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五大趋势
【编者按】2016年在消费升级和VR/AR、直播等新技术的助推下,中国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另外在国家政策方面,也对文化产业进行了积极的扶持和鼓励,可以说,2016年是文化产业的爆发年。
那么进入2017年后,文化产业又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和发展,本文中提到5个发展趋势,并提出 2017年文化企业要增强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精耕细作,做精、做深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提质增效。
本文发于“光明日报”,作者张玉玲;经亿欧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进步,意味着目标不断前移,阶段不断更新,视野不断变化。当日历掀开新的一页,进入2017年的刻度时,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到了一个新时段。经过前几年的铺垫,文化产业在力量上有了新的积累,在模式上有了新的探索,在路径上有了新的方向,在思想了有了新的动员,正昂首阔步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迈进。
尤其是随着“文化+”的渗透与融合,文化产业还向着中国经济的深度和广度上持续发力,实力更强、格局更大、境界更高,文化产业不是“雷声大雨点小”,而将翻卷起时代的浪潮,澎湃而来。
具体说来,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会有哪些新的进步和变化?让我们一起梳理。
趋势1: 对优质IP的争夺更激烈
《锦绣未央》、《甄环传》等热播的电视剧都源自网络作品。网络IP改编为电视剧,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新动向,是各大影视公司掌握的“常规武器”。2009年只有一部网络文学改编为电视剧,2010年增加为4部,2015年攀升到25部。当网络文学的知名IP被各大公司瓜分一空后,新一轮IP之争又聚焦于动漫领域,可以预见2017年的IP之战将更白热化。
文化企业立足文化内容的生产,靠运营无形资产做大做强,因此,对IP的争夺和储备是必然的。特别是经过前几年的努力,一些文化产业的平台已搭建好,传播渠道已打通,运营模式也日渐清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任何时候都渴求好的内容,往往一个好的IP能“点石成金”,一个生动的创意就“满盘皆活”,实现全产业链的变现和增值。
对IP的争夺,实际上是对文化人才的争夺。 因为我们从来不缺历史、不缺故事,缺的是创造和加工能力,缺的是那些会讲故事的创意人才。不仅文化产品需要有内容,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拨动人心的情感,放眼城乡建设也需要文化的滋养,从“记住乡愁”的深情呼唤,到保持特色的文脉传承,再到提高生活品质的幸福指数,都与文化深深地浸润在一起,需要IP品牌的放大,把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业。
因此,2017年特色村镇的推进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界线将更加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与其说是文化事业的投入,实际上也在为文化产业积累资本;与其说是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有社会效益,为当地文化事业作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PPP运营模式在2016年完成启蒙后,2017年将进入实施阶段,民间投资可以顺利进入公共文化领域, 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为文化小康积聚更多的产业力量。
趋势2: 文化金融合作呈现“马太效应”
目前,全国上市文化企业共209家,其中北京57家,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这样的成果得益于北京市“补贷投”投融资体系的建设,得益于北京市对骨干文化企业的持续培育。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最大的进步就是致力于解决“轻资产”文化公司的投融资问题,政策和市场双向发力,让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享受到了金融的阳光雨露,创造了用金融力量做大做强的成功案例。
一个案例胜过100个推销,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文化金融在实践中“磨合”和“妥协”,学会站在彼此的角度“换位思考”:文化企业不断学习,逐渐讲好“资本故事”,而金融机构则加强创新,为不同时期的文化企业量身定制金融产品。现在文化金融的问题,不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会不会用”和“怎样用”的问题。
2017年的文化金融将呈现“马太效应”,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文化企业将越来越好,筹建分公司、拓展新业务游刃有余,善用金融资本来实现自己的文化梦想。 比如光线传媒就在资本市场如鱼得水,仅在动漫领域就实现14次并购,打通了自己在影视领域的产业链。而那些不会运用金融工具的文化企业,难以驾驭资金本,不是犹豫观望、止步不前,就是为资金愁眉不展。
2016年国有文化企业迎来一个上市的“小高潮” ,中国电影、广西广电网络、新华网等8家在资本市场“鸣锣”。2017年这些有资金武装的国有文化企业必将大举“开疆拓土”,进行全面战略布局, 一方面提高国有文化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做强文化产业的“国家队” ,另一方面也将履行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华文化、提高全民族精神文明素养方面更有作为。
趋势3: 数字创意产业引领新业态发展
VR、直播、网剧、弹幕等新业态2016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冲击文化消费市场,成为年轻人的消费新时尚 。如此“野蛮生长”之势,在2017年必将得到规范和整治,让文化新业态在健康轨道上行进。同时也应看到,这些新业态,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变革的力量,使文化产业从产品呈现到运营生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应该保护和珍惜蕴藏在民间草根中的创新活力。
变化是常态,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传统文化企业也要顺应“互联网+”的新形势,不断增强自己的“内功”,提高竞争力,实现升级发展 。2017年,对互联网的运用会让文化产业如虎添翼,带来新的惊喜和感动:电视业,通过研究消费者观看行为的变化,运用联网联机,实现电视大屏和手机小屏的完美联动,找到保持“开机率”的新理由;而演出和电影,将搭上互联网众筹的快车,营销新产品,积累粉丝,开发衍生产品,做长产业链;传统出版业在完成数字化设备改造后,将着力改造运营模式,嫁接互联网的运营理念,盘活资产,实现增值;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则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2016年 数字创意产业被纳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等产业一起,计划到2020年产值规模达到10万亿元级。 2017年必然在“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提升创新设计水平”、“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四个方面推进整体布局和明确发展路径。
可以预见,文化产业数据分析在2017年将有新的突破。文化产业从数量走向质量、从粗放走向精细的升级,将对大数据的发掘提出新的需求;而大数据的分析和使用,又将让长期陷于定性分析和模糊经验的文化产业,焕然一新,使文化产品的目标客户更精准,产品体验更人性化,文化企业管理更精细化,实现文化产业的提质增效。
趋势4: 文化消费提升生活品质
“2016年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逐步推进,第一批第一次26个试点城市因地施策,有效拓展了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在刚刚结束的2017年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文化部部长雒树刚介绍,今年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将全面铺开,进一步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推动文化消费总体规模持续增长,带动旅游、住宿、餐饮、电子商务等相关领域消费,发挥文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又能夯实社会建设,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的发展方案在2016年摆放到了李克强总理的案头,在2017年更赋予了“双重责任”,既能拉动消费增长,促进消费升级,是拉动内需的新力量;也直指人心,提升中国公民的“幸福指数”,是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的着力点。
应该看到,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远远跟不上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变化。不是群众没有消费能力,也不是市场没有消费需求,而是没有打动消费者的“爆款产品”。因此,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和“海淘”购物上,造成“需求外溢”。
2017年要进一步扩大文化消费,还得从文化产业供给侧发力,一方面丰富文化产品的品种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读书看报看演出,而是将文化的产品和服务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扩大文化的覆盖面和附加值; 另一方面,提高文化产品的品质,不断推出触及心灵、引发共鸣的“爆款产品” ,随着对需求和消费者的深入研究,提高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文化产业惠及群众日常生活,为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趋势5: 想象力与执行力的“双轮驱动”
“跨界融合”从纸上走到地上,从概念走向产业,逐渐让人们看到了“创意”的价值。 2017年“文化+”将融合到国民经济更广泛的领域,进一步放大文化产业的格局和境界 :文化创意与第一产业融合,创意农业将帮助农村换新颜;文化创意与第二产业融合,使工业旅游和工业设计方兴未艾;文化创意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让产品和服务更有温度和情感,更符合消费者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创意甚至还能助力扶贫工作,让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变成致富的“金山银山”。
其实,概念或创意的“想象力”只是第一步, 文化企业的成功,还需要坚定持久的“执行力” 。一些金融资本在考察文化企业后,尽管很认同其发展前景,却对执行团队和执行能力没有信心,也就不敢轻易投资了。他们认为文化企业家虽有情怀,但多是空谈;文化企业虽有抱负,但要量力而行;文化产业多是“轻资产”,但不能成为“泡沫资产”和“垃圾资产”。再美好的创意,没有执行,就是“一纸空文”;再宏大的愿望,没有执行,就是“空中楼阁”。虽然文化产业十分需要创意,但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力,永远比一流的点子加三流的执行力更好, 这要求文化企业还要想象力与执行力的“双轮驱动”,脚踏实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
归根结蒂,文化企业最核心的价值是练好“内功”,否则就是无源之水,就算有资金注入,最终也是泡沫。2017年文化企业要增强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精耕细作,做精、做深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提质增效,这是文化企业成长的立身之本,也是文化企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所在,更是成就百年基业、弘扬中华文化的必由之路。
相关阅读:
资本涌入,前方高能丨文创行业2016年度十大关键词
文化产业将迎来超10年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