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长江红杉投资现金贷在港交所IPO:总资产仅26亿,年净利润才1亿
2018年7月3日晚间,港交所披露了创立于2013年1月的Welab Holdings Limited(简称“Welab”)的招股书。截至2017年末,Welab的资产总额26.34亿元;2017年,Welab净利润为0.17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7亿元)。
中国大陆=7个香港
Welab创建于2013年, 目前为止已经融资26亿元,其投资方包括长江和记旗下的TOM集团、马来西亚主权基金Khazanah Nasional Berhad、阿里巴巴创业者基金、红杉资本、建银国际、欧洲大型银行ING等等 。
Welab在香港和中国大陆提供以下三类服务:
2013年7月在香港推出贷款平台WeLend上直接为借款人提供信贷,目前是香港最大的纯线上贷款平台;
为中国大陆通过2014年8月创建的我来贷平台提供机构资金对借款个人的助贷服务;
为中国大陆及香港的企业客户提供消费贷款技术解决方案。
1、WeLend
2017年,WeLend放款超11亿港元(约合9.3亿元人民币),平均贷款金额为87194港元(约合人民币73768元),平均还款期限为三至四年,平均实际利率为24.7%,M3逾期率稳定于0.1%至0.2%。
WeLend发放之贷款的复贷率从2015年的25.7%上升至2017年的51.6%。
2、我来贷
截至2018年3月末,我来贷累计超过2800万名用户撮合210万次贷款。我来贷官网数据显示,目前我来贷注册人数3002.5万人,申请借款金额为2540.2亿元。
2017年,我来贷的平均贷款额为6752元,平均还款期为10.6个月,平均年化利率为25.2%。2017年,我来贷撮合贷款81亿元。截至2018年3月31日,我来贷历史累计撮合贷款额为133亿元,M3逾期率稳定在0.4%至1.5%水平。
我来贷撮合的贷款的复贷率从2015年的16.8%上升至2017年的55.3%。
3、技术输出
除了WeLend和我来贷两个放款平台, Welab还提供技术输出,让一些企业进入金融科技领域,开展信贷业务。2017年,Welab的这一B2B服务技术解决方案为企业客户撮合21亿元贷款。
从放款额和放款次数来看,中国大陆的市场是Welab的绝对主要战场。其在2017年在中国大陆放款金额相当于香港的7倍。
与此相对应的,2017年末,Welab的员工数86%在中国大陆,人数为562人;香港为11%,人数73人;需要在中国大陆、香港两地办公的则为2%,人数16人。
从M5+逾期率来看,Welab按历史批次计算逾期率数据大概可以反映现金贷的行业真实不良率,即普遍超过4%,在M8+普遍超过6%。尽管不良比较高,通过在香港、中国大陆开展前述三种业务,Welab还是赚了钱。
年净利润1亿元
据Welab招股书披露,其收入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我来贷服务费产生的贷款撮合服务收入(于贷款放款时确认);
我来贷的服务费(于放款期内确认)及WeLend在贷款期间提供还款处理及收款服务收取的服务费而产生的贷款撮合后服务收入;
我来贷服务费产生的信贷服务收入(于贷款期内确认);
逾期相关收入及其他收入指我来贷及WeLend在借款方违约时向借款方收取服务费及有关提供B2B服务的服务费;
WeLend产生的贷款利息收入(经扣除贷款利息费用)。
2015年至2017年,Welab产生的总收入分别为1.46亿元人民币、2亿元人民币和10.29亿元人民币。
从资金来源上看,Welab有以下几种途径: P2P贷款平台投资者;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一名资金促成方提供多个资金来源的资金 。
其中, P2P资金占据主流 ,从2015年的占比30.9%提升至2017年的57.7%。持牌机构(应该是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和小贷公司)占比则从47.8%下降至41.9%。其他(应该是资金促成方)的资金占比从21.3%降至0.4%。
金融领域多位首席财务官曾对第一消费金融表示,中国不是做实业赚钱,也不是做P2P、现金贷、消费分期之内的业务赚钱, 中国目前最赚钱的业务是资本运作 。大量的项目本身盈利能力差,社会价值低,但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通过一级市场,尤其是二级市场(港交所、沪深交易所)割韭菜赚钱。这些打着互联网名义、金融科技名义的公司,在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后,将估值抬高到远超实体企业,乃至于传统金融机构的骇人听闻的地步,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长远会产生不利影响,因为人心因此而狂躁,再也没人静下心来做事情,都希望通过资本运作疯狂割韭菜。
▲附属材料:Welab财务报表
推荐阅读:
美股到港股:P2P平台境外上市之路有何不同?
我来贷发布新战略,行业布局裂变,签约11家银行消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