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业务难转身,新兴银行缺场景,银行转战金融科技焦虑不减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传统业务难转身,新兴银行缺场景,银行转战金融科技焦虑不减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消息吸引了很多人关注——国内多家开展ATM机相关业务的公司陆续发布了2017年业绩预告公告,这些公司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大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以上市公司维珍创意为例,其发布的2017业绩预报显示,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0万元至390万元,同比下滑幅度在88.57%~91.21%。

随着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逐步改变用户习惯,ATM这种传统的金融设备在市场中的需求逐步下降,银行减少投入甚至大量裁撤线下网点是近几年的趋势。相对应的是,最近一段时间,多家银行在财报中强调自己的APP用户数大增、线上服务多元化、在金融科技等领域的投入。

招商银行在财报中强调 ,招商银行App、掌上生活App用户数合计也过亿,月活跃用户超4500万;未来三年,还将继续努力实现两大APP月活跃用户量的增长。而 平安银行 则表示,整合后的新口袋银行 APP 承载了该行零售业务的全产品及服务,累计用户 4172 万户,APP 月活客户数 1482 万户。

而两家银行在APP服务中都在强调智能服务、个性化推送、深入场景无缝衔接等体验。

就像我们之前在关于信用卡业务的文章里提到过的,银行曾经在金融科技的冲击下显得相当狼狈,但是如今却正在成为金融科技最忠实的拥趸。与此同时,还有一系列新兴的民营银行兴起、首家直销银行百信银行获批开业等,它们从开始就与传统银行的基因完全不同,更多将技术而非资本作为立命之本。 

但是银行的金融科技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命题,到底该从哪里入手、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变化、面临着哪些挑战又潜在着怎样的风险,甚至传统银行与新兴的互联网银行之间会有怎样的不同的差别,都是十分值得探讨的话题。

不久前,在网金联盟、《零售银行》杂志联合主办的第九届网金联盟大会上,我听到了来自不同参与方的发言,传统金融机构广发银行、首家获准成立的直销银行百信银行、首批开业的民营银行新网银行以及金融科技服务商阿里云等都从自己的角度阐述了这一命题。

传统银行上云

尽管一些传统银行已经在零售业务方面尝到了金融科技转型带来的红利,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银行业在与互联网金融平台甚至一些新兴银行的竞争中,仍然存在许多软肋和痛点,这些问题如果不能顺利解决,传统银行未来的发展仍然面临极大的挑战。

比如,这些年来银行最受诟病的“速度”和“效率”问题。 一方面是在产品体验上 ,银行线上产品的反应速度,与许多互联网平台的服务一直没法相提并论; 二是在市场创新方面 ,银行响应市场的速度也总是慢板拍,最典型的例子大概就是余额宝上线之后,各家银行纷纷上线直销银行业务,看起来好像只晚了半年,其实相去甚远。 

而这种“慢”、“跟不上节奏”从更本质上来看,其实是因为传统的银行架构无法支撑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速度,换 言之,就是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发展模式的不匹配。 

“传统的架构已经十几年了,没有办法支撑我们现在快速迭代、敏捷开发的方式,并且传统的架构耦合太重。”广发银行研发中心副总经理李怀根表示,“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业务要求我们快,面对的交易并发越来越高,但传统的架构现在改动起来非常困难。” 

大象转身总是艰难的,但是总要迈出第一步——从底层架构的转变和升级开始。因此在过去一年里,我们看到一个大趋势是传统银行“上云”,改变传统的开发、协作模式,向更轻、更快的互联网模式转型。

事实上,早在2016年7月,银监会发布“十三五”征求意见稿时就提出银行业应稳步实施架构迁移,到“十三五”末期,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

到了2017年,银行业整体开始尝试分布式转型,其中, 民生银行、广发银行、浙商银行、苏州银行正在实现基于分布式架构的升级。

以广发银行与阿里云的合作为例,在广发银行“上云”后,探索“云平台+厚中台”的新架构转型模式。底层引入云计算平台作为技术支撑,业务中台按垂直业务领域解耦为多个高内聚的业务能力中心,包括用户、营销、交易、支付、清算、安全、监控、消息等多个平台级能力集群。

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可根据需要组合各中心的能力服务快速推出创新业务 。通过“厚平台、薄应用”的架构模式,既实现业务创新的有效成本控制,又可具备足够快的响应能力。

新兴银行场景争夺战

相比于传统银行的“重”与“慢”,以及重构底层架构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近几年崛起的一批新兴银行,无论是百信银行,又或者是网商、微众、新网等民营银行,从开始就非常接近金融科技形态,本身也都是架构在云上的银行。

但是即便如此, 这些银行也有摆脱不了的焦虑和痛点,比如缺乏场景和流量的支撑。 由于资金成本、体量以及展业范围等限制,这些银行的主营业务大多是面向C端的借贷、理财等业务,这些业务本就竞争激烈,而且对于场景和流量有着高度依赖。

即便是背靠巨头,这些新兴银行们面临的市场环境也不容乐观。

“眼下,随便一个互联网金融企业都能够接入很多头部的线上流量,当我们看到一个服务的时候,下面有太多种选择。”百信银行副行长兼CIO寇冠在演讲中强调,“ 这种场景的嵌入只是现阶段一种必要的选择,因为你在没有流量和获客机会的情况下只能用这种办法在线上开展业务。” 

确实,我们在聊消费金融公司的话题时也提到过这个问题。线上流量掌握在巨头手中,如果单纯依靠合作, 一是缺乏议价能力 ,因为合作方掌握着流量天花板,随着流量价格上升,盈利空间只会越来越薄; 二是很难掌握主动权 ,即使合作早,也依然难以形成自己的壁垒。

因此对于这些新型银行们来说,看起来眼下在打一场景争夺战,但本质上比的是更深层次的能力:获取资金的能力、运营的能力、开放合作的能力。但是要建立起这些能力,不同银行选择的发展路径也不尽相同。

一些银行可以通过股东的资源、技术构建自己独特的产品和能力。比如百信银行和自己的股东方百度共同研发百信金融大脑,服务于自己的金融产品和业务。

百信银行副行长兼CIO寇冠表示,百信银行在研究如何创造一种无菜单式的应用,客户可以直接用语音等多种形式表达对金融等的诉求,而不是被动接受菜单里才有的服务。而百信金融大脑通过对这些诉求的不断提炼、反复理解也可以进一步演进,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

新网银行CIO李秀生则在现场表示,由于民营银行普遍一行一店,缺乏场景,自建场景也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因此新网在开业之初就确定了平台化的经营战略,即通过搭建新网银行的资产平台和各种场景端对接,进行资产的汇集和风险的甄别。

如果说ATM被淘汰是银行面临金融科技冲击的一个缩影,而过去两年里银行加速“上云”、调整架构、布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是他们向金融科技转型的前奏,那么未来,我们或许可以期待银行在更深层次、更广层面的金融科技变革。


传统业务难转身,新兴银行缺场景,银行转战金融科技焦虑不减

6月15日,亿欧在上海举办「2018全球AI领袖峰会——智能+新金融峰会」,关注人工智能AI技术、区块链分布式技术在金融业务领域的创新与实践,推进智能金融不断演进。

开启全面赋能的「智能金融」时代,购票及嘉宾等详情请点击: 智能+新金融峰会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亿欧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互联网金融企业银行同业业务金融服务平台银行 场景银行招聘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场景交通银行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