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都在谈论速8时,互联网时代艺术电影的出路在哪?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当我们都在谈论速8时,互联网时代艺术电影的出路在哪?

4月18日,“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微影时代 专场电影论坛”在京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的 分众化 之路》, 以中国电影的分众化及 艺术电影 为样本,探讨分众时代的中国电影样貌,解析互联网如何助推艺术电影放映与发行,并以微影时代的 大数据 研究为依托 ,为行业、为公众注入新知, 碰撞出了一批思想上的干货。

近年来,艺术电影在市场上的惨淡境遇引发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 如何为艺术电影提供良好的发行、放映渠道,成为业界普遍关心的话题。

分众时代,中国艺术电影的迷思

当市场越来越大,分众化的需求会日益明晰。 单一类型的电影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因此出现类型更多元化的电影。随着互联网科技日益发展,数字拍摄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平台的出现,成为电影导演的门槛大大降低, 中国电影的产业化改革则进一步推动了创作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多元。

如何理解电影市场的分众化? 电影资方普遍明确的一件事是:我们要做类型明确的电影。《十二公民》编剧韩景龙表示,当下电影 类型化 更为明确,由类型来主导一个故事。

百老汇电影中心总监麦圣希说:“ 当电影市场发展成熟,在任何一个国家,分众化都是必然的趋势。 随着中产社会阶层崛起,对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电影需求更加多样,他们对电影的口味会形成一种力量。当创作人感知到这种力量时,伴随互联网加速,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利用数据分析观众消费习惯成为了创作的参考。尽管数据极具参考价值,但创作始终都是创作。导演或编剧单纯依靠数据进行的创作,成果只能被称为产品。”

市场越来越细分,观众需求更加明确,影片是否会出现定制类型?这是否会把创作者变成产品经理?

中国人口基数大, 观众群体的细分对于市场研究者在发行层面会有很好的助力,影片投放会更加精准。 然而作为创作者来讲,创作思维应该成为对市场的引导。在宣发层面,我们需要找到针对电影的宣发方式,而非以产品为导向去影响创作。

《少年巴比伦》导演相国强提出, 在好莱坞大型商业片中,也会有很强的个人标签,像诺兰。这种个人趣味是不能被泯灭的东西, 对于创作者来讲,市场只起到一个保驾护航的作用 。创作需要自由度,电影需要精准定位,一定要知道这部电影最终的渠道在哪。

纯粹的类型片更像一个商品,会有其受众属性。艺术片更注重影片表达。 商业片需要把握观众心理,而艺术片更偏向散文化的表达,电影主线模糊,更多的是情绪传达,这一点来看,中国观众素质有待整体提高。

那么, 艺术片如果借鉴商业片的模式,是否会有改善? 相国强强调, 韩国电影大量的利用商业元素来塑造一部电影,把商业性和艺术性都做到了极致。中国电影应该借鉴这种方式,不要去泯灭商品和创作者作为一个团体的属性。 类型化不是唯一的方向 ,但它可以让国内不专业的投资团体知道你在做什么。韩景龙表示, 市场分众化的细分需求越来越明显,这是艺术电影发展的良好契机 ,为艺术导演提供了创作空间。

互联网如何使得电影分众化成为可能?

《百鸟朝凤》提供了一个事实,通过强排片的方式也可以成就一个集大成的票房。

商业院线逐利无可厚非,一味苛责恳求强迫其增加排片,与商业片近身“肉搏”,并不是艺术电影发展的长久之计。比如,美国很多艺术电影并不采取在全国数千张银幕同时上映的“广泛发行”方式,而是选择分阶段扩大放映规模的“平台发行”模式。很多专家表示,艺术电影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不能用短期票房衡量,而应通过不断放映、被受众解读的过程逐渐释放出来。

麦圣希提出,艺术片最需要的是时间,互联网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口碑可以很快传出去,对于建立观众群是很有帮助的。但在商业影院,如果第一周票房不好,排片很快就会被砍掉。互联网可以提供很多数据,作为一个很好的排片参考。 排片的人需要给艺术片一个呼吸的时间,它和商业片运作的模式是不一样的。

他表示, 放映艺术电影也可以实现盈利。那么互联网时代,艺术电影将迎来哪种转机?

相国强认为有两点: 互联网提供了多种资金渠道,支持艺术电影的制作。 现在中国电影市场火爆之后,互联网需要全方位的架构,需要多种多样的优质内容填充平台。文艺片的回收就有了更多的渠道,在大陆可以通过新媒体版权的交易,比如付费点击来实现成本覆盖,解决资金问题,使得艺术电影持续创作下去。

另外, 互联网对于影片获得更多的观众也能形成一个很好的助推。 互联网渠道在资本的空间之外,呈现出了一种细水长流的方式让影片不断发酵。

劳雷影业副总裁杨城说到:“ 通过互联网平台我们看到更多的声音,这是一个用户观众发声的平台,我们可以借此感受到受众群体的特性。

然而 麦圣希认为, 互联网发展起来之后,艺术电影的观影气氛并未发生显著的变化。 虽然速度显著提升,观众可以直接得到观影信息,观众对于作品本身的关注会更加密切。但观众去到电影院后,观影气氛与互联网并没有直接关系,这与商业影院是不同的。

谈到对于艺术电影未来发行的期待, 嘉宾 纷纷表示 希望互联网能更多的接纳艺术电影 ,像爱奇艺,具备前瞻性眼光,建设自己的艺术片渠道。艺术院线的建设,与整个国家的文化环境和政策支持都会有关系。 在国家层面能对艺术电影更多的支持和包容,而非防范和扼杀。

同时杨城指出, 关键的问题是片源的匮乏和观众艺术修养有待提高。 好的艺术片源实在太少了,国家影片进口权被两家国企垄断,难得有国外的艺术片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艺术片导演又面临题材上的诸多限制,这都会导致片源的不足。观众数量太少,主要是教育的问题,现在的教育太功利,公民整体艺术审美能力相对较低。 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本文作者潘梓春,亿欧专栏作者;微信:13501304665(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务”方便备注);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随意打赏

当我们在谈论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什么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互联网 时代背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3.0时代互联网经济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 艺术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