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丽被453亿港币收购后,能否涅槃?
4月28日下午,被誉为“一代鞋王”的国内知名品牌 百丽 国际宣布私有化建议,要约收购人主要来自高瓴资本和鼎晖投资,包括高瓴HHBH、高瓴HHBG及鼎晖投资旗下SCBL等,每股注销代价为现金6.30港元,较停牌前收市价5.27港元溢价约19.54%。
从现金规模来看,此次百丽国际被收购港交所史上最大规模的私有化交易,超过此前万达商业345亿港币的私有化规模。
新浪财经援引媒体消息称,遭遇业绩下滑压力的百丽国际希望通过此次私有化运作,借助高瓴集团、鼎晖投资的资金支持和运营资源,为转型发展赢得关键窗口期。近年来,受国内 电商 的快速崛起的影响,百丽在线下渠道的核心优势不断瓦解。在亏损压力下,关于百丽被收购的消息流传已久,靴子终于落地。
市值曾超1400亿港元的“鞋王”
“凡是有女人的地方,就有百丽!” 这是百丽国际首席执行官盛百椒曾说过的豪言壮语。在1992年刚创立的时候,百丽只是一家资产200万港元的小厂,然而凭着迅速占领商场和街边店等渠道,经过短短15年的发展,2007年5月百丽成功在港交所上市,上市之初市值便高达670亿港元。
随后几年,借助资本的加持,百丽开始加速扩张,展开了一系列的收购:曾以3.8亿收购了Fila(后被安踏收购),斥资6亿收购Millies,花费16亿收购了Senda。 2010年到2012年,百丽每年净增门店数目都在1500至2000家。在开店最为疯狂的2011年,平均不到两天便会开出一家新店。
在百丽国际最辉煌之时,百丽的市值一度超过1400亿港元,成为中国最大鞋履零售商。 消费者在百货商场看到的逾半数鞋类专柜都属于百丽旗下品牌,包括Belle、Staccato、Joy&Peace、Millies、Mirabell、Tata等。代理的鞋类品牌还包括NIKE、Adidas、Puma等。
电商的冲击
曾经的百丽,依靠在街边店与百货商场疯狂铺货,尽享经济大环境增长的福利。从1991到2011的20年,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百丽的业绩跟着起飞。
然而,电商的崛起“攻陷”了百丽通过渠道控制搭建的护城河。
界面消息称,随着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百货渠道的吸引力和客流量开始下降,电商让百丽的核心优势从根本上被瓦解了——在电商上可没有办法复制其在线下的“跑马圈地”,拥有再多的品牌也不可能“覆盖”、“垄断”、“通吃”线上渠道。
此外,电商还让鞋子的价格更透明、比价更方便,在当前“精明”的消费者眼里,百丽鞋子的性价比并不吸引人。
对电商“没想明白”
在电商的冲击来临时,百丽也曾正面应对。
实际上,百丽也是较早介入电商的国内零售品牌。早在2011年7月百丽便成立了优购网,一度被认为是垂直 B2C 典范。同时公司也入驻了 天猫 一类电商平台。
然而,庞大的线下终端成了百丽的“思维牵绊”,百丽的电商业务成长缓慢,并没有阻挡业绩下滑, 长期以来百丽的电商平台只是用来清理过季款。
百丽国际CEO盛百椒去年曾向界面新闻表示,集团考虑未来从传统百货的销售模式转型的可能,但他也强调尚未确定转型的方向,对于电商业务一直“没想明白”。
“关店潮”来临
时代没有耐心等待百丽缓慢转型,百丽的情况在不断恶化。
今年3月19日,百丽国际发布四季度零售运营数据报告及盈利警告公告。公告称,受鞋类业务低迷影响,截至2017年2月28日,百丽净利润将减少15%-25%。公告还显示,该季度内百丽鞋类同店销售下降6.2%,2016-2017年度鞋类业务的收入、毛利及经营溢利较上一年度同期均有所下降。
业绩的持续低迷使得百丽遭遇“关店狂潮”。去年上半年,虽然百丽与去年同期相比总体销售收入增长0.9%至195.26亿元,百丽集团归属净利润同比暴跌19.72%至17.33亿元。
涅槃重生?
面对业绩不断下滑,百丽近年来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公司管理层曾在多个些场合表达过“ 不转型就会死掉 ”等观点。但直到此次收购,对百丽来说或许才是真正的转机。
百丽国际创始人邓耀向新浪财经表示, 启动转型是公司目前的当务之急。 要让公司枝叶长青,目前是进行根本性改变的合适时机。我们认为新的安排能够让联合要约方的优势资源结合新一代管理层的干劲,带领集团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本人和首席执行官同意接受要约,为实现以上的改变创造条件。
作为收购方,高瓴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磊表示:
高瓴集团是一家专注长期结构性投资的公司,目前是亚洲地区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基金之一。深信高瓴集团的长期资本基础,结合在数字化和公司运营方面的深厚经验,必定可以帮助百丽国际通过施行必要的变革,在网络时代重获生机。
一代“女鞋之王”能否涅槃重生?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