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秉枢提出了四个观点,把体育产业缺人才的问题讲透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钟秉枢提出了四个观点,把体育产业缺人才的问题讲透

体育产业 的热潮下,引发了许多人对于这个行业的分析和思考。而研究体育多年的体育学者,多年深耕体育教育的从业者们带来的声音,向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从一名体育大学的毕业生,到一名体育科研工作者,再到体育高校的管理者,首都体育学院的校长 钟秉枢 对于体育产业的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第二届中国国际体育投融资总裁年会暨体育BANK颁奖盛典上,生态圈采访到了钟秉枢,听了听他对于体育人才、体育产业发展的看法。

▌培养体育人才,需多方使力

经历了体育产业近两年的激进式发展,大量体育资源涌入国内,各个细分领域逐渐开枝散叶,向国际水准看齐,体育人才的匮乏便成为了行业里最致命的短板。

“大家真的都在往5万亿奋斗,最缺的是什么?最缺的是人才,”在一周前的钛媒体年度盛典上,离开体制后的 邓亚萍 发出感慨,表示“如果有这样的人,马上来找我。”

我们走得太快,灵魂都跟不上了。对于体育产业而言,人才便是灵魂,体育人才的培养的命题,从来没有这样迫切。

作为首都体育学院的校长,钟秉枢可以说一直位于体育人才培养的第一线,那么对于这个棘手问题,他有着怎样的见解呢?

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不应该仅仅是体育院校。 ”钟秉枢首先抛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事实上,我国传统体育院校的设置是以体育老师、体育指导员作为根基开始,接着扩展到运动人体科学、体育管理等方面,而在钟秉枢看来,人才培养的最好途径应该是由各个母学科专业来培养相关人才。

“比如传媒大学,在传媒的基础上加点体育,逻辑很通畅,但是体育院校办新闻的专业就会费相对大的力气。再比如说体育管理、营销以及投融资,中国大学有那么多高等院校本身就有投融资,就有市场管理、运营,这些过程中把它的实习点,面向对象转到体育市场,这个问题可能就解决了。”钟秉枢指出。

▌体育产业热潮倒逼人才培养改革

即便如钟秉枢校长所言,培养体育产业人才的任务可以交到母学科的高校手上,那么从体育院校走出来的毕业生,能够在哪些方面立足呢?

在钟秉枢看来,体育产业更需要复合型人才,这要求体育院校的毕业生能够解决体育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更加具体、更加基础的问题。而想要达到这一目的,体育院校自身就必须进行改革。

在采访中,钟秉枢向生态圈透露,首都体育学院已经着手进行改革,对此他提出的要求是: 从首都体育学院毕业的学生,最好能做到懂设计、会指导、能运营。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设计体育相关的活动;如何针对某项体育运动在一个社区、组织里进行有效的指导;如何运营一个体育场馆——这样的人才显然不是以前的体育老师、教练,更不是以前体育管理单一学科的毕业生能够满足的,而是复合型人才。”

据钟秉枢介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以往培养模式会有一定的变化,各大体院也都在着手探讨如何使体院毕业生成为复合型人才。

不久前,在一次于北京体育大学举办的会议上,钟秉枢与体育总局副局长杨树安深入探讨了人才培养的问题,多方一致认为, 现在对于体育院校而言,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当务之急 ,“到了重新整合和重新改造的时候,”钟秉枢向生态圈指出。

▌体育人才培养不能急功近利

从台湾起家的宝悍运动创始人张运智曾向生态圈表示,并不会把台湾成熟团队全部带到上海拓展市场,“在大陆发展,就要尊重这边的人才规律,人才的培养、市场的适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此之前,生态圈曾多次询问业内人士在人才培养上遇到的瓶颈。诸多体育公司向生态圈反映,他们本希望培养新鲜血液,但现实是公司的运营、时间成本的压力让他们没有办法耐心培养人才、或等待人才的成长。

钟秉枢指出,针对这个问题,需要高校与就业单位达成合作,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需要就业单位的耐心,从业者自身也要避免急功近利。

“如果一个体院出来的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培养就去实习,刚开始一两年可能很快上手,但过了几年后再筛一次人才,体育院校就没有了,都是来自那些复旦、人大的毕业生。原因很简单,他们的功底更扎实。”

钟秉枢提到,虽然体院学生非常渴望实习、实操的诸多机会,但大学是一个培养人才发散性思维的平台,“让学生在未来实践能把知识、思考转化为工作效率,面向体育产业未来的时候,体院毕业生应该有机会游刃于各个不同领域,也许从体育公司的角度看,都想要去了就能上手的人,但我想这不是大学本身能够培养的。”

即便如此,钟秉枢非常认可体院与各种企业的联合培养,据了解,目前首都体育学院正在设置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借此获得更好的实习机会。

▌体育就业趋势正发生变化

在体育产业大潮兴起之后,无数的体院毕业生憧憬着未来广阔的就业前景。那么在钟秉枢看来,他们面对的未来,真的有本质上的变化吗?

据钟秉枢介绍,目前体育产业的大发展对首体就业率的影响仍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大部分首体毕业生来自于体育教师、教练员等术科的岗位。即便如此,整体的就业趋势确实正在发生有趣的变化。

“去体育产业小公司、新公司的人多了”,是钟秉枢感到的最直观的变化,而这些机会在2014年以前是相对稀缺的,这个趋势也给体育院校的毕业生带来了足够的挑战。

在钟校长看来,挑战主要来自于两方面,首先,无论是体育投融资、体育市场运营等方面,都相对缺乏有经验的从业者, 这考验着体育人才如何迅速爬上塔尖的适应能力; 另一方面,加入跟随体育产业风口发展起来的公司,本身就意味着风险,在面对广阔前景的同时,人才也面临着如何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单位的问题。

随意打赏

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产业观点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