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带量采购影响下,近期医药生物的资本市场如何投资?
【编者按】2018年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年,尤其是在近期“带量采购”的政策推动下,行业竞争态势从过去的品种时代,进入创新驱动的行业竞争格局;由过去的规模小、散、多的行业格局,向更加精细化、产业化和规模化迈进。对于投资领域来说,新的风口又出现在哪里?本文带来相关思考。
本文发于新康界,作者为朱亮; 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回顾2018年医药行业
截止2018年12月26日,医疗保健下跌23.50%,略跑赢沪深300指数的跌幅24.63%,而制药板块、生物科技分别下跌为25.2%、29.9%,跌幅均大于沪深指数300。
下半年,随着疫苗问题等黑天鹅事件的冲击以及医药政策的影响,医药指数呈现高开低走的趋势。子行业分化加剧,其中研发外部CRO增幅7.3%以及CMO跌幅12%,均远高于沪深300指数的跌幅。制药板块PE中位值为25.07倍(TTM),医疗保健PE中位值为27.14倍(TTM),生物科技PE中位值为28.46倍(TTM),估值水平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反映出资本市场对于带量采购政策推广之后可能带来的药价大幅下降的负面影响。
行业观点
近几年我国医药行业政策频出,带量采购下的经济增速放缓,老龄化下人口红利的消失,财政对医疗支出的压力导致医保控费也应运而生。 行业竞争态势从过去的品种时代,进入创新驱动的行业竞争格局;由过去的规模小、散、多的行业格局,向更加精细化、产业化和规模化迈进。
投资策略
医药行业经过近三年的调整,当前估值仅为26倍左右,处于历史性的低位,老龄化背景下医疗需求稳定增长,而医药行业仍然具备很强的投资性价比。
受“4+7”带量采购和医保控费等一系列政策的影响,短期市场出现严重的恐慌情绪,此时也是重新布局医药板块的良机,很多个股从高位下来已经跌了40%左右。短期内可密切关注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影响程度,并继续关注医药板块中细分领域或严重低估的标的。
医药健康行业
医药行业未来在细分领域方面会有投资机会,按照细分领域可划分为制剂、医疗保健、生物制剂。在医药健康产业细分未来投资方向上,带量采购间接影响的制药领域(零售终端、原料药、创新药、中成药等),制药产业链端的研发外包服务领域(CRO、CDMO);医疗保健方面包括家用医疗器械、第三方医学诊断(ICL);生物科技方面包括体外诊断(IVD)、体外诊断仪器、疫苗等。
细分领域一:生物科技细领域体外诊断(IVD),建议关注迈克生物以及万孚生物
(1)政策影响。体外诊断已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规模中,国家政策偏好国产品牌,鼓励大型公立医药优先采购国产设备,推进体外诊断产品国产化替代。
(2)IVD市场前景。目前全球IVD的规模在700亿美元左右,而拥有最多人口的中国,市场规模却仅500-600亿元,人均IVD费用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30美元的水平。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预计,未来五年IVD市场将保持15%的复合增速,2020年中国IVD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40亿元左右。
细分领域二:制药产业链端研发外部服务领域(CRO),建议关注量子生物、泰格医药
(1)政策带来的间接影响。 “4+7”带量采购反应出医保控费的强烈诉求,而医保作为买方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相关业绩,从而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问题,在创新的布局方面更加注重费用的支出以及不确定性较大的研发投入,CRO此时价值就更加凸显。 CRO包括CDMO等外包行业的本质在于规模效应,通过服务降低工业药企的成本和提供其研发投入使用效率,因此在经济周期下行以及政策的影响下,对外包行业的需求会更为旺盛,外包行业景气会持续提升。
(2)CRO行业前景。CRO作为药物研发产业链不可或缺的环节,经过十几年发展,CRO的服务领域基本覆盖了研发的各个阶段和领域,成为全球制药企降低药物研发成本、缩短药物研发周期、实现药物快速上市的重要途径。2017年,全球CRO市场规模431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速10.8%左右,国内市场规模为559亿元,同比增速在21%左右。
细分领域三:医疗保健细领域的第三方医学诊断(ICL),可关注金域医学、迪安诊断
(1)符合医疗体制改革方向,政策扶持力度增强。该领域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特征有效提升了各类医疗机构的检验效率和检验水平,特别为民营医疗机构以及基层医疗机构有效节约了检验成本,有利于其业务开展。这正符合医疗制度改革中“大力发展基层医疗、降低基本医疗费用”的指导方向。
(2)ICL行业前景。2016年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总收入约为95亿元,预计2017年将超过100亿元,而2016年全国公立医院的检验收入则高达2519亿元,渗透率低于5%,对于发达国家美国、欧洲以及日本ICL收入占整个医学检验行业收入的35%、50%、67%,中国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此外,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可开展检验项目数量也远远小于发达国家。美国、日本ICL可检测项目超过4000余项,而国内大型ICL在2000种左右。无论在收入、渗透率还是可检测项目数量上,我国独立实验室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异,发展空间广阔。
往期文章推荐:
「科技医疗100+」专访妙健康副总裁谷书锋丨健康管理“行标”的从0到1
“糖宁”完成赴日临床试验,但贵州百灵走出国门尚有“长征路”
首发丨晶云药物获拾玉领投超1亿元B轮融资,持续深耕药物研发平台
「医药新势力」阿康健康王李珏:小B端+云药学院,撬动医药供应链变革
创投大寒冬?基因迷茫路?精准医疗时代正在来临
康立明生物发布首款商业化产品“长安心”,助力大肠癌早筛辅诊
两个多月前从新三板“撤退”的复宏汉霖,这回向港交所发起“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