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院发展瓶颈在老板?突破需先从这四件事着手
【编者按】 很多民营医院老板的心声是,几乎把吃奶的劲都用上了,可是这几年医院的发展(经营管理)却更难了,并且不知卡在什么地方了。
本文来源松果体,作者松果体;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最近三个月我又密集获邀咨询调研了九家民营医院,包括一家一级医院,八家二级医院。
其中四家专科(妇儿2家、肿瘤1家、精神病1家)、五家综合医院,平均开放床位在200张以上,营业收入在3千万到3个亿之间,门急诊量在3万到30万,除一家新建医院外,其余营运时间都超过15年。
1、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营业收入、门急诊量、出院人次增速下降,其中有三家医院门急诊量、出院人次2017年同2016年相比出现了负增长,仅靠门诊及住院次均费用的增加(增加部分又以辅助检查和药费为主)维持营业收入小幅增长。
近三年员工(医、技、护)流失率大幅增加,平均超过15%以上,其中有一家医院三年内护士流失超过了100%,也就是说护士出现了负增长。
成本增加,净利润下降。
流转资金紧张,其中有二家医院资产负债率接近100%。
老板、高管、干部、员工普遍存在焦虑感。
2、根因到底是什么?
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固然存在,那为什么还有少数如美中宜和、三博脑科等在快速增长、稳步扩张呢?我认为这其中最大的瓶颈就是民营医院的董事长(老板)不懂“事”!
3、不懂以下这四件事
1、老板不懂战略定位的“事”:太多的老板只知道盲目跟随、模仿,导致区域内同质化竞争,重点人才争来抢去,越走越艰难。战略的核心是做减法,做到“差异化竞争,单病种突破”,集中优势兵力,把有限的资源聚焦在重点学科和学科重点上。
2、老板不懂财务预算的“事”:太多民营医院盲目扩张,跟风建科室、上项目、引进边缘设备,最终医院发展没有达到预期,导致流转资金紧张,有两家医院不得不去寻求金融资本,甚至被趁火打劫,一家医院已经被某非医疗上市公司收购,更有一家医院已经拖欠员工工资及奖金数月,社会声望一降再降,往日荣光不再,管理层及员工对医院忧心忡忡、信心下降、不再主动追求创新、丧失对医院的忠诚度。
一些员工在等待观望,一些员工选择离开,让医院失血严重,但更可怕的是,如果留下来的员工更多是负能量的“安于现状”,将会彻底抽去医院发展的原动力。
3、老板不懂赋能授权的“事”:一些民营医院老板即要做医生忙于诊疗,又要做总经理忙于管理,又要做老板忙于战略、财务、外事应酬,更要命的是他们刚愎自用、过于自信、而不信任他人,事必躬亲,有一家医院的老板连招待用餐点什么菜都要审核过问。
一家民营医疗集团公司尽管旗下有多家医院,在管理业务层面,通常都是董事长说了算。由于医院在运营和领导方式上,存在组织架构性漏洞和老板领导力风格僵化,集团本身就是一个缺乏有凝聚力的公司,遇到医院转型的关键时刻,更是是雪上加霜,内忧外患。
老板普遍存在越级指挥,一竿子插到底,时不时的对下属发出最高指示,取得的成果功劳归自己,出了错批评责备他人,很少欣赏、鼓舞、赋能下属,长此以往,使得管理层成员噤若寒蝉,小心谨慎,害怕对决策负责,导致决策流程越拉越长,运营效率越来越低,推诿扯皮现象集中爆发,以不出错为首要原则的文化弥漫。一些老板甚至穿上了“皇帝的新衣”,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内耗、发展策略的错失、上升机会错过。
4、老板不懂给予分享的“事”:很多医院的老板,任人唯亲,独断专行,很少倾听,激励机制单一,吝啬、狭隘,如此怎能吸引来优秀人才,来了又如何留得住呢?市场不缺金凤凰,只是你还不是梧桐树。
特别策划【非公医疗100+】系列专访与选题报道
消费升级与社会办医大潮下,医美、体检、全科诊所等角色纷纷站上医疗健康行业的舞台,它们在公立医疗机构的另一头唱响高歌。亿欧大健康频道特别策划 【非公医疗100+】 系列专访与选题报道,聚焦民营医院、诊所、互联网医院、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和医生集团等细分,欢迎推荐与约聊。
如果您有合适的企业推荐,请联系亿欧大健康频道负责人郭铭梓(微信:Lelion8742390)。