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龙马环卫合作,无人驾驶企业于万智驾挖掘3000亿市场“金矿”
“这是一个3000亿的市场,其中2500亿都是 无人驾驶 可以参与的。 ”
近日,在与环卫上市公司福建龙马环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马环卫)的签约仪式上,无人驾驶企业于万智驾创始人兼联席CEO萧伊婷如是描述环卫市场规模。
市场规模不小,但环卫行业却已严重“高龄化”,疲态尽显—— 65%的环卫工人都超过50岁,这意味着他们将在10年内退休,但现在还愿意从事环卫服务工作的年轻人却少之又少。 如此大的人力缺口,需要机械“补齐”。
近年来,特种车辆、设备让环卫服务从传统人工逐步走向机械化,已经解放了一部分低效、高危、恶劣环境下的环卫人工作业。未来2-3年,无人驾驶的发展,则让环卫工人的“进一步解放”成为可能。
作为一家环卫装备和运营服务的上市企业,龙马环卫已在全国20多个省份落地了50余个城市环卫服务项目。2018年,集团开始探索环卫车的无人驾驶化。在对多家公司进行对比后,最终选择于万智驾作为合作伙伴。
“比较认可他们的团队、技术及落地能力,”龙马环卫集团常务副总裁、装备事业部总经理白云龙表示,“落地能力尤其重要,这包括产品的实现、可靠性和耐久性、性价比等。”
而对于于万智驾这家年轻的企业而言,与龙马环卫合作,无疑是搭上了一辆发展“顺风车”。作为连续创业者,公司创始人萧伊婷拥有从创办企业到上市的经历。
在她看来,无人驾驶公司不仅需要技术实力,也要拥有良好的公司管理能力。目前,其团队成员具备3年以上的无人驾驶从业经验,及L4级无人驾驶批量化交付应用经验。
由于覆盖度小、技术迭代等因素,目前无人环卫车还需要和环卫工人一同作业,后者会进行边角清理、倾倒垃圾、补给能源等工作。“人机交互”的作业环境,决定了无人驾驶公司要同时管理机器与人。而在环卫这种精细化的作业模式中,运营经验丰富的龙马环卫能给予较大支持。
先期,双方将在集美大学中投入两辆(一中一小)无人驾驶环卫车,进行试运营。 而后,依靠龙马环卫手中大笔(300多亿元)的合同订单,双方将挑选更适合推行无人环卫的场景,逐步在高校、园区、公园等封闭场景内推广。
于万智驾工程师表示,本次推出的环卫智能驾驶系统采用激光雷达作为主要感知传感器,同时结合GPS/IMU、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等,以NVIDIA Jetson TX2作为主要计算平台,在工业PC机上运行各种算法模块,通过线控技术控制车辆行驶。
(无人驾驶清扫车)
软件架构方面主要涉及自动驾驶环境感知融合技术、自动导航定位技术以及智能路径规划等技术的整合研发应用。通过多种车载传感器来识别扫路机所处的周边环境状态,并根据所获得的环境信息,包括道路信息、交通信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等,自主做出分析和判断,从而自主控制车辆运动,实现扫路机的自主智能驾驶清洁工作。
(无人清扫车贴边清扫作业)
人力替代方面,白云龙介绍道,中型扫路机能替代6-8人,小的能替代4-5人,按照7个工人、每人每年3万元的工资来计算,每年至少能节省20万元人工成本。按照5年的产品生命周期计算,每辆无人环卫车能为集团节省百万元的人工成本。“如果全生命周期内,这款车增加的成本低于节省的人工成本,就是有市场、有生命力的。”
在萧伊婷的设想中,2021年无人驾驶环卫将开始落地服务,2022年实现产品化,2023年量产。届时,于万智驾有望将改装成本降至10万元内。
即便目前体量尚小,但于万智驾早已瞄上这个千亿市场。
谈合作:从封闭到开放
Q:龙马环卫为什么选择于万智驾作为合作对象?
白云龙: 2018年起,龙马就有无人驾驶方面的计划,我们对比了至少三家以上公司,最终选择于万智驾。看中他们的团队、技术及落地能力。技术落地能力包括产品的实现、可靠性和耐久性、性价比。
后续我们会继续评估,给他们更多平台和机会。未来,龙马会是环卫设备和环卫运营的服务商,于万智驾能成为龙马环卫无人驾驶技术的合作伙伴及方案提供方。
Q:双方有哪些具体计划?
白云龙 :我们先在集美大学投入两辆(一中一小)无人驾驶环卫车做前期试运营,是自制底盘,之后可能会往传统大车上推广,相当于商用车底盘加上我们的上装,需要和车企合作。
目前龙马手里有大概300多亿的合同订单,全国有大概60多家项目公司,相当于60多个服务的地方,之后会挑适用无人环卫的场景,在高校、园区、公园等封闭场景内进行推广。后期随着地方政府市政道路交通法律的逐步放开,我们希望从封闭场景走到市政道路上。
Q:从封闭到开放过程中,您认为会遇到哪些难点?
白云龙: 第一,技术成熟度,包括产品可靠性、耐久性。第二,性价比很重要,这决定着我们整个无人驾驶的成本覆盖度。第三,政策法规,目前像长三角、深圳这些沿海发达城市给了环卫车上路的一些政策支持。相信技术不断成熟,无人环卫车一定会在市政道路上有大发展。
Q:除了环卫领域,于万智驾有向其他领域的扩张计划吗?
萧伊婷: 我们只做无人环卫领域,而且现阶段就专注算法,术业有专攻,线控底盘、上装等可以和合作伙伴共同完成。明年我们团队大概会到40—50人,研发人员的比例在70%以上,不会考虑其他领域。
谈产品:每辆车节省百万元人工成本
Q:无人环卫车是如何降本增效的?
白云龙: 我们估算过,人力方面,那款稍微大点的扫路机(FLMSD18无人驾驶扫路机),无人驾驶能替代6—8个人,小的那款替代4—5个人。
成本方面,每个环卫工人每月至少支出3000元,每年至少3万元,按照7个人计算,一年支出20万元。如果产品的生命周期是5年,整体会节省100万元的成本,如果这款车全生命周期内增加的成本低于这个,就是有市场、有生命力的。
如果场景需要的话,可以24小时作业,但传统情况下环卫工人也不会持续清扫。我们每天计划作业4次,每天整体作业时间6—8小时。目前的场景是有人无人混行,我们优先选择夜间作业。
Q:现在无人环卫车的价格大概多少?
白云龙: 我们传感器配置两个16线激光雷达,一个摄像头,还有毫米波雷达,作为倒车和侧向应用。车型分为大、中、小,价格也不同,从十几万到几十万的价格都有覆盖。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基本上按4年以上来保证。
萧伊婷: 价格分为示范运营和量产,示范运营阶段会比较高,量产希望改装成本在10万以内。
Q:与友商相比,于万智驾有哪些优势?
萧伊婷: 第一是技术能力;第二是公司管理能力。重点说下,对于无人环卫这种大量Conner case、大量人机交互框架的领域,运营管理是非常大的板块。比如车辆控制系统如何适应各种环卫作业场景,由于无人环卫早期是人机交互,也需要比较强的管理人的能力。
于万智驾技术团队的无人驾驶经验在3—5年,团队也有批量化交付经验,单车智能可以做到2厘米的精准控制。我们更多要做的是把技术适配到环卫车上去。
谈发展:环卫无人化是刚需
Q:您认为环卫领域的无人驾驶有哪些优势和难点?
萧伊婷: 环卫本身是刚需市场,目前65%的环卫工人都在50岁以上,10年内必须退休,但年轻人不愿意做环卫工人。此外,环卫有很多高危险性工作场景,无人化可以减少意外发生。这些都是刚需。政策也在不断进步,封闭场景是无人驾驶的落地重点。
无人环卫可以在3年内落地。第一不载人,不涉及舒适度问题;第二封闭场景;第三作业时速很低,10公里/小时,非作业时间也在20公里/小时以内,对传感器算法要求低;第四车小,发生严重事故的可能性低。
难点在于Conner case比较多,要通过很多实践去解决。比如环卫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垃圾桶,各种不同的道路和路面环境,工况不像港口、矿山是持续稳定的,还会有大量人机交互的情况。接下来三年,于万智驾的重点是产品化、量产、解决Conner case。
Q:运营方面会不会也比较难?
白云龙: 服务业特别考管理水平和能力,一个项目可能要管理3千多个环卫工人,人员管理就很难。其次,他的作业非常细化,不像制造业是流水线形式的。
萧伊 婷: 无人环卫运营涉及大量人机交互作业,其实用算法去管理的效率是最高的。但要做算法优化,设定清扫、清运路线,知道什么时候扫过这个区域效果是最好的,了解哪些Conner case需要解决等。车扫完之后,还要人去清扫比如行道围栏里面的东西,需要找到最好的方案和调度。今后环卫工人和车的互动方式会越来越多。
谈行业:明年无人环卫开始落地服务
Q:无人环卫车什么时候能大规模应用?规模如何?
白云龙: 可能到2025年无人环卫应用比例就会比较大。整个推进过程是一二线城市做示范运营,慢慢再往三四线城市覆盖。当然5年内可能不会出现完全无人化的项目,但从经济收益角度来讲,即便把100个人降到20个人,收益也很大。
龙马每年装备销售规模在30亿元,服务年化运营规模也约30亿元,这两块加起来再过5年肯定会超过百亿元,即使切下来30%做无人环卫,也有30亿元。这是龙马自己的体量。如果从整个市场角度来看,国内每年会有3000亿元的市场服务订单,以及400多亿元的装备销售订单,以此类推。
Q:您如何看待无人环卫赛道当下的发展状况?
萧伊婷: 从一些公开资料来看,环卫市场大概3000亿元,其中无人驾驶可以参与的大概2500亿元。我们认为明年可能会比较有爆发性,有几十亿。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力成本不断上升,传感器和无人驾驶算法成本会持续下降,过了这个黄金交叉点后,无人驾驶成本远低于人工成本的时候,市场就会越来越大。
我们预测,2021年无人驾驶环卫会开始落地服务,2022年产品化,2023年量产,量产涉及到供应链,这是最难的部分,好在线控底盘方面已经成熟了些。有报告统计,环卫领域人工成本占70%,未来无人化程度加深,人工降到20%,能节约50%的人力成本。
在一个产业爆发的前2-3年进入是最好的,太早进入试错成本太大,团队包袱也重。现在室外环卫领域,没有特别成熟的产品,大家技术起步差距不会太大。
Q:您如何看待目前无人驾驶行业的竞争情况?
萧伊婷: 现在无人驾驶是在起步阶段,公司之间还远谈不上竞争。目前一个无人驾驶公司年化收入可能就2亿-3亿,但这是个3000亿的市场,大家只要把自己做好,都可以发展很好,还不至于互相去争夺项目。
我们认为,未来整个赛道应该有3—5家公司共同进步,一起让整个赛道更蓬勃发展。2C产业可能存在只用一家的情况,2B产业并没有所谓的垄断,这个时间点大家一起协力发展是最好的。
本文来源于亿欧,原创文章,作者:张男。转载或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