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达拟设立投资基金,物流企业的资本棋局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韵达拟设立投资基金,物流企业的资本棋局

10月12日, 韵达股份 发布关于参与投资设立 合伙投资基金 的公告。

公告显示,韵达控股子公司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瑞彩投资有限公司拟作为普通合伙人,与陈立英女士和王玲女士共同投资设立天津瑞赫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 「瑞赫投资」)、珠海横琴瑞紫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 「瑞紫投资」)。

据介绍,该基金主要用于投资物流行业及上下游相关产业中的非上市公司股权项目。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瑞紫投资已于2019年9月19日成立。

事实上,近年来, 物流企业 对外投资的案例并不少。而与以往不一样的是,今年以来圆通、顺丰、京东物流、韵达等企业密集地成立了专业的投资公司。物流企业要开始布资本局了?

一、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成为投资方

2019年已经过去了3个季度,而今年物流领域的投融资数据并不好看,到目前为止,公开的投融资案例不超过70个。在业内人士看来,经过过去多年的物流投资热潮,第一波投资周期过后,投资者没有等来预想中的回报。现在,行业进入观望期,财务投资者们开始进入「卧倒不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的状态。

而与这种大投资环境背道而驰的是,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开始活跃于投资方名单中。过去,我们看到的出现频率较高的投资方企业可能是普洛斯、菜鸟网络、顺丰、京东等企业,而今年以来,我们看到了中集、东风、京东物流、满帮、G7、UPS、蜂网、云鸟等等的新面孔。

韵达拟设立投资基金,物流企业的资本棋局

从投资案例数量上来看,这些带有物流企业背景的投资案例,几乎占据今年以来案例总数的30%。可以说,资本寒冬下,这些物流巨头成为物流行业投资阵容的中坚力量。从投资规模上来看,投资金额动辄上亿元,出手即是大手笔。

从被投企业规模上来看,出现了A轮这样早期的项目,比如顺丰投资的餐北斗、东风投资的AotoX、中集投资的普拉托、蜂网投资的鸭嘴兽等;从被投企业性质来看,被投企业都与参投的物流企业有着一定业务上的互补性。

这些投资的背后,物流企业更看中的是战略价值,因此他们也更喜欢将这种投资命名为战略投资。 其背后的逻辑,也可以从阿里身上看到。在阿里巴巴2018全球投资者大会上,阿里CFO武卫公布了一项重要数据——阿里巴巴公司已经进行了800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在阿里的2018财年报中,也曾明确提出不会出于纯粹的财务原因进行投资和收购,而是侧重于加强阿里的生态系统、创造战略协同效应,并提高公司整体价值。

此前,棋盘资本创始人马宏也曾提到,我们现在看到的互联网巨头往往通过构建一个「流量底盘」,然后再开始用「资本手段」构建生态。过去BAT时代是这样,如今的TMDP(今日头条、美团、滴滴、拼多多)也是这样。

在马宏看来,中国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带来了「第一曲线」,组建了一张信息高速公路的天网。而跨越中国互联网的「第二曲线」就是地网——商业的基础设施革命。这一阶段会在物流网络的基础上,以数字化手段重构供应链的各种要素,而现在,是构建这个底盘的最好时机。

显然,这些在第一轮资本助推中成长起来的物流巨头,正在夯实自己的基础底盘。

二、打破边界,做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在越来越多的物流行业参与者开始成为投资方的同时,巨头的扩张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开始从并购走向战略投资,并设立专门的投资基金。

韵达拟设立投资基金,物流企业的资本棋局

比较典型的案例,如本文开头所述韵达成立瑞赫投资和瑞紫投资基金;9月末,万科与比亚迪等企业拟共同成立专注于科技、物流等领域的投资基金。上半年,圆通2亿元成立圆通航空投资公司;顺丰斥资6000万元成立丰驰顺通,该公司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投资兴办实业、投资咨询等;京东物流设立首支产业基金汇禾资本,6月完成首期交割,基金规模达15亿元。相比过去几年,这种投资事件今年尤为密集。

从这些企业成立投资公司的出发点来看,基本围绕以下几点:

产业优势最大化。 投资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公司资源,在强大的产业背景下,保证对被投企业「看得清、投得进、帮得上」。相比而言,投资公司往往更懂行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也更有财力,以及本身有业务支撑、有场景。而这些都是纯粹财务投资人所不具备的。在某种意义上,套用阿里投资总监杨策的一句话:「我们不追风口,有时候我们是在创造风口。」

战略布局全面化。 成立投资基金将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公司外延式发展,完善公司整体的战略布局。正如汇禾资本合伙人孙浩所说的:「今天的物流本质上是实物交易的基础设施,承载了仓(地)、货、车、人、数据、资金等生产要素,为各种新技术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场景。因此,汇禾资本核心投资主题是『物流+X』,这个X包括供应链、资产管理、金融、服务、科技、智能制造等等。」

股东利益最大化。 正如今年以来顺丰、京东物流被扣上「中年危机」的帽子那样,对于存量市场的争夺与增量市场的挖掘,是头部上市快递公司们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成立投资公司,实际上也是他们积极发掘具有增长潜力的投资标的,拓宽公司投资渠道,以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从而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这一过程中,大家基本达成一个共识,即未来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再是平台网络与平台网络之间的竞争,甚至不再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是生态圈与生态圈之间的竞争。

而过去几年里,业内巨头通常是以并购的形式出现,比如2017年,二线快递天天、全峰以及百度外卖等被收购;2018年典型的是顺丰接连收购新邦,以及DHL在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地区的供应链业务,并与夏晖集团共同成立新夏晖等。这些案例都是大手笔,也一度让人们联想到美国物流巨头UPS、FedEx的成长史。

但是过去的并购案例中,全峰被收购后的停摆、如风达的多次转辗等经历,包括企业与被收购企业之间的磨合问题,使得企业不得不去权衡在构建生态的过程中,并购与投资这两种方式,到底哪种更适合中国企业。

三、不同的投资逻辑

事实上,以物流企业的名义投资与成立投资公司,对应的是两种不同的投资逻辑。二者更像两种轻重搭配的资本布局方式,核心业务上可以「重」,生态构建上则要「轻」。

这种投资中,即使企业对被投企业股份比例要求不高,也会对企业的话语权和投票权上提出高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带有站队的影子。

而如果以投资公司的形式对外投资,这一方面比企业自己吭哧吭哧地一点点干要来得快。同时,相比于成本高、速度慢的并购或者战略投资,投资公司可以以相对低成本的方式快速扩展边界,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追求一些财务上的投资回报。总体来看,成立投资公司会保持一定垂直度、灵活度与广泛度。

因此,在投资逻辑上,企业投资和投资公司都会保持一定的专注度;区别在于,前者是看刚需,更专注于本业,后者则可能会看风口,将业务圈拓展至上下游。在投资额上,一个是重仓押宝,另一个可能是雨露均沾。

无论如何,第一批摸爬滚打出来的巨头,已经开始做生态了。接下来,物流行业会不会诞生BAT级别的公司?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