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限制了日本软件的发展|日本软件迷思录(中)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是什么限制了日本软件的发展|日本软件迷思录(中)

劳动力资源并非短缺

2000年左右的时候, 日本 确实存在着一些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是目前从日本 软件 的总体而言,却已经不是劳动力的问题了,而是没有足够的产品,也没有足够的关注软件产品的专业人士。这些导致了缺乏对优秀软件架构师和设计者的需求,总之导致了缺乏足够的软件创新

这是一种关于专业技能的人力资源供给约束的观点。 美国 和日本的经理们可能都在抱怨,他们缺乏对真正顶级人力资源的获取渠道。然而,与此同时,看起来好像是,日本IT部门在软件创新方面的滞后主要源于企业缺乏创建软件新产品的激励或动力。

然而,在过去十年来日本IT产业的学术文章、流行文章和从业者文章中,并没有发现广泛讨论日本软件业遭受严重人力资源约束的迹象。而产业界、政府和学术界的软件领导者,在访谈交流中,也没有人提到软件产业增长或者IT创新受到劳动力短缺的限制。日本信息技术促进局(IPA)每年都会调研IT公司的行政管理者,听取他们对IT劳动力供给充裕程度的看法。选择“大量短缺”的受访者从2007年的28%下降到2009年的5%,然后又逐渐上升到2013年的19%,在这一点上,对于高技能雇员的供给和低技能雇员的供给都是相同的。那怎么解释这一现象呢?最初的下降很可能是因为经济低迷,同时还有过去十年对中国和印度的企业软件与嵌入式软件开发外包的大规模增长,这显著降低了对中低技能软件开发人员的需求。由于日本IPA的数据涵盖了Arora,Branstetter和Drev的专利研究评估的长期阶段,并未显示在IT管理者群体中劳动力短缺存在严重问题,因此有理由认为日本IT产业持续滞后,并非劳动力的短缺。

实际上,导致日本IT产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缺少软件/IT产品创新的动力。

要探求软件对整个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Kazuyuki Motohashi在三个选定的阶段将软件对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做了分析。在美国,软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从1960-1995年的3%,上升至1995-2000年的6%,再到2000-2006年的8%。而日本同期软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几乎是不存在的,分别是-3%,-1%和1%。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差异与本文的解释一致,相对于美国,日本IT技术的部署方向存在着巨大的问题。

那么,IT行业为什么会缺乏创新动力?

日本IT投资比例很低

Gartner的数据可印证这一观点。他们调研了2007-2008年间私营企业IT投资在企业年收入中的占比。2007年,日本私营企业IT投资相当于企业年收入的1.03%,而美国的相应数字是4.3%;如果美国公司的IT支出是日本公司的4倍,假设美国公司能够很好地分配他们的IT支出,那么很显然,美国公司更有可能比日本公司实现更多的软件创新。

Gartner的数据可以进一步细分到8个行业。最大的差距来自于制造业。美国的流程型制造行业和离散型制造行业分别将他们企业年收入的3.5%和4.6%投入到IT建设,而日本相对应的数据分别是0.69%和0.75%。

是什么限制了日本软件的发展|日本软件迷思录(中)

图1:美、日用于IT的投资占全年收入的百分比

日本IT支出占比超过美国的唯一行业是银行/保险/安全行业,日本的数据是5.89%,而美国的数据是5.1%。有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日本的银行业仍然十分依赖大型机,软件升级成本高昂,而他们的美国同行早已转到服务器-客户端架构。

也许比IT投资规模更重要的是IT投资的行业分布、投资类型以及投资用途。Gartner的数据反映了IT投资的行业分布。在IT投资的类型方面,日本公司在定制型产品方面投资额较大,并且在硬件方面展示了更强的战略聚焦。在IT投资的用途方面,日本公司更倾向于定制软件来支持他们当前的业务实践,而不是利用IT技术创新去建立新机遇。

日本定制化软件居然占到90%

检视IT投资的构成,比较美国和日本IT投资类型的分布,会更有启发。日本在2000年后表现出对外包的严重依赖,这似乎与文献中强调的日本公司对跨国外包依赖水平较低相反。然而,聚焦于定制的外包主要是交给国内的公司,按照软件开发过程来干。

日本公司内部的自用软件开发占到了20%的比例,加上外包,这两种类型的定制开发占了日本IT投资的90%,商业套装软件只占了10%的比例。这个数据也与前面日本软件产业收入分布相一致。Nobuyuki Yajima,一个资深的日本软件分析师相信,日本的数据从2000年以来就没有太大的变化。虽然他认为日本套装软件的份额大约占到了15%左右,但美国的这一数字是29%。

是什么限制了日本软件的发展|日本软件迷思录(中)

表1:美国和日本软件投资类型

美国2010年的可比数据分布与日本不同。美国的IT投资在商业套装软件、外包和企业自用软件间的分布相对平衡。美国企业自用软件的投资额接近于日本的两倍(37% vs 20%)。这种差异与20世纪90年代日本大型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IT能力的逐渐衰退是一致的,这些公司都将IT部门剥离成为子公司,以及越来越依赖于系统集成商。在有些情况下,动机是充分利用新技术和市场机会;但有些公司也使用这些衍生品来削减成本。在当时,日本的高科技公司在全球拥有相当强的竞争力,他们认为成功并不依赖于IT。因此,他们将缩减IT部门当作削减开支的捷径。

显然,IT支出结构会深刻影响IT人力资源的构成。IPA的报告显示,日本大约75%的IT技术雇员是在IT服务公司工作,包括大型的系统集成公司及其通常被称作软件工厂的分包商。在这些公司里,开发出创新型软件产品的机会是十分有限的。这些软件厂商的最优先事项是在成本约束内、在质量合规的前提下对特定客户完成交付。在这种环境下,供应商几乎没有动力使用最新的系统架构提供解决方案,而产品创新总体上是低优先级事项。顶层的集成商拿下项目,层层转包交由各类小公司完成,而集成商完全不参与项目实施,这样的事例并不罕见。

IPA的报告显示,美国的IT雇员分布情况几乎和日本相反,大约只有29%左右的IT技术雇员在IT服务公司工作。报告显示了日美两国软件人才就职部门的差距,也暗示了美国的软件专业人才在更有利于软件创新的岗位上工作。职位种类对软件创新至关重要!

日本竞争方式:硬件优先

日本信息系统用户协会(JUAS)的前任执行董事Yasuhide Hosokawa为日本滞后的IT投资及其相关产出给出了另一种更加温和的解释。出于四个原因,他并不是十分关注日本IT的低投入。首先,他引用数据表明,日本软件开发者的单位成本是美国同行的一半左右;其次,根据METI的数据,日本商用系统的寿命很长,大约是17年左右,他承认美国商业应用的寿命要短得多,但这也显示了美国公司新上任的CIO们或许会采用不必要的新系统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再次,他注意到日本公司在过去十年间实现了费用削减,其中一半是将信息系统的功能转移到人员成本较低的子公司;最后,他演示的数据显示,日本IT供应商以低于美国及其他竞争对手的成本提供高质量和高生产率的服务,日本公司从中获益匪浅。

Hosokawa先生的解释表明,日本公司在IT领域选择通过以成本、生产率和质量体现的运营效率竞争,而不是通过创新追求新的收入增长。这是一种典型的日本硬件竞争模式,在过去曾被很多日本制造公司成功应用。在竞争对手迎头赶上之前,这是一种可以与进展缓慢的技术更新相匹配的竞争模式。在技术快速发展的领域,这种竞争模式的局限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些领域,客户往往热衷于为高附加值的创新付费,而公司的竞争往往表现为战略竞争。与之前的讨论一致,在创建业务应用系统时,如果采用以运营效率为中心的竞争模式,那么将会严重依赖训练有素的IT专业人员,同时也不会产生对训练有素的软件专业人员的大量需求。

当Hosokawa承认日本商业应用系统的平均寿命是17年时,就很好的揭示了这种以运营效率为中心的竞争模式的局限性。这意味着许多公司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放弃了很多本可以有效降低IT投资成本的创新。因为是通过极端的定制引入新的业务系统,因此是十分昂贵的,系统更新换代成本高昂。在做出此类决策时,日本IT决策者们往往会否认公司有机会通过引入新的IT技术提高业务绩效。当然,也不能将美国公司能快速采用新技术,归于新上任CIO为追求政绩而进行不必要的投资。简言之,日本采用当前的信息产业发展模式自然是有其道理,但这也将进一步迟滞日本的软件创新。

风险投资日本只占美国的12%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两个经济体中软件初创公司的不同影响至关重要。对于真正创新的软件,美国大企业严重依赖有能力吸纳最具创造力的顶级人才的初创企业。美国大型上市公司通常不愿意容忍开发颠覆性软件技术失败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取而代之的,是由风险投资基金来资助这些伴随着风险的新技术。软件公司在美国风险投资中占据很大的份额。

1989年,大约0.4%的日本风险投资投给了软件公司,而同期美国的数据是11%。到2011年,美国的风险投资总额已达到290亿美元,而日本的总和相当于美国的12%。在这一时期,美国软件初创公司获得了风险投资总额的24%,而广义的IT投资占到风险投资总额的57%。对于日本来说,软件公司只占到风险投资对初创公司投资额度的9%。因此,日本用于软件开发的风险投资,不仅占比低,总额也很小。

为检视这种可能性,我们使用Teikoku数据库中关于所有初创企业的年鉴数据。在2005年-2011年符合统计标准的5292家初创公司中,软件公司只占到7%的比例。软件公司数量稀少,既导致了日本软件创新能力的虚弱,也在无形中剥夺了大型技术公司潜在的新产品。

印度外包巨头Infosys Technologies的前首席执行官在2010年估计,日本高达80%的年度IT支出用于维护和运营现有系统,而美国不超过60%。即使这一说法有些夸大其词,也表明日本用于软件创新的资金远少于美国。这些观察结果适用于管理信息系统(MIS)部门的企业和应用软件预算; 嵌入式软件预算和专家通常位于产品开发部门。

系统集成商造成的阻碍

正如图一显示的那样,日本的集成商占据了64%的定制软件销售额。因此,系统集成商与企业客户的关系十分重要。客户由于人力资源单薄的原因往往无法很好的捕获和描述IT需要。更何况,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能力虚弱。于是系统集成者在理解和响应他们的需求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这就导致了不匹配。例如,客户可能会说,希望系统集成商帮他们减少库存。然而,这可能并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他们真正关心的可能是希望了解到与不同规模的库存相关的风险,以及如何对冲这种风险。客户的IT部门在澄清客户需求方面可能没什么帮助,因为他们主要负责财务IT系统,而对其他部门的活动知之甚少。然而,系统集成商在采取行动时通常必须依从客户的意见,而不是与他们对着来,因为“顾客为王”的心态贯穿于日本的组织文化中。由于企业客户通常并不会认识到他们的能力是不够的,他们可能会要求特定的解决方案,但不知道这些解决方案可能带来的全部后果。只要集成商按照客户说的做,不用其他方案去挑战客户,集成商就能获得利润。此外,高层管理人员往往充分理解IT雇员的不足,这使得他们在面临新的战略性IT机会时,厌恶风险的心理往往会占据上风。

大型公司对集成商的严重依赖,以及企业对IT战略级重要地位认定的缺失,可以从专职CIO认知数量看出来。三菱研究所的软件专家估计,2008年只有30%-40%的日本大型公司拥有全职CIO。在2008年,很难找到年收入超过5亿美元但没有全职CIO的公司。日本信息系统用户协会随后进行的一次调研显示,大约50%以上的日本大公司拥有挂着CIO头衔的员工,但他们投入到IT工作中的时间几乎没有超过10%。

当然,让CIO从事全职的IT工作并不能确保他们在公司里扮演战略性角色。CIO角色的缺失意味着日本公司在IT方面的努力远远不够,而且CIO工作本身也被认为属于非战略性职位。这种情况反映了高级管理人员长期将IT视作成本中心,而不是促进公司增长的支持性战略活动。这就是日本软件创新相对美国十分不足的潜在原因。而IT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原因是由机构性质造成的(制度化的)软件专业人才分布不均衡。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日本软件专业人员工作的本质是定制,而不是创造可以卖给横向市场多方用户的产品与服务。

敏捷开发能力不足

另一个判断日本公司缺乏产品导向IT战略的依据是,在美国公司大量使用的敏捷(迭代)开发方法在日本推广时进展缓慢。敏捷开发方法在通过与客户持续协作并接受反馈来满足客户动态需求这一点上十分有价值。正如上文提到,大公司薄弱的IT能力阻碍了他们采用敏捷方法。同样,虽然大公司总是敦促集成商采用敏捷方法,但集成商也反应冷淡,因为作为他们客户的大公司缺乏IT能力。

日本公司在开发与采用最先进的企业软件方面也是行动迟缓,这导致他们无法成为能够迅速抓住战略机遇的柔性企业。从他们进展缓慢步履维艰的ERP软件采用过程就能看出这一点。即使采用了ERP系统,他们也只采用人员、财会等少数典型模块。他们还倾向于实现本部门而非整个企业的优化。因此,他们最终收获到最优的子系统和次优的总体系统。

由于企业软件整合了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和外部信息管理的功能,所以,从理论上讲,企业软件不但能支持管理使之更高效,此外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往的调查显示,美国公司更倾向于使用IT投资追求战略价值,比如赢得新客户、增加销售、支持市场情报等。而日本公司更加注重使用IT投资拓展他们的运营绩效。日本电子信息技术联合会与美国IDC公司日本子公司2013年开展的一项联合调研进一步确认了这一观点。他们对216家美国跨国公司与196家日本跨国公司的高管(不包括IT经理)做了一次网络调查,这些公司涉及到公共和私营部门的方方面面。当被问及对IT投资的期望时,日本大约有48%的人将“用来提高运营效率并降低成本”作为他们的首选,而不到22%的人选择“用来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开发”。而美国公司有41%的人选择“用来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开发”,然后29%的人选择“用来革新业务模式”。业务模式革新在日本公司的选择中排名第七,仅占13%。与这些结果一致,75%的美国公司认为IT很重要,20%的美国公司认为重要,而2%的美国公司认为“不好说”。与之相对照的日本公司的数据分别是16%、53%和24%。

从调研中看出,日本公司几乎不可能将IT投资看作是战略性的。这也压缩了他们对高水平软件人才的需求。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亿欧,经亿欧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随意打赏

日本 下载日本变态日本地图日本签证日本网站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