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刘宏:长人样、说人话、办人事是未来公共服务机器人的三个目标
10月18日,由亿欧公司、EqualOcean主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广外)、四方网盈联合主办的“2019大湾区科创峰会-机智·机器人商业应用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聚焦新技术背景下的机器人商业应用,以核心技术为切入点,探索未来场景驱动下,机器人产业发展新 机遇 。
在活动中,中国 人工智能 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领域总体专家组专家、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北京大学 刘宏教授 围绕智能机器人的技术、投资、机遇等多重角度,分享了对智能机器人技术发展及商业落地的思考。
以下为亿欧整理的精彩演讲观点
(一)今天的 服务机器人 的形态千变万化、千奇百怪,说明大家都还没有搞清楚服务机器人应该怎么样。我们的手机也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形态,如今所有手机外形基本一致,这说明产品稳定、成熟后形成了产品的最终形态。
(二)对于将来的公共服务机器人,我们可以提出三个主要目标:第一“长人样”,第二“说人话”,第三“办人事”。
(三)大家最困惑的是 机器换人 会不会造成失业?未来社会,如果机器人替代人类20%的劳动会不会造成20%的人失业?我们经过认真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是:当有一天机器人替代20%的劳动人口时,不是20%的人失业,而是全社会人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了20%。
以下为刘宏教授的演讲全文,经亿欧进行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各位下午好!用30分钟的时间跟大家交流以下几个问题:机器人还能“热”多久?未来机器人融合应用创新的一些新的增长点在哪里?机器人商业应用落地如何循序渐进?
机器人到底多热?全世界最著名的大学、机构、公司都在做服务机器人,但是其形态千变万化、甚至千奇百怪,这说明全世界没有搞清楚服务机器人应该怎么样。以手机为例了,我们的手机也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形态,但今天所有的手机外形基本都一致,这种现象说明产品稳定、功能成熟后形成了产品的最终形态。
今天的机器人还不够成熟,最深层次的问题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不够。真正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提升机器人的自主化水平、安全性和友好性,这样才能让服务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
智能机器人是当今社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三元工具,是人类工具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从这个角度再来思考“机器人能热多久”,真的就不重要了。机器人很可能是比电力发明、计算机发明、互联网发明还要伟大的工具革命,是人类工具发展的最高阶段。
机器人技术发展:机遇在哪里?
大趋势一:机器人+智能人机交互。
举一个例子,当今手机微信消息最多,大家都说累,其实不是人累,是心累,更重要的是眼累。微信对我们生活干扰这么多,每人每天看上百次微信,这个事什么时候可以结束?
其实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是无关消息,可能就是浪费生命。第四代人机交互,运用到手机里就变成了智能秘书,会把全世界99%以上跟你没有关系的事都过滤掉。
智能代理实现高效率的过滤的同时,还可以把需要应对的90%以上的事情帮你自动处理。比如有老同学跟你打招呼,智能代理就先处理了;你往往记不得周末给父母打电话,智能代理可以帮你跟父母进行简单的对话应答。第四代通过智能交互的APP将把我们的眼睛和精力释放出来。
大趋势二: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
机器人将来要走进千家万户,价格是最大的壁垒。如今,要实现既能看护老人又能做饭、照顾孩子的智能机器人可能需要几万元。将来的机器人没有处理器只有传感器、网络传输能力和运动功能,那时机器人的处理数据都在云端,大幅度降低智能终端的价格,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大趋势三:机器人+智能监控。
一个城市常常上百万台监控引以为豪,前几年有一个重要的机器人大会,结果散会的时候机器人丢了,监控录像看到有人抱走了但就是找不到,可以看出我们的智能监控还不够智能。一栋楼宇就有几百台监控,海量数据怎么处理、怎么实时?将来的监控一定是智能化的,一栋楼宇有两三个机器人在线干预、检测就可以圆满完成安全保卫任务。
大趋势四: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
如今的服务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最大的问题是智能化程度的不够。
大趋势五: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不是新东西,我们今天喊出来的是第三代工业机器人。第一代是完成简单的高精度、高强度、高重复性固定作业的机器人,第二代是简单的传感机器人,第三代是在非结构化环境中完成复杂作业、人机协作、传感识别的智能化机器人。非结构化环境工作的第三代工业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发展的重要领域。
智能机器人商业落地:如何循序渐进?
我们有个基本判断,新兴产业的利润来自于价位,而成熟产业的利润来自于规模,就像今天卖电视一样,卖一台利润为一两百块钱。机器人作为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一定要有足够高的利润,否则无法继续发展。
基于这个基本判断,工业机器人是有刚需和价位的,还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虽然现在竞争激烈、投资大、技术含量高、门槛也高,加上国际的几大家族垄断程度也很高,新的企业很难介入。
大家都看好的是服务机器人,绝大多数创业的公司都是从服务机器人着手的,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家用服务机器人。我认识一个校友,他女儿两岁了,他想要给孩子做个机器人,就想象了机器人会是怎么样的?然后把原来的工作辞了,开始创业,他就想:我女儿喜欢的一定要是它。
这个逻辑是对的,但是大家对家用机器人的需求千奇百怪,各种各样的想法都强加给它,最后又希望它卖个手机的价格或者万八千块,这是最大的问题。复杂的需求很多是伪需求强加在一起,过低的预期价格导致了家用服务机器人的问题。很多人把家用机器人做成教育机器人,家里卖不动,就卖到学校等地当教具。
既有价位又有技术和需求的是公共服务机器人:五星酒店的前台在后半夜要站着,还要会说英语、彬彬有礼有形象;超市的24小时无人店,后半夜只有几个客人仍然需要有人值守。所以后半夜这种公共服务岗位,完全有可能被机器人替换,因为有岗位需求、能换人,只有换了人才能减少成本,才有可能大规模普及、推广。
为什么家用机器人卖不起来? 因为家里没有岗位可以替换,机器人不能代替任何家庭成员。而公共服务领域是有刚需可以形成规模的,服务机器人技术在公共领域能胜任,是因为它可以比家用机器人的配置更高、功能更强。
这是我们对公共服务机器人概念的描述,里面强调的一点是混合增强智能技术。今天的机器人不是100%的人工智能,但它们可以是100%可用的,有百分之几的问题是需要人机合作解决的。也就是说在现场服务的公共服务机器人,90%以上的工作都可以自主完成,10%的工作需要切换到后台人工干预。通过人的介入,能够提高机器人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水平,保证服务的完整性。
公共服务机器人的三个目标:长人样、说人话、办人事
将来的公共服务机器人,可以提出三个主要目标:第一“长人样”,现在的机器人形象太生硬。第二“说人话”。第三“办人事”,现在机器人可以娱乐聊天,真正做到公共服务还有差距。围绕这几件事,我们团队做了很多工作。
北大智能机器人实验室,来自于北京,1988年成立全国第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所以我们国家非常有前瞻性,31年前就已经布局了人工智能国家队。
实验室的目标是顶天立地,发表最好的成果,做最棒的应用。我们的目标是洞察机器人眼睛中的世界,让机器人更加心明眼亮;研究方向主要在机器人视觉领域,包括服务机器人视觉、工业机器人视觉和特种机器人视觉。我们有自己的杂志:《AI学者》;有研究生体育课。实验室的文化是:专业、激情、持久、卓越。
既然机器人这么重要,是人类工具发展的最高阶段,会深刻影响人类未来的生活,比蒸汽机发明、计算机、互联网还伟大,那这样的工具怎样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比如机器换人带来什么?机器人会有情感吗?会带来伦理危机吗?机器人会伤害人类吗?会不会成为人的掘墓人?
这里,只讲一下机器换人。”百万台机器换人”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大家最困惑的是机器换人会不会造成失业,如果机器人替代20%的劳动会不会造成20%的人失业?我们经过认真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是,当有一天机器人替代人类20%的劳动人口时,不是20%的人失业,而是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20%;当机器人替代人类80%劳动的时候,也不是80%的人失业了,而是全社会人必要劳动时间缩短80%,也就是每周只工作八小时就够了。
“每周工作八小时”这个美好的理想,我相信未来几十年一定会实现。未来的社会将形成一种人类“剥削机器人”的新模式,人类社会生活将面临一次全新的变革。
谢谢大家!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