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拥抱金融科技就晚了,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路径选择
随着大数据、 人工智能 、区块链等技术的提高, 金融科技 快速发展。这也坚定了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一种观念,即金融科技将颠覆银行业。这种观念本身没有错,金融科技确实会对银行业带来颠覆性影响,但是,颠覆并不代表着消灭银行,而是银行通过金融科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用户体验。
当前,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他们面对的挑战绝不是来自金融科技公司,而是银行之间金融科技应用化程度。银行发展金融科技迫在眉睫,发展路径主要有三种:内部研发、投资并购和合作。
一、内部研发
内部研发指银行借鉴金融科技 产业创新 思路,通过已有部门信息科技部或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方式,自行研发创新金融技术及产品。
对于银行来说,内部研发可以更好的控制技术、人才和资源,但是,技术开发与维护成本高,开发周期长,应用较慢。
由于银行内部人才不足、创新阻碍大等原因,银行内部研发一般采用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形式。自2015年12月兴业银行成立兴业数金起,已经有6家银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按照其商业目的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将IT部门独立运营,建信金科是大型商业银行设立的首家金融科技子公司,成立之初的近3000名员工是由建设银行总行直属的七个开发中心和一个研发中心的IT部门直接划转而来;第二类是将金融科技解决方案输出,兴业数金科技输出签约银行已达到311家,连接了4.36万家网点,服务客群涵盖中小银行、非银机构、政府与公共服务机构、产业互联网参与者;第三类是主要为集团内部金融业务提供科技服务,光大银行的主要职能就是孵化光大银行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努力提升集团整体信息科技水平。
目前,内部研发主要适用于大型商业银行,对于中小银行来说,还不具有自主研发的技术、人才、资源等能力。
二、投资并购
投资并购是指银行将自身资本注入金融科技公司,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作为自己的外部金融科技研发基地,缩短技术研发应用时间。
投资并购解决了银行内部创新文化缺失问题,缩短了技术应用时间,但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之间是非专属关系,控制相对难,同时面临数据安全与隐私等问题。
2016年4月,中国银监会、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就提出了《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 投贷联动 试点的指导意见》,允许银行成立子公司从事科技创新创业股权投资,这也为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带来机遇。如工商银行全资金融机构工银国际投资了智能风控公司第四范式、人脸识别公司依图科技,中国建设银行下属子公司建信信托、国开行旗下国开金融均入股了蚂蚁金服等。
目前,中国银行的投资并购还处于试点期间,并没有大规模应用。但是国外银行,如高盛自2016年以来已经投资29家金融科技公司,投资类型也非常广泛,包括大数据分析、信用及征信、保险、理财、借贷等。
三、合作
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包括与金融科技公司战略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甚至联合成立子公司,向金融科技公司购买服务等。
对于银行来说,采取合作的方式,无需投入大量成本,推向市场时间较短。但是,同样面临合作关系货币化,双方磨合困难,存在潜在文化冲突等问题。
目前,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成立子公司的合作方式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如百度和中信银行联合发起成立百信银行,腾讯和中国银行联合成立金融科技实验室等。
受限于应用的快速落地能力低,向金融科技公司购买服务是目前中国银行采取较多的方式。据普华永道《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调查中国概要》显示,中国48%的金融机构目前向金融科技公司购买服务,未来3至5年,68%金融机构将增加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例如,百度将技术能力开发输出给南京银行,帮助南京银行拓展客户服务边界等。
以上就是银行拥抱金融科技的三种主要方式,各有利弊,银行选择还是需要考虑自身的技术、人才、资源等能力,选择最适合、落地最快的方式。
-------------------------------分割线--------------------------------------
亿欧智库 目前正在撰写《金融科技公司如何服务银行业?》行业研究报告,改报告将于9月6日举办的“2018年度朗迪金融科技峰会”上发布,欢迎金融科技及银行相关从业者及感兴趣人士添加分析师微信进行交流(微信号:bao1995810)。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科技创新带动资源集聚等方面着力颇多,创新机制、产业升级、人才引流、协同发展等带来了多方面的机遇。相应的,人工智能、人才赋能正深刻地影响着商业步伐。
2018年10月18-19日,亿欧将在深圳举办 “引擎·引领” 2018大湾区国际科创峰会(BATi) ,集合智能制造、智能产品、智慧城市、智慧安防、智慧交通等一众热点问题展开探讨,分析科技创新未来趋势,盘点技术革命下的发展契机。
报名链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664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亿欧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北京亿欧网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