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亿欧
汽车
8月22日消息,
近日,
罗兰贝格
与
腾讯
汽车联合发布了《中国汽车行业
人工智能
应用
报告
》(后文简称“《报告》”)。
《报告》分析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对
自动驾驶
领域的影响,指出当前我国的技术及法律法规制定水平,并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同时,报告还调查了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消费偏好。
在AlphaGo今年击败围棋世界第一棋手柯洁之后,人类将迎来新一波人工智能热潮。据报告预计,2040年将出现强人工智能,各方面水平都将与人类相当。此后,全面超越人类智能水平的超人工智能的出现也指日可待。
而汽车作为人工智能技术最为直接的落地方式,其应用场景即包括自动驾驶和智能人机交互界面等。
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对汽车全价值链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短期内主要影响营销及车主使用;随着自动驾驶的诞生,长期来看,同时将对汽车生态产生颠覆性影响。
(汽车行业内应用)
按照机器的介入程度,自动驾驶分为五大阶段。在L3阶段后,机器开始接管主导车辆的感知和控制。目前自动驾驶技术整体处于L2到L3的转变阶段。
(自动驾驶分级)
长期而言,基于人工智能技术,
实现
无人驾驶
的出租车将会在汽车出行领域率先产生颠覆性的变革
。影响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颠覆出租车市场、改善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交通以及颠覆私家车市场。
(人工智能对汽车价值链的长期影响)
报告对比显示,在国际舞台中,德国与美国的自动驾驶发展进度相对领先,德国在大部分车型上都配备了驾驶辅助功能。中国的自动驾驶实力则主要基于其整体汽车市场规模,有很大的提升潜力。从中国各大车企的自动驾驶发展战略来看,驾驶辅助功能将逐步在量产车中实现配置,中国整车厂也将积极投入自动驾驶领域的造车计划。
(全球智能汽车发展指数)
报告指出,自动驾驶的未来发展还需突破法律法规、伦理与基础设施这三大挑战。与其技术水平的优势相同,美国与欧洲发达国家在政策法规制定方面较为超前。目前,上述国家皆已形成自动驾驶的法规框架。其中,荷兰在公共路测准入政策方面已初步确定管理流程。
(自动驾驶所面临的风险)
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其自动驾驶的政策法规框架目前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缺少适用于自动驾驶的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相关机动车行驶的技术标准,并且其在制定方面尚还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自动驾驶的法律法规支持)
对于中国而言,汽车领域作为发展人工智能、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点赛道,值得密切关注。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智能运载工具将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发展自动驾驶汽车和轨道交通系统,以形成我国自主的自动驾驶平台技术体系和产品总成能力。此外,还将探索自动驾驶汽车共享模式,发展消费类和商用类专业化服务体系。
罗兰贝格合伙人郑赟表示:“自动驾驶车辆的使用场景及广泛应用程度受到消费者接受度的直接影响:在自动驾驶普及阶段,通过解决消费者痛点并培育其对于自动驾驶的喜爱并提升粘合度。长期来看,在无人驾驶功能成熟后,智能出行的构建过程中将嫁接更多的生活场景。最后,消费者不断提升的自动驾驶偏好对于商业场景及模式的设计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据报告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整体呈现非常积极的态度,人工智能所能带来的效率及社会提升是消费者支持其发展的主要诉求,而
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及相应灵活程度则成为该领域的主要痛点
。近70%的消费者认为强人工智能年代将在2040年以前到来,其中,大年龄层消费群体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更为乐观,他们对强人工智能的提前来临也更具危机感。
(自动驾驶行业痛点)
同时,
报告发现十分有趣的一点:
由于驾驶员的身份被算法所替代,自动驾驶对女性与大年龄层消费人群存在更强的需求吸引力。此外,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认为自动停车等较为成熟的自动驾驶相关技术,能够对其产生更直接的帮助。而被提及次数较多的问题是,消费者普遍认为自动驾驶车辆应该实施单独的车道分离行驶。
(自动驾驶汽车配置消费者偏好)
需要引起车企重视的是,中国消费者表示偏向选择传统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互联网公司或价值链上游的玩家等异业进入自动驾驶的企业,或许将面临着消费者信任的问题。
接近半数的消费者表示,为自动驾驶功能额外支付的费用少于车价的10%是他们比较能够接受的价格范围。
(自动驾驶服务信赖程度排名)
通读整份报告后可以看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不管是整车背景还是互联网背景的企业,目前都在积极布局自动驾驶出行生态,占领影响力高地,成为领先的自动驾驶制造参与者。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亿欧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北京亿欧网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