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贵宝高级副总裁傅旭东:大健康领域的三驾马车和六大前景
2019年12月6日-8日,2019世界创新者年会(World Innovators Meet 2019, 简称WIM2019)在北京·国贸大酒店举办,由中国企业联合会指导,亿欧·EqualOcean、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联盟联合主办,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瑞士、以色列、俄罗斯、西班牙、葡萄牙、印度、新加坡等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余名创新者齐聚一堂,共同总结2019年世界科技与 产业创新 的成果,预测2020年最新创新趋势。
本次年会以“科创4.0:共建全球化新未来”为主题,采取“1场创新领袖峰会+9场主题论坛”的会议结构,围绕当下最热门的零售新消费、 金融科技 、投资新趋势、智能硬科技、医疗大健康、产业互联网等六大领域,以及青年、女性和科学企业家等群体展开。
12月7日下午,在医疗大健康创新论坛上, 施贵宝 高级副总裁傅旭东发表题为《全球视角下的医疗大健康创新趋势》的主题演讲,他的主要观点如下:
圆桌对话的主要观点如下:
1、医改和医药研发最终是为了患者,但怎样让AI从精细化管理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有诸多方式,最应该注重的是以价值为导向和驱动的创新路径。
2、我觉得整个中国生物产业的驱动,主要来自三大方面,通俗说就是三架马车:需求、政策和资本。
3、展望大健康领域,我觉得未来应该从基因生物技术、大数据及 人工智能 、医药供应链、医疗机构/医生服务、医疗金融服务、患者服务等方向着手。
以下为现场讨论速记(有删减):
非常感谢亿欧邀请我来参加这次峰会。其实给的题目很大,时间给的很短,我只能由点到面,把一些概念和全球发生的一些事情给在座各位专家和嘉宾分享,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多包涵。
我觉得制药行业在整个国家的大健康环境下,不单是治病救人,也包括治未病等健康问题。从图表中,大家可以看到生物制药领域引领着全球 医药创新 趋势,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融资主要集中在肿瘤创新药。2018-2019年,全国医药健康行业主要投融资项目有三分之一来自于肿瘤领域。
上图右边也可以看到,2018-2019年医药领域的跨国药企大型并购案例。施贵宝最近刚斥资740亿美金收购新基Celgene,成为全球金额最大的并购案。此外,大家还可以看到礼来Lilly收购Loxo Oncology公司,武田Takeda收购夏尔Shire和罗氏Roche收购Spark。2019年全球有10多起行业并购案,并购金额超2500万美元,几乎都来自生物制药领域。
全球的药品销量持续增长的有两部分,分别是图表的中间部分和后半部分。从排名前50的药品销售看,预计未来销量最大的是修美乐和瑞复美,再往后的两个产品又被称呼为O药和K药,第五个药在全球卖的很好,在中国也有销售,就是BMS的艾乐妥,这是未来预测将成为全球销售排前五位的产品。
在全球销量前100的药品占比中,传统药每年以4%下降,生物医药每年以12%增长。图中两个数据可以看到,生物制剂在未来销售的发展趋势。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预计2022年“百亿美元俱乐部”的药品将以肿瘤药为主的生物制剂,未来全球药品研发投入将超1800亿美元。考虑到时间问题,我就简单把这几个数据给大家说一下,时间原因就不展开分析了。
图表显示,中国医药市场正在持续增长,现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远超第三名日本。预计该增长趋势在今后5年内,将依然保持每年5%以上。通过图中信息可知,到2023年我国制药市场规模会达到很高的值,中国市场份额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当下全球制药市场规模为一千多亿美元,其中我国大约占一百多亿美元,次于美国,居第二位。
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将推动整个大健康产业发展,包括治疗理念提升、医疗措施优化、新药审评审批加快、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保准入动态调整等“正能量”方向不断提升,像包括不合理用药、带量采购压缩行业水分、医疗支出压力大等“负能量”将不断改善,共同推进医药行业进步增长。
在创新药方面,我们跟全球创新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刚刚提到的肿瘤领域,美国全球新药有75个,而中国只有40个。像在其他的领域,中国最大的新药研发领域是在糖尿病领域、抗生素领域。我觉得在未来各个领域,创新是新药研发的核心驱动力。
为了缩小中国与全球领先国家的医药创新差距,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家可以看到包括市场授权持有人改革、开发多国家临床中心、共享全球临床研究数据、对有特殊需求药物加快审批,以及对临床数据、专利保护等。数据显示,我国创新药审批明显加快,比原来速度提升近62%。此外以生物制剂为例, 2018年新批生物制剂比2017年约增加450%。从新药提交材料到最后审批,整个的时间包括跟O药、K药和其他创新药来讲,最快6个月就可以完成审批,包括救命药等疗效明确的药品评审速度大大加快。
整个新药研发的革新有两部分,一是快速得到新药,二是提高对新药的可支付能力。对于这两部分,中国政府在2030年大健康蓝图中打造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对于整个创新药物的环境,2030年大健康趋势中制定了很多的政策,包括加快新药准入、改善医疗系统效率、释放新药药品红利等。国家从创新、改革等层面做了大量工作。我觉得整个中国生物产业的驱动,主要来自三大方面,通俗说就是三架马车:
第一,从需求来讲,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加快,生活方式变化,对健康产业需求日益增加;第二,从政策来讲,《“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国家层面提出健康领域长期战略规划。2018年以前国家对整个医药行业没有具体的产业规划,今年开始十三五规划里才开始出现对医药行业的产业规划,在政策层面加大引导;第三,从资本来讲,到2020年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万亿元,2030年将超过16万亿元。
这三架马车驱动着整个生物制药领域的快速发展,2018年我国生物制药市场规模约为400亿元;生物制药领域开展100多项单抗相关的临床试验;生物制药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约为15-20%;中国销量排名第一的生物药赫赛汀®2018年销售额约达40亿元;MNC生物药在中国获批与全球首次获批间隔缩短至1-2年……从一系列政策的推动来看,生物医药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从产品端到患者端,生物制药企业在中国还面临很多挑战。大家也都知道从最近发生的4+7带量采购到国家医保价格谈判等事件,都可以看出再医药政策上,政府对医药行业谈的是价值创新和价值推动。大家对这次国谈虽然有不同的见解和定义,有赢家的也有输家,但是从长远发展看,未来医疗将是以价值为驱动的,以创新为导向,不能再简单的以价格作为驱动,因为价格不能代表任何的东西。
从整个产业的未来发展看,一些研发投入较高的企业在生物制药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整个PD-1扎堆那么多,明年上市那么多,未来会面临怎样的局面,谁也不知道。从产品早期研发、临床试验、管线组合,到注册审批、市场准入及流通等方面看,最重要的就是研发投入,未来生物医药怎样节省成本、快速研发,值得我们思考。
虽然现在新药评审加快,但是市场准入对创新药物发展有很大挑战,整个新药国谈平均降幅60.7%,PD-1药品降幅64%,包括对心血管药物的平均降幅也达65%。未来包括“4+7”带量采购、医疗支付等方面的改革都需要再探讨,而所有的探讨、研发,包括外企、国企的投入,最终都是为了患者。医改和医药的研发最终是为了患者,但怎样让AI从精细化管理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有诸多方式,最应该注重的是以价值为导向和驱动的创新路径。
展望大健康领域,我觉得未来应该从基因生物技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医药供应链、医疗机构/医生服务、医疗金融服务、患者服务等方向着手。从作为基本药物的保障体系来看,国家医保局的成立可以看作是一种保障方法,未来应该考虑更多种层级的保障。医保资金是有限的,不可能大包大揽,未来整个医疗服务的创新也是需要思考的。在欧洲商业保险会占到20%左右,甚至一些国家会占到30%、40%,但目前我国仅占不到5%,未来医疗金融服务在创业领域或可提供更多思路。
我觉得,未来数字化和高科技的发展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拓展空间,尤其是基因生物科技、社交平台、机器人、自动化手术等领域更能推动创新概念,给整个患者和所关注的人群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便利。在政策环境中,未来更多的思考是对过去传统路径的借鉴,和对未来创新路径的探索。
传统路径的生物制剂是以MNC公司为主的研发创新;医疗保障是以政府筹资,国家准入为主;小分子药品以以仿药为主;渠道以医院为主,70%的销量来自于医院,而在国外至少有70%的药品销售来自零售药店。未来以传统路径为主的制药企业怎样分析和思考未来?
至于以价值为驱动的未来创新路径,可能需要企业去学习节省研发成本,包括辉瑞跟IBM合作缩短时间研发等;在医疗保障方面,政府不能再统包统揽,应该尝试打一些组合拳,思考能不能让更多民间资本去做金融创新和医疗创新;在仿制药方面,企业也可以学国外把仿制做到极致;在渠道方面,则将是医院+零售的综合博弈。
我相信未来从产品到患者,从传统的路径到创新路径,会有多种渠道、多种创新角度,全新视角下未来创新路在何方?我们将怎么走,值得思考。因为今天时间有限,就不再展开多讲。谢谢大家!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