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药2016年营收1207.65亿元,上药云健康电子处方增长600%
3月22日,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医药”)发布了2016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上海医药实现营业收入1207.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45%; 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1.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10%。
据公开信息显示上海医药是沪港两地上市的大型医药产业集团,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上海医药的资产总额为827.43亿元, 主营业务覆盖医药工业、分销与零售三个方面。
在医药工业部分, 上海医药医药工业销售收入124.1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01%;毛利率51.57%。报告期内,公司化学药品板块实现销售收入57.73亿元,同比增长8.29%;中药板块(中成药、中药饮片)实现销售收入45.52亿元,同比增长3.30%;生物医药板块实现销售收入3.82亿元,同比减少6.50%;其他工业产品(原料药、保健品、医疗器械等)实现销收入17.09亿元,同比增长1.85%。
报告显示,2016年上海医药继续实施了重点产品聚焦战略,60个重点品种销售收入69.20亿元,同比增长3.67%; 重点产品中全年销售收入过亿产品达26个。
截至报告期末,上海医药下属41家药品生产企业全部通过GMP认证,共取得99张GMP(2010年版)证书。
在医药销售部分,上海医药医药分销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086.18亿元, 同比增长15.90%;毛利率5.89%,较上年同期下降0.13个百分点。分销各区域中,华东区域销售占比为66.61%,华北区域销售占比为27.26%,华南区域销售占比为5.18%;而医院纯销的占比为60.79%。
截至报告期末,上海医药分销业务所覆盖的医疗机构为25139家,其中医院24553家,医院中三级医院1332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586家。
据此前的公开数据显示, 上海医药与国药集团、华润集团三家企业的年交易额率先突破千万亿大关,占据了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TOP 3。
在医药零售部分, 上海医药实现销售收入51.53亿元,同比增长7.47%;毛利率15.52%。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上海医药 下属品牌连锁零售药房达1807家 ,其中直营店1173家。公司与医疗机构合办药房40家。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医药旗下的医药电商平台上药云健康在2016年3月初完成1.35亿元的A+轮融资 ,据了解,上药云健康平台的业务分为B2B和B2C两种。
B2C方面: ①上药大健康推出了处方药电商APP“益药”,另外还提供微信的方式来购买处方药;②面向医院,推出了“益药宝”项目,以“互联网+”手段,帮助医院实现医药分家,与医院进行电子处方对接,实现患者的送药到家服务;③旗舰店建设方面,推出“益药·药房”。
B2B方面:
上药大健康与京东展开了合作,上线了第三方医药电商B2B平台京东医药,主要面向零售药店、中小医疗机构的提供B2B批发服务。
据报告显示,截至年末,上药云健康旗下旗舰店“益药·药房”门店已经覆盖22个城市;上药云健康平台新增电子处方21.7万张,同比增长600%;全国范围内新增对接医院达30家,同比增长1400%。
除此之外,上海医药 成立上药医疗投资管理公司,发力中医和国际业务: 中医方面,在上海成立首家中医馆在上海正式开业运营,以“名医+好药”拓展新的增长点;国际业务方面,上海医药完成了澳洲上市公司Vitaco的私有化项目,并以现金出资约人民币9.3亿元收购Vitaco60%股权。
2016年,是医药行业的政策大年,从国家的顶层设计到行业内各领域诸多政策、法规的密集出台,国家在药品研发、生产质量、环保安全等方面新的政策导向,使得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行业门槛逐步提高,创新、质量与合规成为行业发展关键词。同时,医改加速推进、监管日趋严格、医保控费依然持续,医药行业正处于深刻变革的时期。
中长期来看,消费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二胎政策的放开等都将为医药行业的长期稳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趋稳和医改的继续推进,医药行业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在未来5-10年仍然将保持稳健增长的态势。
本文作者王艳莹,亿欧专栏作者;微信:ying211316(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务”方便备注);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