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伯森创始人王国安:用“工匠精神”打造国产高端传感器
1995年,爱因斯坦在《未来之路》中提到了“物互联”的概念。当时,受制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这一概念并未在社会上引起波澜。然而,二十多年后,物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飞速发展。 工业 和信息化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全球物联网终端用户已达4.65亿户。
当全球刮起物联网浪潮,中国的物联网市场规模增速也令人十分惊喜。根据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的《2017-2018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2017年以来,中国物联网市场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全年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
物联网飞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技术支撑 。近年来,半导体产业爆发, 5G 正式商用,传感设备不断迭代,都为物联网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中 传感器 作为关键部分,在物联网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高端 智能传感器 的关键行业,关键技术,高附加值应用上,国际品牌处于垄断地位,其中又以美国、日本、德国的品牌为代表。但随着近年来云计算、 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技术在国内逐渐成熟落地, 传感技术自主可控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
基于此,中国许多企业开始了在高端智能传感器赛道上的布局,比如歌尔声学、华润微电子等。除了传统厂商加紧在这一领域布局,许多创新型企业也应运而生,海伯森便是其中一家。
海伯森创始人王国安是日本名古屋大学博士,深圳市“孔雀人才” 。在日本的求学和工作经历,让他在传感器研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日本社会严谨、专注的精神也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回国后,王国安于2015年创办了海伯森,他以日本所倡导的“ 工匠精神 ”开始了高端传感器产品的研发。经过四年的发展,海伯森已成功研制了多款高端传感器产品,取得了20余项专利,并得到了RoHs、FCC、CE等权威认证。目前,海伯森已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也正一步步发展壮大。
致力于高精度、高可靠性传感器研发,3C行业或将成为未来新增长点
回顾传感器的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代 :第一代是结构型传感器,利用结构参量变化来感受和转化信号;第二代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固体型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由半导体、电介质、磁性材料等固体元件构成;第三代传感器则是智能型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 具有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换、信息存储功能的多元件集成电路,是集传感芯片、通信芯片、微处理器、驱动程序、软件算法等于一体的系统级产品。
然而,这一领域 国内企业长期产值较低,市场几乎被国外企业垄断 。虽然近年来国内的智能传感器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应用领域,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总体来看仍然存在不足。
王国安表示,当他还在日本的时候,中国没有很好的技术和产品来支撑高端智能传感器领域的市场发展,因此还得大量依赖国外进口。这导致欧美以及日本的企业每年都在中国赚得钵满盆盈。 事实上,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是必然趋势。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站在2019年的今天,王国安不禁感慨:“中国发展高端传感器已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方面国家政策层面十分支持,另一方面下游的应用已经十分丰富 。”
以3C制造行业为例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近年来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技术不断迭代更新,未来这一行业的自动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自动化设备以及工业机器人对于传感器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根据Yole Development报告的数据 , 全球机器人传感器市场规模 在2015年达到3.5亿美元,到2021年将翻番至7.09亿美元,2015-2021年复合增长率为12.4%。
基于此,王国安博士判断,在未来几年,从3C行业切入,国产传感器将会取得较为快速的发展。
从具体的场景应用上看 ,在3C制造业中,传感器应用一个较为典型的场景便是机器打磨。
以往人工打磨的方式存在几个痛点,一是安全性低,工厂的空气污染和噪声会损害操作者的身心健康;二是工件一致性难以保证;三是人的精力有限,当达到一定工作时长,无法保证工作效率。
而机器人打磨与传统人工打磨相比,则具有安全性高、一致性高、效率高的优点。
在3C行业中,装在工业机器人上的传感器需要适应精密打磨和柔性装配的场景。基于此,海伯森推出了 六维力传感器 ,该传感器能够同时检测三维空间的力和力矩信息,结合海伯森自主研发的力反馈控制算法,保证工业打磨的精度和可靠性并可实现3C产品的柔性力控装配。
除了在工业打磨场景上可以得到应用,传感器在 工业检测 上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海伯森自研的激光三角位移传感器,重复精度±0.1um(RMS),适用于产品厚度检测、晶圆检测、平整度检测等需要精密检测的场景。
据了解,海伯森现在的产品线除六维力传感器、纳米级精度激光位移传感器之外,还包括面阵固态激光雷达、单点ToF测距传感器等。不仅在工业场景应用广泛,在无人机、智能交通、汽车等民用领域也有布局。
多次检测保证产品品质,全自动产线提升生产效率
在购买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传感器时,企业大多偏爱国外品牌,对于国产品牌存在一定刻板印象,认为国产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但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加剧,许多厂商将目光投向了国产传感器。
王国安告诉亿欧新制造:“许多集成商为了买个安心,很多时候愿意花两到三倍的价格去买国外的传感器。但是由于外部环境变化,许多厂商开始主动找到我们,来测试我们的产品,结果发现原来国产传感器也能做得很好。”
事实上,国外高端传感器发展时间悠久,产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迭代更新,所以才有了今天的高品质。海伯森成立于2015年,在没有多年工业场景实践的积累下,该如何向客户证明自己硬实力?
对此,王国安表示,在日企的工作经历让他以“工匠精神”对待每一道工序。因此,公司每采购一批原材料, 都会经过严格检测后才会投入生产 。当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在面市前会送到第三方机构进行测试,目前公司产品均已经通过RoHs、FCC、CE等国际权威认证。在此基础上,公司内部也会进行可靠性测试。
“以六维力传感器为例,我们会对生产出来的每一个进行可靠性测试,大概花三个月的时间,对传感器进行230多万次的满载荷重复加载试验。只有一系列测试合格后我们才会把产品呈现给客户。”王国安告诉亿欧新制造。
在保证精度和可靠性的前提下,价格自然成为了国内厂商关注的重点。 王国安表示,海伯森的产品性价比很高。这是由于他借鉴了日本的 精益化管理经验 ,在成本控制上做得很好。
据了解,一方面,海伯森与上游的核心器件供应商达成了战略合作,在价格上有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在生产上,海伯森拥有SMT生产线、无尘组装车间和全自动生产设备。大大缩短了产品生产周期并降低了生产成本。
“正是由于公司大量采用自动化设备,所以在人工方面我们的需求没有那么大,这就节省了大量的成本。综合下来,我们的产品成本将会降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王国安说。
总体而言,传感器处于一个增量市场,并且随着5G到来,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应用场景上都会实现大的突破。王国安表示,在未来,海伯森一方面将继续在行业深耕,扩大技术壁垒。另一方面,也会瞄准未来趋势,开发新的产品和技术,涉足新领域,实现自我突破。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亿欧,经亿欧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