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百花齐放——国内文化金融发展新动态
从悄然兴起到趋于理性,2019年是整个投资界变化最大的一年。
投资行业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18年,过去20年的时间,整个股权投资行业增长了500倍。20年前投资的金额、管理的资本量200亿元,现在是10万亿元;20年前所投资的数额约为20亿元,现在已超1万亿元;过去20年中国GDP从9万亿元增加到90万亿元,股权投资增长了500亿元。
过去20年我们见证了中国互联网崛起,那是最难忘的20年。
伴随股权投资行业的兴起,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步调也亦步亦趋, “文化+金融” 的发展模式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自2010年以来,我国的 文化金融 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市场主体日渐增多,文化金融产品不断丰富,文化金融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但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我国文化金融发展的方式也需要转变,既要增长速度,也要高质量发展;既要鼓励创新,还要加强金融监管,营造规范的文化金融发展环境。
文化金融是通过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实现文化生产领域资本金融要素和金融功能配置的运行体系。简单地说,文化金融是基于文化生产领域的金融服务及金融市场体系。
文化金融的根本目的是服务文化生产,是服务文化实体经济。要服务文化实体经济,就要结合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的实际情况。
显然,文化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最大实际,就是由于所谓的“轻资产”影响着文化企业在资产市场的融资能力,使文化企业成为最缺乏融资能力的企业类型之一。
金融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 ,文化创意企业从成长到发展壮大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文化产业企业都需要金融为其提供支持。金融支持既是壮大文化创意企业资本的基础,也是文化創意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物质保障;
另一方面 ,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将文化与金融深度融合、以金融之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是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是提高地区和国家文化软力的需要。
近期, 武汉 举行了 “ C50 长江峰会·2019——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 高峰论坛,亿欧金融即从此次会议的召开地武汉出发,对于国内“文化+金融”的发展现状做出梳理评析。
九省通衢——武汉
“C50”是“中国文化产业投资50人论坛”的简称,2018年初由北京众海投资创始人鲁众、深创投总经理刘纲、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等20多名投资人在共同发起。
2018年4月20日,武汉就曾举办以“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及风口”和“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中文化产业的机会与挑战”为主题的高峰论坛。
本次论坛上,武汉市洪山区政府推介了武汉市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 “一中心多园区” 。“一中心”,即武汉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多园区”,即依托辖区DE未来港、创意天地、融创智谷等园区。
目前“文化+金融”的跨界融合发展已经在武汉初步取得成效。对于下一步的发展武汉已制定三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探素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的新道路,成立首支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首期募集资金规模5亿元;
第二阶段:进一步扩充文化金融项目库新增项目涵盖近20个文化创意行业及相关领域;
第三阶段:通过建立文化专项基金来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流向文化创意行业,由此初步形成了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金融搭台,共唱文化大戏
在全国范围内,多年来各省市已经在文化金融产业形成了地方特色与规模效应,除了武汉外,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的文化金融产业也受到重视。
北京 作为国内的政治文化中心,文化全融市场持活跃,私尊股权融全额位列全国第一,文化产业并购规模全国领先,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收入5818.8亿元,同比増长9.1%,高于全国同期増速1.2个百分点,初步形成“北京模式”:
优政策:“投贷奖”撬动社会资本700亿。
搭平台:文化金融“超市”拓宽融资渠道。
建体系:构建文化金融生态圈。
强服务:营造良好文化金融营商环境。
深圳 市利用经济改革成果为“文化+金融”提供多元助力。
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与上海银行深圳分行签约;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新一轮业务合作模式以“供应链全融”为切入点,加强对文化企业的服务;“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园区”试点单位扩大文化金融服务范围,近距离服务中小微文化企业;构建“补、货、投、保"联动机制等。
上海 股交中心已设立专门服务文化创意企业的专业化市场板块“上海文创板”;虹口区于2018年12月18日设立上海文创金融服务平台,使区内近万家文创企业对接银行、证券、保险、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服务资源,培养“独角兽型”和“羚羊型”企业;上海虹创科技发展、上海银行市北分行、上海证券、上海东方惠金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成立上海虹创文化金融服务联盟。
广州 鼓励银行业、保险业、资本市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井积极优化文化金融发展环境;设立广州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中心打出文化金融“集成牌”,打造文化根行、文化融资担保、文化小贷、文化融资租赁、文化券商、文化基金等多元化的金融工具,发起设立文化金融产业合作联盟、全国文化全融中心联盟等国际及全国性文化全融合作组织。
百家争鸣,共商路径
亿欧金融结合此次C50峰会嘉宾观点,观察“文化+金融”模式的发展走势,对于金融与文化叠加融合的难点及相关问题做出以下评析。
LIVE NATION中国区主席宋柯 表示,文化领域“内容为王”,其真正含义只是头部内容为王,不光是内容本身,还应包含产品、人、工厂。
完美世界的CEO萧泓 立足技术发表观点,他认为数字文创产业中技术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未来内容创造上会成为大的方向,5G的时代亦会对数字文创产生重大的颠覆。
猫眼微影的总裁顾思斌 回顾猫眼的发展时说,“猫眼最早从票务切入,慢慢走到了行业的上游,两年时间内成为国内第一大发行平台,占据15%~20%的市场份额,这是结构性力量的改变。”
相较于其他较为悲观的业界人士,在顾思斌看来,文创产业需求清晰,但在商业上收费模式还在尽力的出新。“往往推动一个产业高速发展的顶层事物是应该要关注的,这一两年内容的消费依然蓬勃。”
在金融内容的融合方面,猫眼在论坛现场展示了已有的营销平台、数据平台、产品平台、票务平台和资金平台,利用过去的经营效益,对历史售票能力做评估,作出对未来三到五年资金流的预测,以此来对接很多金融机构,给行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服务,推动整个产业的效益。
对于如何处理文化与金融二者的关系,顾思斌认为,文娱行业最本质的模型依然是内容驱动。
“如果雨天不播种,晴天就不能去收获更好的粮食。行业的调整即在一个阶段都应认识到此时的用户需求,我们应该用好产业金融的力量,帮这个行业去获益。”
深创投集团执行总经理刘纲 从投资人的角度对文创行业的变动发展进行梳理,对“变局与洗牌、大时代与大复兴、投资逻辑赛道与选手、中国文创产业观察”四部分做出评述。他认为,变革的重点将在于 人工智能 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对文化娱乐的赋能与重构,这其中消费分层与变迁是主要动力,政策监管将起到平衡结合的作用。“我想文创领域会呈现出大平台与很多细分领域的独角兽继续并存的局面。”
瑞幸咖啡的投资人、星陀资本合伙人刘泽辉 说,作为投资方,在判断一家公司的时候,会注重它的中后台,以及传统品牌背后对于数据的支持整理。
会议现场发布的《2019武汉市文化与金融白皮书》指出:
政府支持——细水长流
我国政府在投融资领域向文化企业多有倾斜,但解决文化企业在金融市场融资难的突破点只有两个,即 彻底解决文化企业信用和无形资产评估问题 。
文化产业信用管理和无形资产评估已经成为当前文化金融工作的最大瓶颈。对于政府来说,如何通过金融助力,构建一个可持久的文化产业发展生态是核心问题所在。
文化创新不同于传统制造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一投资或支持一些较大的项目,而更应注重从根源上培养、建立一个持久的生态体系。
市场驱动——把握平衡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市场化主体,不能要求无限满足某一产业的超出市场化部分的融资需求。
在间接融资市场,尤其在信贷市场,文化企业的特点就是缺少信贷抵押物。
如果要改变这种被动状态,首先就要摆脱抵押物依赖,大胆进行文化产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主要是文化企业信用管理,使文化企业能够依靠纯信用就可以融资;如果必须使用信贷抵押,那么必须根据文化企业的资产特点,发挥无形资产在信贷中的作用。
在直接融资市场,信用和无形资产评估同样不可替代。在债券市场,要么依赖企业信用,要么依赖资产信用(资产证券化)。
而在股权资本市场,所谓的高风险、高收益来自哪里?
就是在文化企业的文化资源的时间价值上,具体说,就是无形资产在未来的盈利能力。
在金融总量为定量的情况下,金融作为稀缺资源,需要优化配置,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市场化不尽完全,在市场自然驱动的同时,政府作为最高级的信用体系、要利用手中的资源为文化产业提供一个合理配置,进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市场化。
资产产业——双端支撑
文化金融作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也需要加强防范金融风险的工作。
近年来,我国在文化金融监督方面的重点包括艺术品金融与文化产权交易市场、股权投资和证券市场、海外投资等领域。
文化金融基础设施是未来文化金融发展需要突破的关键领域之一,而 文化产业信用管理 和 无形资产评估 是文化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 文化金融市场信息系统 共同构成 文化金融风险防范的三大支柱 。
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在文化产业实现极高价值的同时.也使得文化产业在与金融结合时候面临困境,而这种国境指向的对象不是单一的,资产与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
要可持续的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构建健全的文化金融生态,对资本端和产业端同时立长久有效的机制,在适应各自特点的同时相辅相成。
接下来国内文化金融的发展模式将如何在更多城市落地推行?又将创造怎样的特色与价值?监管层面能否应对其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对于这种种未知亿欧金融将持续关注。
科技创新正触发新一轮物流竞争序幕,新物流比拼的是跨界整合能力和大数据算法等科技能力。在此新形势下,整个行业、企业如何抓住在新一轮物流竞争中的新机遇?又如何实现内部产业变革与升级,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
基于这些观察与了解, 亿欧物流将于9月20日在北京举办以“科技赋能 智创未来”为主题的——GIIS 2019第四届物流科技创新峰会。 如今,峰会嘉宾与议程已经公布,报名通道也已开启,感兴趣的朋友,快马加鞭来参会!
报名链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853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亿欧,经亿欧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