开在中高档社区周围,生鲜经营占比在50%以上。

二是主题化、特色化。

“IP+便利店”成为便利店行业的一景,苏果先后开出了托马斯主题店和多鱼主题店,永辉开出“反斗联盟”网络竞技游戏主题店,罗森则开出了火影忍者、芭比主题店……

生鲜主题便利店、无人便利店等各种主题也越来越多地出现,成为便利店实现差异化、特色化的重要途径,被打造成“吸睛利器”。

此外,罗森与鲜丰水果合作打造“便利店+水果店”复合便利店,实行双LOGO运作;全家推出了“全家+智能售货机”模式便利店,并引入“变形货架”;拥有互联网“血统”的便利店如小麦铺、猩便利等大打“无人值守”牌,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的好奇与关注……

可以说,近几年便利店行业的创新与变化,比此前任何时候都更广泛、更深刻、更迅速,便利店的进化、迭代越来越快,而边界则越来越宽泛,越来越模糊,新零售时代的便利店,早已不是那个几十年不变的老行业了。

最后,资本与巨头的目标是打造生活平台。

巨头的青睐、风投的追捧,看重的可能并非便利店的进销差价形成的经营利润,更大的可能性是,便利店作为最贴近消费者、高频刚需的零售业态所具备的流量与数据入口的巨大价值,是“应急消费”场景的巨大想象空间,它们角逐便利店,更大的意图可能是通过快速开店之后,形成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嫁接金融、本地生活服务等,做成类似于美团式的生活服务平台。

尽管美团从未实现整体盈利,但它“一路狂奔”式的拓展从未停止,进入的领域也越来越多,巨头和资本其实也意在先跑马圈地、快速扩张,完成优质资源的圈占之后,再来寻找盈利模式,实现精细化运营,所以,它们能承受“打天下”时期的巨额、长期亏损。

三、快慢结合才是正确方式

人们能看到的小店,只是便利店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核心的东西都在“水下”:便利店比拼的不仅是前端的店网资源,更重要的是后台系统、供应链、商品力、服务力的竞争,包括选址、选品、鲜食研发、营运管理等,才是核心竞争力之所在,而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是需要持续投入、精心打磨、逐步沉淀积累的,也因此,便利店向来被人们视为重行业、慢行业。

但现在,便利店行业变快了,而且不太可能重回过去的慢节奏。事实上,整个零售市场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节奏加快的也不仅仅是便利店,如服装行业过去是自然的四季,后来是“六季”(每两月一季)、“八季”,而对快时尚而言,基本上已经是“每月一季”。便利店行业同样如此,在变化了的市场环境中,唯有顺应趋势,加快应变,才是生存之道。

而互联网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客观上也有利于便利店加快发展。比如,选址与选品,过去要做大量的市调,现如今,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再如,在发展加盟上,对合作商的资质、信用等调查,大数据也能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自助收银、刷脸支付以及无人店技术的应用,也能减少便利店用工,对削减人工开支也有助益;数字化转型也有利于便利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顾客数字化之后,便利店可以对消费者精准画像,让营销更精准、可触达,增强顾客黏性和消费频率;此外,大量资本的涌入,对加快拓店以及完善物流配送、优化供应链建设、发展自有品牌、自研商品,也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很多人非常推崇7-11等日系便利店的谨慎选址和缓慢扩张的做法,但这也要一分为二地看,日系便利店过去的“慢”,一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技术条件的制约,二是也有“官商因素”,有评论认为,由职业经理人操盘的日系便利店,在中国市场的作风就像国企,如罗森在华过去长期保持10店/年的开店速度,7-11入华20多年,在北京的门店至今仅200多家,而事实上,他们完全可以更快地开店——就像现在所做的一样。

在一些便利店行业创业者看来,每个创业的窗口期都很短,市场不会无限期地等待,现在整个行业都提速了,如果你跑得太慢,竞争对手不会有丝毫的客气。

Today便利店的发展印证了这样的观点,在创立Today初期,创始人宋迎春在南宁用了6年时间,却只开了30多店,2014年拿到红杉资本5500万元的投资之后,Today便利店发展全面提速,进武汉、抵长沙,3年多的时间门店数量达400余家,估值超过30亿元。

当然,一味地追求速度也不可取,阿里、京东的“翻牌”速度是上去了,但基本不涉及门店运营管理,过于追求速度也会给商品品质、服务能力带来风险。连锁便利店疯狂扩张过后,继之而来的也必将是汹涌而来的“关店潮”。便利店就好比舰载机,看上去是一架架独立的飞机,实际上是体系化作战,供应链搭建,特别是鲜食研发能力、冷链物流能力、自有品牌建设、门店精细化营运能力的形成,决非朝夕之功,这些能力是真正的“慢功夫”,需要持续投入、长期坚持、精心打磨。资本和技术的介入虽有促进作用,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基本功扎实的便利店,资本与技术的“赋能”才能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实际上,便利店的发展都要经过从自营到加盟、从重到轻的阶段,初期利润微薄,后期非线性增长的想象空间,在于开放加盟带来的快速扩张,从而实现边际成本递减,进入到持久盈利的新阶段,但要达到这个临界点,不仅需要钱,也需要时间。

也有观点认为,资本和技术并不能改变便利店的经营本质、生存规律,新的模式短期内可以搅动市场,但长期看还是要回归到经营的竞争上。

不过,在零售业态加速迭代、跨界竞争的今天,每种零售形态都会打上新时代的烙印,都会顺应消费需求变化而改变,在技术与资本的推动下,便利店的创新变革、优化迭代也已空前提速,正在由“慢行业”变成“快行业”,如何在快节奏中练好“慢功夫”,是便利店业者需要解答的新课题。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亿欧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美团开放平台美团商户平台美团便利店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