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码头宣布实现结构性盈利,已着手布局新零售
10月24日,独立 跨境电商 平台 洋码头 宣布已于今年9月实现结构性盈利,收入整体覆盖支出。洋码头创始人兼CEO曾碧波表示,洋码头下一步的重点战略方向将放在平台效率和用户体验上,通过供应链整合、买手商家赋能以及售后服务等三方面的再升级,同时启动城市下沉战略,加速渗透二三线城市,以更好地服务更多的国内消费者。
盈利在于营收能力的加强和整体效率的提升
成立于2010年的洋码头,截至今年第三季度,用户数量达到了4800万,认证买手商家超过6万名,分布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83个国家。对于实现盈利,曾碧波总结为两个方面:
1、营收能力的加强 。今年洋码头对商家的抽佣比例从去年平均的3%提升到了6%,曾碧波表示,提高抽佣的同时要保证商家不流失其实非常考验平台对于两端的价值。在买家端,洋码头的客单价在400元左右,说明买家对于价格并不十分敏感;而在买手端,需要给其输出除了单量以外的能力,比如操作系统的功能健全、完善的培训机制、越来越快的物流速度和强力有效的活动运营方案等等。
2、物流成本的降低和人员效率的提升 。洋码头是平台型电商,同时自建贝海国际物流。平台是轻模式,人效的提高是盈利的关键点。曾碧波透露,洋码头今年的员工人数一直维持在400人左右,但是内部一直在进行调整和优化,在人数稳定的前提之下,GMV较去年翻了一倍。物流是重模式,优化每个链条的中间环节是难点,洋码头已经和国内领先的航空公司和物流公司展开合作,逐个优化每一条线路以降低物流成本。
跨境电商进入中场的三大考验
曾碧波将2016年4月之前,称为跨境电商行业的是政策红利期,免税免检。2016年的48税改之后,明确了跨境电商的税制,今年3月的新政则明确了税制的监管标准,加上资本寒冬,整个行业进入调整期。曾碧波认为现阶段只是跨境电商的中场,下半场还远没有到来,随着市场推动,当国内40%-50%的人都开始跨境购物的时候,跨境电商的消费红利才能真正被释放出来。
根据洋码头的定位,曾碧波把中场的考验分为三个方向:
1、商品的多元化 。洋码头主攻的是直邮模式的非标品,标品品类会被保税模式的流量巨头垄断。除了现有的服装、鞋、包三个优势品类,洋码头将着重在居家、饰品和运动等品类进行拓展,原因在于消费者由于对生活品质提升的诉求,选择更趋于多样化,而在这三个品类的体现尤为明显。
2、产业链上游的整合 。洋码头从去年开启了买手培育计划,提供选品、清关、营销、服务等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同时通过 大数据 反哺供应链,帮助国外的上游买手更高效地和中国市场对接。
3、效率,服务和体验的提升 。直邮式跨境电商模式的瑕疵在于用户退货流程的繁琐,以及物流速度问题。对此,洋码头近期上线了“先行赔付”和“一慢就赔”,保障消费者和买手商家之间购物纠纷的解决和在指定时间内可以收到商品。
布局新零售,加速渗透二三线城市
艾媒数据显示,中国海淘用户数量已从2014年的0.15亿增长到2016年的0.41亿,并且在2016年增速达到78.3%,预计仍能维持高速增长,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消费人群,已逐步成为海外消费主力军。
今年“ 新零售 ”概念大火,对此,洋码头已经在上海、南京、武汉等重点城市组织了几起线下的“洋物运动”,并且将试水线下的购物体验中心。曾碧波表示:“海淘已不再是一线城市的专利,洋码头将把目光瞄准更广阔的二三线市场,围绕各省省会、经济发达区域中心城市和海淘潜力前列城市开启百城计划,通过‘洋物运动’和‘体验中心’等线下方式将跨境购物的生活方式和洋码头的品牌植入到二三线城市的人群中。”
我们进入「新消费」时代,经过了2017年,行业是否有一个显著的发展裂变?我们的消费体验又有了怎样的变化?资本为何纷纷下注新消费?是存量市场的厮杀还是新增的市场需求?未来3-5年智能技术+消费的应用是否会翻天覆地?一切答案尽在2017年12月14日亿欧主办「 2017亿欧创新者年会·消费升级峰会 」,我们将邀请投资机构大佬、知名企业高管和创业精英共聚中国大饭店,围绕「新消费」、「新服务」、「新场景」等不同维度,洞悉消费升级未来!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亿欧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北京亿欧网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