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进入微增长,中国车市的半只脚已踩入中等收入陷阱
根据乘联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月全国乘用车销量2,272,387台,同比增长7.1%。(此数据为乘联会更新数据,最初版本数据为2018年1月同比增长6%)
在这个增长数据的背后,是 中国车市真正进入微增长 的现实。
根据乘联会数据, 在过去几年里除2012年与2017年外,每年一月份车市的增速都在14%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2012年及2017年一月份之所以增速较低,是因为这两年都在一月份迎来春节,较低增速实际上是节日影响的结果。
相比之下,今年的春节远在二月中旬,一月增速尚且仅仅7%出头,这一数字甚至略有刺眼,称之为「开门红」事实上稍显不合时宜。
事实上,中国车市的微增长早就悄然开始了,只是2016年、2017年因购置税补贴 政策 得到了一些掩饰,今年汽车购置税已经回归法定10%的,国内车市才真正暴露在微增长的现实中。到了这样一个阶段,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一个应该去谈论的话题了。
仅仅从表面进程观察来看,中国还并没有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因此这也是国内近两年非常受关注的课题。概念方面在这里就不做累述了,不清楚的朋友可以参考百度百科的词条简单了解: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的内在特征之一是经济活力消失,高收入者的消费潜力得不到释放,扩大到整个社会层面,所有人的消费都是刚性需求的,没有欲望去做更进一步的消费,于是财富无法实现有效流动。
当这一现象作用到企业经营的层面,因为消费都是刚性的、周期性的、实用性的,因此企业便丧失了增长活力,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形成固定模式,没有创新动力,于是企业内部会走向组织僵化,人员流动趋于停滞,扩大到社会则形成阶层固化。
财富不流通,阶层不流通,中等收入陷阱形态达成。
这套模型是不是几乎可以套入中国汽车产业了?微增长的形成首先就很能说明问题,车市增速已经来到个位数了, 乘联会预计今年的增速为4% ,这一数字尚且还是乘联会所说的「乐观」预计;再结合舆论一直广泛探讨的中国车企「研发投入占收入比例低」的问题,中国汽车产业如果维持现状,不说半只脚已经踩入中等收入陷阱,至少也距离不远了。
汽车是中国的支柱型产业,这种状况当然是不能接受的。因此汽车是最应该实践「 供给侧改革 」的产业了,也的确是最多在研究前进方向的产业。 乘联会近期的市场分析报告里,几乎每一期都会针对 智能网联 和 新能源 开辟专门的分析板块。
什么样的新车才会让消费者下定决心「嗯,新款的确很好,还是换车吧」?
光靠设计一定是不行的,更何况当下的设计也进入僵局了,没有冒犯汽车设计师的意思,但内在决定外在的规律在这里,传统汽油车的功能诉求已经定型,我们去苛求理念层面的设计创新是不现实的。
举个例子,当手机从半面屏改变成大屏之后,设计才迎来了一次革命性的风潮,这个风潮是技术创新推动的,光靠设计硬来很难完成。
短期来看, 智能互联和新能源的确是最能指望的两个创新推动力了 。之前这些年的中国车市的快速发展,不妨可以看作是个人消费层面的「基建」,增长是对开放市场理所当然的回馈,算是一种必然,但这之后更高级的消费是才是中国车企走向国际化的第一个考验。
总不能全指望海外车企来搞定这些吧,股比毕竟是要放开的,大额境外投资毕竟是不鼓励的,你看广州恒大都强调不会再天价买外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