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李玉军:困难期也是转型期,特斯拉国产倒逼中国车企成长
在1月10日-12日召开的2020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 北汽 技术总监兼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李玉军 接受了包括亿欧汽车在内的小范围媒体群访。
谈到当下的 新能源 汽车市场下滑,李玉军在采访中表示,任何一个产业没有不遇到困难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的企业借此机会蜕变,有的企业没有抓住方向,它也会走到另外一个方向,这应该是常态。
特斯拉国产无疑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近期最火的话题之一。对此,李玉军表示,特斯拉国产,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他认为, 汽车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产业,只有更强的竞争对手进入,中国企业自己成长才能更快 。
为了应对对手挑战,提升自身竞争力,李玉军在采访中表示,北汽仍旧以电动化、自动化和网联化为方向,与行业主流相同。
目前,北汽已率先采用CTP技术,旗下北汽EU5成为全球首个采用CTP技术的电动汽车产品。此外, 北汽新能源 自2011年开始探索车电分离模式,至今已有1.8万辆可换电车辆分布在全国,并于合作伙伴在华建设了187座换电站,且开启了对私换电车型的交付。
此外,据李玉军介绍,2020年~2021年,基于ARCFOX品牌, 北汽将推出多款智能网联技术和电池热管理技术有大幅提升的产品,能够实现一些场景化的自动驾驶,电池在冬季和高速行驶时能耗大幅下滑的现象将有所改观 。
他同时谈到,在智能网联方面,作为传统主机厂,其在融合各大供应体系、开放思维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以下为采访速记(有修改):
媒 体:李总好,近期特斯拉国产下线了,我想问一下,您觉得它对国内汽车产业技术路径上有没有哪些影响?今年随着补贴的退坡,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下滑,您怎么看接下来新能源市场的发展和竞争?
李玉军: 我来谈一谈我个人的观点,不一定对。
首先,关于特斯拉国产。我觉得特斯拉国产和在美国产,差异仅是产地,它的技术路线、核心配置等各方面,还是一个团队在做。当然,国产以后,可能后续还会面向中国的市场有一些倾向性动作。
我们现在做产品,首先要拿捏用户的心态、用户的特征,比如不同的车,用户群体是不一样的,不同的群体对于车辆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比如说,仅仅买200公里范围内的出行代步工具的消费者,对智能化要求不高;但是像特斯拉那种20万30万元以上的车的消费者,对智能化,包括自动驾驶的期望高。
特斯拉国产,积极的参与中国电动车市场,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我觉得,汽车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产业,只有更强的竞争对手进入,我们自己成长才能更快,这是我们北汽新能源一直秉承的思路。
北汽大的路线就是纯电化、自动驾驶和网联化。北汽新能源从诞生到2011年,先是干电动化;近四五年也在发力智能网联。我觉得,从战略方向上,各家应该是一致的。
当然,从电池的技术上,我们还是不一样的。特斯拉还是坚持小电池大成组的技术路线,北汽新能源目前还是和其他多数厂家一样坚持做标准化模组,做大的电芯,来实现标准化、平台化,以此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品质,降低电池的成本。
从电机这块也有一些差异,我们在主驱电机上不太倾向于用感应异步电机,因为我们觉得效率比较低,电动车的成本压力很大,效率低就得多装电池,这就是成本。所以,在主驱电机上还是坚持永磁同步电机的路线。
目前,在系统匹配方法上,我们现在重点研究的是NEDC,是高速和低温的续航里程。电动车冬天和高速掉电太多,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明年后年出的新车,在这方面会有很大的改变。我们也觉得,电动车走到现在,应该是一个全气候、全区域的交通工具,这是我们努力攻克的技术路线方向。
在整个电控架构方面,我们觉得特斯拉走的是更靠前,我们还处于跟人学习的阶段。我们还是要走相对大众的路线,因为我们更依赖供应商一起构建车的电控架构,自己定制的产品量很小,成本不一定有太多的优势。我们目标是一样的,还是要第一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这个大家是一样的。
第二个问题,市场这块,从我们研发人员来看,做任何一个事情,比如前几年有补贴,市场表现很好,有可能活的舒服一些,现在遇到了一点困难。但是, 任何一个产业没有不遇到困难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的企业借此机会蜕变,有的企业没有抓住方向,它也会走到另外一个方向,但是这应该是常态 。
像光伏,过去几年也出现了补贴,补贴断了以后,现在还有很多企业成长地很好。我觉得,补贴退坡,从行业来说,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这是必走之路。只有充分市场化,这个产业才能健康发展。从北汽新能源角度来说,我们也都以后补贴时代压力的情况下,寻找我们的出路。
从2010年开始,我们在做换电技术。自2015年起在厦门和北京投放市场。到今年2020年,陆续已经有将近1.8万台车在市场上投入运营,最长的续航里程已经超过了70万公里,总的里程到目前差不多8亿公里。换电模式,我认为是以后将长期存在的,而且对运营环境有极大的好处。2020年, 我们也在探索新的车电分离模式,来降低用户初次购买的成本。随着初次购买成本下降,用户使用电动车的成本还是比油车要便宜的 。
当然,在产品开发阶段,我们也在做一些降本。通过技术的进步,比如集成能力的提高、整车能耗的降低等。这种降低成本的前提是没有影响产品的竞争力,没有降低产品性能前提下,我们研发人员积极探索的方向。
媒体 :李总,关于电池CTP技术,有些厂商比较谨慎,优先尝试是用磷酸铁锂电芯,北汽发布的是三元锂电池的,关于CTP和电池安全性的问题,磷酸铁锂的电芯在运行方面有什么问题?
李玉军: 为什么三元电池,国家或者专家不太建议在大巴车上用呢?这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主要原因在于三元热失控后的速率快,磷酸铁锂热失控到自燃的所需的时间更久。从电池包、从车的角度来说,我个人认为,二者热失控在概率上是差不多的。唯一的差异就是扩散的速率和控制。所以,对于我们做CTP的来说,我们觉得这块影响不大,最主要的还是在于PACK成组技术。
我们目前和宁德时代算是全球首次使用CTP技术量产上车。当然了,我们对于电池的安全性要求没有降低,没有因为CTP放弃技术的要求。还有技术进步带来的热管理系统,现在的效果要比三五年前有很大的提升,包括今年或明年推出的车,热管理也有所迭代,这些对电池都是有一定的好处。CTP技术在产品安全性上,我们还是有信心的,实际磷酸铁锂和三元,我们今年应该都会有产品投放市场。
我们大概的思路是,比如说 我们2B、2G的市场会采用换电车型,更倾向于磷酸铁锂,因为磷酸铁锂它有几大好处,寿命长、成本低 ,运营车辆比较关注的每公里电池的成本。磷酸铁锂在低温性能、充电速度这块比三元还是弱很多,但我们可以通过换电,用慢充解决充电速度的问题。与此同时,换电站有一个空调房,所以电池温度比较高,可以规避磷酸铁锂在用户体验方面的缺陷。
媒体:能介绍一下北汽在私人市场换电线达到什么规模吗?
李玉军: 是这样,换电这块市场推广的策略呢,第一步是出租车,第二步是网联车,等我的网络,比如在北京,如果服务网络做到了2公里为半径提供一个换电站的情况下,我们更倾向于对私。另外一个,对私还也一个问题,就是电池所有权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我相信对私也能够给客户带来一些体验。但现在所有权,车电问题这个模式能不能真正走下去,现在也在积极努力。与此同时,北京的服务网络,不仅北京,包括其他城市也是一样,现在我们把对私用户是作为了第三战略目标。2018年我们是推了一个对私的,但是我觉得主要是因为网络不太健全,现在我们没有作为第一步,我们想先用出租车网联车先把网络铺好,之后再探索对私,因为对体验比较关注。
媒体:您介绍一下换电网络铺到什么级别了,具体数量?
李玉军: 具体的最新数我不太清楚。在北京有一百多个站,平均服务半径在2.3公里,如果真正能运营起来,这样北京网络就起来了。北京以外的城市,现在还是以出租车网联车为主。
媒体:李总,我想问下,在未来的供应链体系里,电池这个板块将会是什么样的格局?
李玉军: 我们愿景也说了,让每个电池价格最小化,让每位用户畅行无阻,这是我们的愿景。电池,我们有很多的供应商,我们不去弄这些东西,我的使命在于你买了以后,我们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为什么我们要做换电?换电就是为了后续的梯次利用,所以我去做框架,去寻找电池后期运营时,我们如何维护,如何延长它的寿命。现在,二手车价格比较低,车电分离以后,二手车的价格的贬值问题就得到一定解决了。
记者:刚才讲到CTP,因为PACK一般是由车企和电池企业一起做。未来合资以后,这方面讲如何演化?是不是意味着电池企业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大?
李玉军: 我不太认同您的观点,因为这个产业链还是存在的,我们是电池厂商的客户,消费者是我的客户,这个产业链不会变。基于整车的性能,整车的智能化的东西或者体验的东西还是要整车厂做。尤其是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相信大家不会关心电池是谁家,现在是因为电池有点差异,慢慢电池差异性减少,电池就会向现在的油箱方向发展 。整车厂更重要的是做用户体验,用户关注的一些东西,比如低温的充电性能,高速的里程衰减等等。
记者:现在电动汽车最大问题是与燃油车的价格区别,未来我们降价的空间或者大的方向在哪里?
李玉军: 首先,从降本的角度来说有几个,第一是技术进步,能够给我们带来的降本,刚才我一直在讲能耗的问题,比如风阻系数降低,我们现在做的是0.23或者做到0.24的风阻,80度电节约6%,五千多块钱就下来了。与此同时,整个驱动系统的效果,包括热管理系统的效果都有提升,现在能量的转换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个是我们以后要努力做的。我觉得,仅从商用上谈降价,那不是长久之计,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也是一种降价的情况。
记者:刚才说到平台化,我想知道北汽的平面平台什么时候推出来,首款车什么亮相?
李玉军: 我们已经有了ARCFOX的平台,我们实际上还有两个平台,一个是纯电的平台,后面还有油电的平台,BE11和BE22。ARCFOX的平台开发已经准备好了,现在进入首款车的量产准备状态了。时间表我不方便透露。做工程做技术的是要一代一代迭代,比如现在我把这三个平台同时干,这三个平台可能是一样的,因为我们的技术,我们的能力就是这样。但是, 现在先把ARCFOX的平台做完,沉淀两年以后再做BE11或BE22,我的集成能力、工程水平肯定是要比以前更好。包括ARCFOX平台,我们也会不断迭代维护,不断的把新技术应用在这上面 。
记者:我们一直强调降低电动汽车成本,而成本很多方面承载在电池上面,电池占了很大的成本,而且电动汽车还有一个问题,重量太重了。在减重和成本这方面,北汽在技术层面做了哪些手段?
李玉军: 我们先说减重吧,因为我正在做。 减重有几个路线,第一个路线就是材料的改变,代价就是成本。与此同时,我个人更倾向于通过架构,通过结构优化来降重,各家的能力水平高低就在于此 。比如现在新的法规马上要推,如何用最小最轻的结构满足法规的要求,我们整整做了八、九个月,一轮一轮的优化,最后才是用新材料降重。
现在全新开发的电动汽车的重量会有一些提升,但是它不是集成能力降低,而是集成能力提高了。一般情况下,电动汽车可以把同一级别的车的轴距拉的很长,让出很多空间给到乘员舱和电池,将获得比油车更强的竞争力。
电池成本降低需要整个产业链不断的优化。车电分离最核心的目的是做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重构 。我们想通过这种新模式给客户带来一些实际应用,不用你买了车以后,电池的费用都得消费者出,而是希望通过梯次利用或者储能的使用。我觉得,在现有情况下应该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摊薄每次的使用成本,并提升电池寿命。这也有利于提升车辆的残值率,解决消费者痛点。所以我不太赞成一味去降价,降价可能带来一些性能的损失。
与此同时,锂电池最大的好处是全生命周期可以循环起来,可以通过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财务手段利用起来,把这条链打通,将电动汽车价值重构。我个人倾向于价值重构解决这成本方面问题的模式。欧洲V2G肯定能解决电动汽车初次购买成本的问题,如果实现2500次或3000次的电池循环寿命,私家车可能全生命周期最多用到1400次充放电,电池钱就可能省下来。 我们应该用技术发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降价 。
媒体:现在业界普遍有一种这种看法,未来电动汽车将作为一个储能平台。如果这个储能平台短时间内输入输出大量的电以后,电池结构会发生哪些变化?
李玉军: 这个就是对电池有要求,不能光搞能量密度,还得搞循环寿命。我是看好这个趋势,一旦电网把这个架构解决完,电动车将是一个赚钱工具。我算了一下,比如一辆车搭载80度电的电池包,每天顶多跑100公里,也就用20度到25度电,还有50多度电剩下,白天以更高的电价送到电网中,一天可能赚几十块钱,一个月下来也一千多块钱,甚至到两千多块钱。所以,我是认为这个事情是一种电动汽车价值重构的。 就像智能手机怎么代替了功能机,你肯定不会比待机时间,不能用同一个维度去比,电动汽车从属性上相对于燃油车是有差异的 。
我个人判断,一些智能化技术的实现只能在纯电驱动上做,燃油车发动机的响应速度根本满足不了一些智能化的要求,尤其是5G的要求,所以电动汽车能够给我们带来新的属性。您用新的属性去比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现在仅仅和油车比之前油车所擅长的领域。
媒体:请您介绍一下北汽在网联方面有哪些规划。在您看来,我国新能源车联网目前处于怎样的水平,与外国技术相比是否有一些差异,应该怎样突破这些问题?
李玉军: 电动和智能化这是我们发力的着眼点。5G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技术,对于网联,包括高速的通讯,还有一些场景,这个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我们也在积极跟产业链很多伙伴沟通。我们的智能网联产品今年、明年也会陆续推出,在智能化方面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和进步。
我们会依托ARCFOX这个品牌发布相关产品,我们在智能化和自动驾驶方面的技术,应该是和世界先进技术是持平的水平。另外,还有一些北汽自己的特点,实际上电动化也是智能化的基础,我们有一些积累,不同的人开车去不同的目的地,会触发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功能,我们明年后年推出的产品上也会有一些场景化的新技术,来提升产品的一些竞争力。
媒体:你觉得智能网联的难点在哪里?
李玉军: 从传统车,到电动车到 智能网联汽车 ,我觉得跨界比较大。最大的难点是,光靠整车厂一个企业做很难,而且做不好,一定需要找供应商,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好整合。我们现在的战略也是这个思路,电动化可以自己做。但是,在智能网联,包括大数据方面,我们现在的思维还是要开放。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亿欧,经亿欧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