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杉投了KFit,就说明类Classpass模式没问题?
亿欧网消息, 红杉近日领投了一家马来西亚健身O2O初创公司KFit共计325万美元 。这家公司的模式和美国著名的Classpass如出一辙,用户在平台上只需要交一笔月费,就可以预定多家与KFit合作的健身房、运动场馆。通常,亚洲健身房价格很高,而人们的锻炼意识普遍较差, KFit 的出现就是希望改变这一现状。除了这次的融资外,KFit还获得过500 Startups、SXE Ventures和Founders Global等数百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
KFit成立于2015年5月,创始人是Groupon前亚太地区负责人Joel Neoh。其核心的技术团队在马来西亚,同时在各地区招募当地的人才以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仅仅两个多月,KFit的用户月预定量已经突破四十万。现在KFit已经进入亚太地区的13个国家和地区的21座城市,包括吉隆坡、新加坡、台湾、香港、墨尔本和悉尼。如今KFit的移动端APP也已经开发上线,以适应亚洲用户爆发增长的移动端需求。
KFit获得融资对国内一批Classpass模式的模仿者是一个激励,但并不能够说明这一模式就是完美的。亿欧网从三个角度来分析现有的健身O2O到底在满足谁的需求,解决哪些痛点。
一、场馆需求。 对于 健身O2O 公司来说,首先要对接的就是场馆方。 场馆的需求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增加用户,包括流动用户量和留存用户量;二是增加营收;三是提高知名度。 对于和Classpass合作的大型连锁健身品牌的场馆来说,前两个需求最重要,而对于新晋健身O2O公司“燃”合作的小场馆来说,后两个需求更为强烈。但现有的健身O2O公司并不能很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以Classpass为例,它的模式是:用户每月只需支付99美元就可以到数千家合作会馆体验课程,每名客户可以去同一家会馆三次。因此,在Classpass上的用户通常对灵活性要求较高且多为价格敏感型用户,很难形成留存率,进而转化成场馆的固定会员甚至是VIP会员。
二、教练需求。 教练作为健身O2O领域的重要资源,如何进行 教练资源最大程度的优化配置、提高教练的收入 是健身O2O公司可以突破的点。与Classpass不同,美国另一家健身O2O公司Vint主要提供的就是教练和用户的对接服务。对用户来说,Vint提供了低价优质的个性化私教服务。对教练来说,绕过了场馆,获得了更高的受益。在这一方面,Classpass和亚洲的健身O2O探索者大都没有在这个方面做出相应的考量。
三、用户需求。用户需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健身地点的灵活性;二是要求降低健身费用。 从用户这一点上还看,类Classpas公司都基本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以中国的雅酷为例。早在2006年,雅酷就推出了 雅酷 卡,通过“共享分拆”的方式降低用户的消费。2015年4月,雅酷更是推出了三个月健身只需288元的活动,用户可以在数百家和雅酷合作的中高端连锁健身场馆健身。类Classpass模式的公司可以同时满足用户的两个需求。
总结来看, 类Classpass的公司在C端往往拥有很好的口碑。但是在供给端,无论是场馆和教练的动力都明显较弱。 如果持续这种C端强,B端弱的趋势,未来Classpass们的局面将会非常被动。
雅酷已经慢慢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为了增加商户的粘性,雅酷向健身商户提供会员的管理系统服务,希望通过增值服务提高B端对平台的依赖性。此外,也有一些新型健身O2O公司,专门针对当地市场情况,提供与Classpass不同的商业模式,同时为场馆和用户提供价值。比如最近获得融资的健身O2O公司“燃”。它主要和一些小型的健身房合作,推出“按次付费”的模式。着重为小型健身房打品牌、为他们提供增量的用户。相比Classpass,燃注重为B端创造更多的价值。
在火热的O2O行业中,打造一个稳定而完整的商业模式是企业不变的追求。这就要求企业很好的把握每一个节点环节,不能顾此失彼。注重为他们创造出实际的价值,才能最终获得企业应得的溢价。
本文作者于东炜,微信号:429031945,亿欧网专栏作者;转载文章请务必注明“来源:亿欧网”;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网对此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