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烧钱,共享单车为什么活不过网约车?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小黄车要黄了?

 这是近段时间舆论里频繁出现的问句,关于 ofo 的负面消息集中爆发,除裁员降薪、高管离职以及资金链断裂传闻之外,还被媒体爆出其欠款达15亿元,且挪用了用户押金。

 而 摩拜 也没有好到哪儿去,今年4月被美团收购的摩拜也处于负面漩涡中。有媒体报道,尽管采取了取消免费月卡、提升每单实际收入等增收动作,摩拜每月运营支出还是超过4亿元,迟迟无法获得正向现金流。

共享单车 ,一直作为互联网改变生活、提供便利、循环利用、节能环保的典型正面案例。伴随着堆积如山的废铁垃圾以及越来越高比例的坏车,其正能量形象正在坍塌。

看上去,共享单车是个非常赚钱的好模式,但现实情况却远没有这么理想。不管是摩拜、ofo,还是哈罗、永安行,共享单车的收入构成都非常一致。

用户租金: ofo投资人 朱啸虎 算过一笔账,截至今年1月份,摩拜和ofo两家共享单车每天骑行数据加在一起是5000万次。三年后,共享单车每天至少是1亿-2亿次的骑行。如按照1元钱一单来算,每天的收入是1亿-2亿元,一年就是300亿-600亿元的收入。

用户押金: 共享单车业内,使用用户押金作为周转资金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押金有可能会被用于扩大规模,有可能被用于P2P放贷,也有可能被拿去购买理财产品。在资金链正常时,这是很好的收入渠道;但当资金开始出问题,特别赶上用户因为某种原因集中退押金的时候,挪用押金造成的资金窟窿,就会让单车企业快速死亡。

广告收入: 广告收入主要是两个地方:一是 APP里的页面广告 ,其APP的装载量足以产生相应的广告效应,启动界面、内置广告都是可以创造收入的方式,APP中还可以植入积分商城,和其他厂商合作兑换礼品;二是单车车身的广告。

平台开放及大数据: 等用户的出行数据累积到一定量后,就可以将数据给商家导流,作为商家做广告的决策。通过数据规模化分析,可以帮助广告主过滤得出比较精准的群体受众,并进行有目的性地广告投放,从而帮助广告主提升目标用户的转化率,节约广告成本,提升广告效率。

这些收入在开支面前显得杯水车薪。

一切还是那个致简的道理:当成本持续大比例高于收入,且融资供应不上的时候,就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悲剧。

共享单车所遭遇的困境和当年滴滴、Uber这类网约车的经历非常相似。都是烧钱获客,大规模补贴,都是为了解决出行刚需。但为何网约车经过一番大战之后能形成如今相对稳定的格局,单车却负面频出?

核心问题是 两者都有消费场景,但单车却没有盈利场景。

回顾网约车的诞生环境,当时大城市打车难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打不到车,打到车被拒载都是痛点,于是滴滴、快的、易到、Uber等产品有了历史机遇。共享单车的机遇是公共交通总是不能到达目的地门口,尤其是在特大城市,从地铁、公交站出站之后,常需要再“打车”或是走很远才能到达。

乍看之下,两者都是基于出行的痛点进行“共享”,利用LBS技术,通过烧钱补贴获取种子用户。但实际上,网约车和单车的使用场景、消费场景很不一样。

共享单车模式的本质其实是租赁。而且租赁的物品,也就是单车的成本很高,租金却很低。这和过去人们在小区里租DVD其实是一个模式。店主买了DVD,租给大家,有的收押金,有的关系不错,是邻居有信任基础就把押金免了。

道理很简单,如果一盘DVD成本200块钱,每次出租收1块钱,租给20个人,收入20元,然后DVD坏了,需要再投入50块钱维修,修好了之后继续租,即使租金涨到2块钱,再租给50个人,收入100元,整体上,还是亏的。

共享单车同理,成本太高,自行车资产实在是太重了,而且都压在了平台一家公司身上。

别看单车单价虽然不高,但是要铺量以及密集度,所以共享单车的总资产真的很重。而且由于单车被使用的场景无法控制(不像汽车只能在有路的地方跑,单车能让人们给骑到树上去),所以导致坏损率奇高,单车所有投入的维修费用是持续的,且无法降低的。即使现在不再持续增加投放,仅持续维修,这也是一大笔无法忽视的开支。向用户收取的骑行费用,根本无法支撑高额的维修费用。

加之部分企业为了抢占市场而过度投放单车,交通出行潮汐效应明显,客观上形成了单车局地淤积,除了维修车的费用,“清理”车也需要有投入。

据公开信息,每十万辆单车,摩拜配备的运维人员不到50人,根本无法承担车辆的运维任务,导致大量故障车占据公共空间,影响到城市的管理。

更加可怕的是,这些巨大的开支都压在单车平台身上。反观网约车平台,压力就小很多。

一般来说, 网约车平台可以获取银行贷款。他们向汽车制造商买车都是批量定制,然后以汽车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之后分期付款。 这样就让打车平台的初始投入没有那么高,他们可以分期支付银行的贷款。

但这条路对于单车来说就走不通。因为单车实在是太容易损坏了。

而在收入端,单车也是问题重重。

虽然都是“平台”, 但共享单车的使用方只有用户,因此只能从用户一端收费。滴滴却可以双向收费,一边是使用者用户,另一边是服务的提供方司机。 而尴尬的是单车的用户相比于滴滴的用户对价格更加敏感,即使是同一拨用户,在单车使用场景下也会变得对价格敏感。每提价0.5-1元,单车的用户就会有“不适感”。

或许有人会说大数据现在很值钱。的确,数据很重要,据报告显示,摩拜单车每天产生超过40TB的出行数据。但相比于网约车,单车的数据却没那么重要。因为 它能得到的数据,仅限于用户最后一公里的数据,并不能够获得用户的完整画像。 但滴滴却是可以的,一个用户通常以何种规律出行,乘坐专车、快车还是出租车,是否经常出差,出差去哪儿等等画像都是打车软件可以获取的。所以共享单车从数据角度来说,价值也不高。

或许,“最后一公里”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共享单车更像是公共交通,需要市政层面的统一规划、管理。而但凡是公共交通,如地铁、公交等,很多都是需要政府补贴才能走向盈利的。这角度来看,完全依靠民间资本运营的共享单车,常常会陷入盈利困局。

而且,共享单车并非不可替代,大不了回到从前,因为有一个交通工具让单车“可有可无”——那就是人们的双腿。

随意打赏

共享单车烧钱大战ofo共享单车滴滴网约车平台共享单车 烧钱共享单车现状共享单车新规共享单车倒闭共享单车烧钱共享单车叫停网约车烧钱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