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欧智库:中美经济错年对比,解读我国当前消费升级特征与走向
“ 消费升级 ”概念的含义,目前正经历着一个“从学术化到通俗化”、“从普遍意义到特定语境”的动态变化过程。在经济学意义上,消费升级这一术语被约定俗成地用以描述“经济发展带来的消费结构改变”过程;近期广泛被媒体采用后,这一概念愈发被框定于描述当前中国的的一系列经济变化,也因此开始与“科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概念产生粘连关系。
想要真正理解消费升级,就不能陷入媒体为我们制造的狭隘语境。历史上,中国不是第一个进入消费升级阶段的国家;与前两次消费升级不同,中国的经济日益趋于市场化,使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愈发具有借鉴意义。分析师发现,美国在70年代所经历的经济结构、消费市场变化和我国当前颇为相似,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正在经历的市场变化。
一、 相似借鉴:经济结构决定的本次消费升级必然性
美国发展经验对中国具有巨大借鉴意义,70年代,美国爆发以“体验经济”为主线的消费升级,与我国现阶段情况颇为相似; 具体而言,在技术高速发展后的空档期,膨胀的资本和市场共同选择消费升级作为卸力出口。
在60年代,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舆论影响力,“电子热”席卷投资和股票市场。60年代末期,“电子热”的经济泡沫破碎,而微电子、生物工程技术又尚不成熟,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使美国经济失去增长点。与此同时,美国长达20余年,“通过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凯因斯主义走入尾声,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政府和市场不约而同的将注意力转向经济的稳健增长点:消费。最突出的成果,就是被称为“漂亮50”的50支消费股票保持着15年长期超额收益。“消费升级”并非是投资机构和媒体的炒作噱头,其背后具有一定历史必然性。
对比中美两国情况,我们在社会背景中发现下列共性:
二、 差异点:技术与人口差异决定本次消费升级的特殊性
[1]基尼指数:1943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在0和1之间,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
本文作者杜博伟,亿欧专栏作者;微信:dubowei950814(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务”方便备注);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