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猪年的年货变迁
春节将至,你的 年货 准备好了吗?带你走过四个 猪年 ,一起看看年货变迁背后的时代发展。
1983年:凭票赶集
“过年前一个月,我们单位负责供应的同志就开始停休了,得加班加点才能完成5000户的年货供应。每一份年货有粉丝、生粉、石碱、木耳、红枣、核桃、瓜子,都得称重包好,忙活起来就跟打仗一样!”
老姚回想起1983年春节,他刚参加工作头一年,就被领导分配去参加了这样一场记忆深刻的“战斗”。
那时,还是一个凭票吃饭的年代,由国家统一限量供应粮票和油票。
老姚所在的国营单位福利还算不错,基本上承包了一个家庭的年货,而很多人想在市面上买都买不到,需要有点关系才能搞到烟酒糖和肉类制品的专用券。就算有了票证,能兑换出来的份额也极其有限。
▲《1982年春节定量商品供应目录》
80年代凭票购买年货的紧张情况可窥一二
杨霞那年才7岁,但现在还清楚记得每年春节前全家的紧张气氛。
“我妈很早就跟我们分配好了任务,家里每个人都各自负责一种票,也不提前给我,怕我弄丢了,那时候的票比性命还重要。”
春节市场供应开始的前一晚,全家人都没睡好。半夜三点多,父亲就摸黑出门了,因为他负责购买平日罕见的水产,每人限定二斤,去晚了就没了。而杨霞也在天蒙蒙亮的时候被母亲喊醒,揣着母亲给的糖票走出家门去排队。
“有一年,我巴巴地排了一个多小时,快到我的时候,营业员解下围裙说,后面散了吧,卖光了!我都急哭了,不敢回家,害爸妈找了一天。”
这是一场全家老少齐上阵的“年底冲刺”。只有当大家都领着“战利品”回家时,这个年才算踏实了。
李志军深深记得1983年的春节。那一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首届春节联欢晚会。
“因为整个院子就我家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所有人都挤在我家看春晚,特别热闹!”
这台电视机是松下牌的,12英寸,右侧有开关、频道、音量等旋钮,背后还有拉杆式天线。虽然屏幕经常会“雪花飘飘”,但这是李志军记忆中最豪华的年货了。
尽管在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就试制成功,但二十多年过去后,电视机仍然是普通家庭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到了80年代初,中国又从日本引进了黑白电视机。由于进口商品货源少,李志军父亲托人搞到了一张“工业品券”才买到。
这台黑白电视机花了515元。1983年,全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64元,农村人均纯收入只有309.8元。也就说,这台黑白电视机相当于城市居民一年的收入,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品。
短短两年后,全国电视人口覆盖率就达到了68.4%,全家除夕夜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也开始成为国人的新年俗。
1995年:电子兴起
此时,距离票证时代的终结(1993年全国取消粮油票)过去两年了。
杨霞随时能去商店买上一小袋大白兔奶糖;李志军家的黑白电视机也换成了21吋熊猫牌彩电,一家老小守着看《神雕侠侣》。
蓬勃发展的90年代让人们感受到了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年夜饭上的鸡鸭鱼肉已属平常,年货清单上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了。
这一年,河南温县农民郑万和很得意,他办鞋厂发了家,给自己买了一台“大哥大”。
1987年,广东率先建设了900MHz模拟移动电话,摩托罗拉也在北京开始推销移动电话“大哥大”,中国从此步入了移动通讯时代。
广东中海集团董事长徐峰回忆道:“1987年11月21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成为中国第一个手机用户。”
当时的大哥大厚重如砖,一斤以上的重量,往往只能维持30分钟通话,公开价格在2万元左右,但紧俏程度远超早年的iPhone,将入网费和预存话费算进去,落地价不低于2.8万元,黑市售价曾一度高达5万元,相当于一个工人3~5年的工资。
1995年,大哥大价格已经没有这么夸张,但也要一万元左右,像郑万和这样买得起的都是当年令人艳羡的“万元户”。
更多人则选择在过年时,为自己购置一部BB机。
▲人们在腰带上别着BB机(拍摄者:罗明义)
“我当时很想拥有一部大哥大,真是买不起!好不容易攒了两个月工资,买了一部BB机,别在腰带上串门拜年,感觉腰杆都直了不少!”刘爱华至今还珍藏着这部BB机。
“过年那会BB机嗡嗡嗡的声音响个不停,全是拜年的消息!”刘爱华笑说:“可能后来短信拜年就是这么开始流行起来的。”
刘爱华不知道,这新的一年,中国大陆将引进第一款GSM制式网络手机爱立信GH337,大哥大很快就会退出历史舞台,人手一部的手机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董潇是一名高校老师。1994年教育部推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后,学校把这项考试作为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为了下班后能更好地学习备考,董潇咬咬牙,置办年货的时候给自己买了一台电脑。
“我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几百块钱,当时这台电脑花了我六千多,相当于老家一套房!”董潇回忆起,依然惊叹于自己的决定,也感叹于那个所有人都敢于朝前狂奔的辉煌年代。
这一年,联想集团电脑产量超过10万台,并推出了第一台“中国品牌”的笔记本电脑——联想昭阳S5100;IBM等国际巨头正在打开中国市场,全国已有300多万台电脑进入家庭。
这一年春节过后,马云创办了中国黄页,丁磊辞去公职南下广州,张朝阳拿到投资从硅谷回国……每一个人都在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
2007年:轮子时代
走进2007年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普通城镇家庭都有什么样的配置。
一百户城镇家庭,约97户家里有洗衣机,92户有电冰箱,88户有空调,每个家庭至少有一台彩电。1995年渴望的年货呢?移动电话已经人手一部,约有一半家庭购置了电脑。
但是,只有25户家里买了摩托车,一百户只有4家才买得起汽车。农村家庭的话,一百户家庭里两辆车都凑不齐。
再看另外一组数据,2007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为2876.22万辆,以一家五口粗略计算的话,会发现在这一年时间里,每百户家庭的汽车拥有量翻倍了。
楚晓一家就是在2007年春节前步入了“有车一族”。
楚晓的父亲在深圳打工,每年春运回家都苦不堪言。“带着小板凳提前一天就开始在火车站排队,运气好能买到一张硬座票,更多时候是站着回家,太难受了……”
从深圳回老家,将近23小时的漫长路途让楚晓父亲难以忍受。他曾想买辆摩托车骑回家,然而要在风雪中骑行1000多公里,这遭到了楚晓母亲的强烈反对。
2007年,楚父挣了不少钱,下决心把汽车列入了年货清单,托老乡花了几万块钱买了一辆还算新的二手捷达。
“自己有车多好!还能多带点特产回去!”
那一年春节,楚晓特别开心,吃了好多顿广东腊肠,也第一次见到了硕大的芒果和青枣。“我爸说等更有钱了,就换辆新车过年!”
2007年,我国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1.26亿人,全国春运旅客量达22.5亿人次。在这浩荡的迁徙中,手机、电脑、玩具、特产、零食等新奇年货随着滚滚车轮在全国范围内汇聚、流通,渗入到每一个家庭当中。
这一年,刘海军没有准备年货,他决定将年货经费花在自驾游上。
带着对新年的美好期盼,他们一行四车13人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从济南开到桂林,一路游山玩水,全程往返5200公里,直到初七才尽兴而归。
“平时好吃好喝的都不缺,过年就是放假嘛!”
十年过去,春节游客从9220万人次翻了四倍,涨到了3.86亿人次,自驾车出游比例接近50%,已成为春节家庭出游的主要方式。
2019年: 电商 为王
从80年代资源紧张的凭票购买,到90年代熙熙攘攘的年货集市,再到00年代琳琅满目的百货商超,年货的场景一直在变化。
在这个物质不再匮乏的时代,年货又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
2015年,马云在延安宣布,要举办首届阿里年货节:
“年货节,是为了让辛苦一年的农民朋友年底有个好收入,让城里人能够买一份家乡的土特产,解一份乡愁,也让快递员腰包鼓鼓回家过年,让城里的年味浓起来,让陕北的小米、大枣、烟台的苹果、贵州的腊肉等这些东西在互联网上,让城市人消费起来。”
▲来源:三秦都市报
不得不佩服阿里的造节本事。
2018年,中国春节消费首破9000亿元。据商务部数据,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零售额高达9260亿元,同比增长10%。反观2018年双十一,天猫交易额为2123亿元,京东下单额为1598亿元,加起来也才是春节消费的三分之一而已。
由此可见,人们过年真的很敢花钱!
因自带春节这一强大IP属性,又是开年第一场硬仗,年货节自然成为了各个电商平台虎视眈眈的目标。
今年,几大电商平台的年货节都使出了浑身解数:
阿里继续坚持“为农民办节”的理念,在农村淘宝推出“集单”模式,聚焦县域消费需求,包邮到村;京东主打“大年货节”,与沃尔玛、永辉、家乐福、华润万家等实体商超联手;苏宁走进社区,通过苏宁小店和社区拼团打通最后三公里;拼多多则聚集在农产品的扶贫工作上,推动“多多助农”工程,解决农产区产销问题。
有了年货节,春节不打烊。
▲来源:北京青年报
这一年,楚晓不再巴巴等着爸爸从深圳开车带回新鲜的水果,或者跟着妈妈去超市挑选喜爱的零食,95后的她开始主导起家里的年货消费。
趁着年货节促销,楚晓下单买了好几箱水果、零食和酒水,为过年走亲访友充分“囤货”,“这都是可沉可沉的东西,省得我爸妈从超市一箱一箱扛回来,多方便啊!”
今年,杨霞也决定换换花样。
她大年三十才能踏上归乡之路,几乎没有时间出门置办年货,也不想自己大包小包地背着年货回家。
“我一月中旬就开始在网上挑年货了。”杨霞打开手机订单,“南方冬天没有暖气,我给爸妈买了暖风机,今年再给他们换个智能手机,教教他们怎么视频;还买了一些北极虾、鳕鱼、澳洲牛排,这都是平时老人吃不到也不舍得吃的,为年夜饭做准备……”
其实,年夜饭都可以不用做,在网上也能买到。据阿里巴巴报告显示,2018年年夜饭礼盒成交人数增幅达217%,价格从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的半成品年夜饭都备受追捧。
杨霞很感慨,想起三十多年前,为了两斤鱼、一斤糖,全家人跟打仗一样,现在这些再也不是稀罕物,全球美味都能一键下单、送货上门了。
如今,年货越来越大,大到能盛住每一个人对生活的梦想,大到没有时空鸿沟、没有终点边界。
走过四个猪年,我们发现,年货从来都不拘于形式,它是国人消费能力的集中释放,也是经济社会变迁的缩影,就像一个“快门”,记下了每一年生活的珍贵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