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大电影”正在被网生影视彻底“边缘化”?
【编者按】 中国网生影视产业,是随着移动互联网落地和网民暴增发展起来的。2017年下半场,网大已成为一个配套产品出现在市面上。文娱产业不缺神话。然而,网大窗口期已过,一部网大撬动神话票房的概率越来越低。矩阵化,各链条配合,成为网大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首发于麻辣娱投,作者天边/老崔;经亿欧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8月11日,在中国“网络文学+”大会上, 爱奇艺 启动“云腾计划”,宣布:在未来一年内,爱奇艺将分别向网络剧和 网络大电影 制片方免费开放100部、600部头部文学作品的授权。
业内认为,此举将最大化放大平台上文学IP的潜在价值,打通IP变现的各个环节,势必吸引和刺激更多作者、影视从业者和用户加盟,从而掀起新一轮的网生影视创业大潮。
中国网生影视产业,是随着移动互联网落地和网民暴增发展起来的。 业内把2014年定义为“网剧元年”。短短三年,网生影视产业已经历了多轮蜕变与迭代。其中尤以“网络大电影”最为“动荡”。
从“屌丝逆袭”到“资本宠儿”:谁在玩网大?
最早的一波“网大人”,大部分是从火极一时的“微电影”制作人转型来的。那时的从业队伍可谓三教九流、参差不齐。洗牌,胜出的必然是重视内容和制作质量的团队。 随着越来越多的杂牌队伍,以“影视之名”进入网大产业,很快就出现了“内容同质化”的弊病。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于是网大产业开始了第一轮洗牌。管小杰、叫兽等一批功底过硬、内容有格局、制作重质量的团队开始展露头角。
资本的嗅觉永远是最敏锐的。 那些在影视产业里没头苍蝇一般乱闯觅食的热钱,就像闻到了一盘香气四溢的小龙虾,迅速向网大聚拢过来。对于那些投资者来说,几十万元的网大成本不过就是一块名表的价值,况且文化产业自带的光环又实在太迷人,某种程度上让数字上的投资回报都变得不那么重要。
“2013年找不到投资,2014年到处找投资,2015年投资到处找我”,想投资,“先排队吧”!有一个煤老板,听说网大很赚钱,就托朋友找了一个在传统影视公司任职的小制片人合伙做网大。因为《道士出山》火爆,他也想跟风拍僵尸片,要求小制片回去给他做个PPT方案。这个PPT,乍一看特别牛逼,阵容署名不是院线级制片就是国际化导演,连后期都是国内顶尖级的。但是PPT上所谓国际级导演,目前为止只拍过一部网大,还是挂名的。“但煤老板不懂,就觉得挺牛逼。据说当场拿出了50万元预算,结果片子拍完严重超支,最终他掏了120多万元。”
“一个煤老板因为看了一个PPT就投钱了,这就叫行业泡沫。”
从“PC”到“移动互联”:谁在推网大?
随着PC向移动互联转移,4G普及,智能手机覆盖,网大迎来洗牌之后的“第二春”。 一个稍微蹭点热度的网大,一个星期完成,立马上线,也不用宣发,刷刷量,就能收到三百万元左右的分账。
2014年网络大电影全年产量约450部;2015年全网网大数量近700部。涌现了《道士出山》《山炮进城》等超过2500万元票房的开山之作。
在2015年Q3爱奇艺付费会员电影TOP10中,网大《二龙湖浩哥之狂暴之路》排名第六,超过了《栀子花开》《少年班》等几部院线电影。而2015年网络电影全网累计播放量突破70亿。网络电影开始获得付费会员、网友的认可。2016年网大数量达到2500部,同比增长超两倍。
最初,一些平台每天只推荐一两部片子,推荐位是7天,后来片子多了,推荐位就逐渐缩减低至一天。如今,有些平台的推荐位已经将全国划分为几大区域,也就是说即使上了推荐位,当天也仅有几个省市能看到。
大量内容同时上线,老问题又回来了:网大市场再次陷入“内容过剩”危机。 无数次市场验证,带来一个真理:“二次过剩”导致的“并发症”,往往是全局性的、不可逆转的。
首先是成本“急剧增高”。 制作成本从原来的小几十万元,飙升到了100万元以上。更是飙升到500万元上下。过去一部网络大电影最快一周就拍完,后期制作15天左右,大约45天可以完成一部片。但现在,拍摄期从一周已经升到15天,有些甚至是20天。由于题材上的优化,后期制作需要更精良,原来15~20天的后期制作周期,现在要一两个月才能完成。
其次是题材“恶俗泛滥”。 蹭热门、三俗、粗制滥造、跟风、炒作等标签,是人们对网大的普遍印象。尤其是在王宝强离婚事件爆出后蹭热点的《宝宝不哭》引发影视圈对网大蹭IP的集体讨伐。平台也开始大力抵制刷量影片。
再次是投资“血本无归”。 企鹅影视 电影投资业务部总经理常斌透露,2016年,全网参与网络电影的公司达2000多家,但其中1600多家一年只做了一部网络电影,大部分的网络电影都是由其他几百家公司制作完成。网大扑街,最后血本无归的案例并不少见。
政策管制、平台新规:该出手时就出手,双管齐下治“瘤毒”!
进入2017年,网大市场遭遇“冰火两重天”。
2月,全网新片147部,是过去一年中最少的一个月,并且是连续第二个月大幅度下降。更为致命的是整个2月15.87亿的播放量环比下降超过一半。即便在3月网大上新数量恢复到200部以上的水平,但播放量仍旧在低位徘徊,连续两个月不到20亿的月播放量,远低于2016年的平均水平。
3月,《斗战胜佛》在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下逆势而上,上线17天收获2007万元票房,成为爱奇艺首部票房突破2000万元的网络电影;IFG豪掷上亿打造《猎灵师:镇魂石》系列,号称史上最贵的网大;《床3:他和她的关系》上线首日播放量就突破了500万元。
就在市场混乱、马太效应加剧的情况下,全行业刮起了“肃清飓风”!
3月1日《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行,网络影视政策收紧,网络电影的审核标准向院线电影看齐,各平台也纷纷出台规定。出现上百部网大下架事件。
同时,各平台也纷纷行动。一方面严打“擦边片”,另一方面出新规,大力扶持制片方的精品良作。爱奇艺成立评审委员会,为所有在爱奇艺上线的影片进行评级,评审是否符合上线规则,是否适合独播还是全网发行。 腾讯影业推出“比翼计划”扶持网大发展。
为了使网大市场真正成为“良心片”聚集地,各大平台整合自身优势资源、使尽浑身解数、举全平台之力,发展“自制剧”,成为网大市场一个新的强劲引擎。爱奇艺与王晶合作,推出六部网大。腾讯视频推出百部网大计划。于是有了亿级点击量《再见,美人鱼》系列。有了以精美服化道著称的《深宫遗梦》,也有了第一个在朋友圈打广告的网大《阴阳先生之末代天师》。 网大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片时代”景象。
沦为“配角”的网大,正在被互联网影视产业彻底“边缘化”?
新一轮网大市场洗牌,“已经开始”!在平台、政策双重推动下,网大的门槛越来越高。 “精品战略”,成为2017众多大佬嘴里的最热词。
2015年、2016年,一些团队花20-30万元拍一部片子能搏到100万元以上的票房是成功的话,那接下来这种成功可能会是一个大坑。
奇树有鱼联合创始人刘朝晖说,现阶段20-30万元的制作在平台很难过关,加上其他透支进来的资源,30-50万元的制作通常没有办法跟现阶段平均制作100万元出头体量出来片子品质相符,所以平台给的评分就不会高。按照那样思路拍出来的片子连独家都拿不到,不要说20-30万元,现在200-300万元拍出来的片子回来几千元、一两万元情况都比比皆是,这种片子扑街的情况是非常大的。
如今,网大已经很难像以前一样是一个投资低、时间快,可以直接变现的产品了。 一个没有热度的网大,或者只有一些小网红蹭流量的网大,在平台自制和头部超级网大的夹击下,是很难回本的。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资方和片方,正在把网大定义为:一个IP孵化的“中间产品”,或者叫: “正片”的“配角”,它的作用往往是“热场”。 经麻辣娱投多方走访和调研, 对于网大在网生影视产业链上角色的变化趋势,总结如下:
一、传统影视公司转型互联网影视,拿网大练手,寻找“网生”感觉。
据爱奇艺透露,其对接的制作公司约有800多家,推测市面上网生制作公司数量有1000家并不为过。传统影视公司做网大是为了占领市场先机,或者了解网大以占住“手机影院”这块市场。如华谊兄弟、慈文传媒、中南文化,名导演王晶也认为网大更能实现自己的拍摄想法。传统影视做网大,主要是为了互联网影视转型,在网感上寻求经验。网大成本低、时间快,是很好的练手产品。
二、为了孵化艺人、导演,刷个“脸熟”,混个“行熟”。
由“宅男女神”赵奕欢出演的《青春期》系列,可谓奠基了整个网大行业。其出品方IFG,也因此一度成为网大行业风向标。 IFG式“艺人孵化+IP打造”模式,已经成为众多网生影视公司效仿的经典模式。
各大平台和片方为了扶持导演,往往买一部稍微有些热度的IP,让年轻导演练手做网大。通过网大积累经验,从网大走向院线,成为不少平台的共识。莱可传媒CEO陈蓉妍向麻辣娱投说,这些年轻导演积累了经验,一定会起来。无论以后做更大的网大,或转向院线电影,都会很卖座。因为他们对于观众需要什么更敏感。
三、为了孵化IP。
网文IP毕竟是文字作品,改编影视“合不合适”?为了试水市场反应,往往会选择网大作为实验产品,例如“鬼吹灯”系列,作为超级IP,其子IP序列:16亿票房的《寻龙诀》、6亿票房的《九层妖塔》和正在热播的《鬼吹灯之牧野诡事》及其番外篇《牧野诡事之金豹子》《牧野诡事之神仙眼》,都将开发网大,从而扩大变现版图。
超级IP是需要时间孵化的。 对于一些本身基础还不错的IP,网络电影是一个低成本、打造IP热度的好平台。如果片方把产品扎扎实实地开发出来,对于后续的盈利都是有益处的。企鹅影视电影投资业务部总经理常斌曾说。
结语:
2017年下半场,网大已成为一个配套产品出现在市面上。文娱产业不缺神话。然而,网大窗口期已过,一部网大撬动神话票房的概率越来越低。矩阵化,各链条配合,成为网大未来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