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生惊人预言:一半医生将被人工智能替代
人工智能 会不会代替医生?很多人争得面红耳赤。
“未来50%的医生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面对“人工智能能否替代医生”的提问,协和系医生集团主任、协和医学博士朱颖在4月17日举行的xHealthTalk健康未来高峰对话会上如此回应。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认知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在多个行业迅速“蹿红”。医学作为一个经验性学科,似乎更契合认知计算、人工智能的自我学习能力。在产业发展和医生提升自身服务质量需求的驱动下,业界人士纷纷揣测,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代替医生?
在4月17日举行的清华大学xHealthTalk健康未来高峰对话上,来自IBMWatson等的 医疗 人工智能科技专家,协和系医生集团医疗专家和健康保险领域的专家,就人工智能如何改变医疗健康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医学发展需要人工智能
面对人工智能,大部分医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医生是医疗的核心,在诊断过程中,人类的诸多情感因素是人工智能无法代替的。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医生都百分之百认同这一观点。毕竟,在整个医学发展过程中,科技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青霉素的发明使用,推动了抗感染疾病以及感控医学的发展。“医学的每次进步都跟科技息息相关,我们号召更多的年轻医生关注科技。”朱颖强调。
她指出,医学是一个严肃的事情,其诊断过程较为复杂,但大体可能分为四步:搜集病人临床信息;对病人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基于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做出初步的诊断、假设;根据搜集的信息提出检测方法,然后用该检测方法证实之前的假设,排除一些可能性低的假设,用朱颖的话说就是“用新技术来确认自己的诊断、想法。”
面对普通疾病时,医生往往能快速地按照上述步骤做出诊断。不过,在面对疑难重症时,这一做法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朱颖举例,自己收治的一名患者,肺部长有一个0.7厘米的小结节且伴随咳嗽,多学科会诊后,放射科医生、胸外科医生、呼吸科医生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治疗意见。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面临包括该怎样告知患者下一步治疗在内的不同选择和决策,我觉得压力是非常大的。”朱颖坦言,在面对多种抉择的情况下,医生需要 大数据 、人工智能的支持。
协和医生 :50%的医生将被人工智能取代
人工智能会代替医生吗?面对这样的提问,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医生将持反对的观点,而产业人士持支持的观点。
这一次,事实正好相反。朱颖认为,未来50%的医生将被人工智能替代,且在三个层面进行:
第一个层面是50%的医生的50%工作将被替代,包括患者后期随诊、语音识别、影像识别。
第二个层面是50%单一识别性、分析性的科室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如影像科、病理科。
第三个层面是50%低级别、不主动拥抱科技的医生有可能被替代掉,“这些医生将需要AI来辅助其进行诊断,而真正优秀的医生会把AI当成很好的朋友和助手,提供自己的诊疗效率。”
行业探索者:人工智能替代不了医生
与朱颖对人工智能乐观的态度不同。作为人工智能产业人士,郭娜表示,医生一定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当我们购买医疗服务的时候,心里安慰的效果是大于物理治疗效果的。”
他表示,面对人工智能,医生关注的不应该是是否将被其替代,而应该是学习人工智能的推理、学习过程。 “人工智能现在只相当于三到五岁小孩的能力和智商,无法跟协和的医学博士相比,但是你要相信它发展非常快、潜力非常大,需要慢慢去教他,慢工出细活。”
对于郭娜的观点,杭州认知网络联合创始人王泰峰表示认同。“人工智能在临床中,是帮助医生应用认知计算技术计算的结果去辅助决策。认知计算概念被命名那天起,其定位就不是用来替代医生的,它是帮助医生学习、决策的,这是它的使命。”
这一看法与 IBM Watson Health资深医疗顾问李明的观点也不谋而合。
作为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代表,IBM沃森在医疗领域的智能化程度,特别是在癌症的临床诊断上可谓代表行业最高水平。不过,这似乎并不影响危重医学科主治医师出身的李明对人工智能看法的坚持:医生一些直觉性的东西是机器比不了的,认知计算和人类之间是有差别的,未来医生将回归到社会精英的角色,处于更高精尖的价值层面。”
他强调,医学是综合性的,是人文的体现,所有的技术和机器都是延伸人的技职能的工具。
2017年5月12日,亿欧将举办“ 2017中国医药产业未来领袖峰会 ”。本次峰会将重点关注 医药健康产业变革与创新、创业与投资。 行业变革势不可挡,产业创新方兴未艾 。欢迎您报名参会,峰会链接: http://www.iyiou.com/post/ad/id/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